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2015-01-30葛守昆
葛守昆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葛守昆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近乎于一个事物的两面,你要接受它的优越性,同时必须接受它的局限性,两者难以割舍
市场经济一词在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定义都是企业和个人通过自由价格机制传导做行为决策。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主要还是对市场经济现象特征的描述。理解市场经济,对于经过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市场经济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内在逻辑,非如此才能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人类经济的历史阶段性
国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还有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不过,这些经济学理论,虽然肯定了市场经济的进步性,但对市场经济主要是持批判的态度,并且属于市场经济的终结论者。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在相当大程度上普及了市场经济的知识,但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认知缺少历史和本质的逻辑。笔者以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与特定的政治形态相吻合。就人类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似乎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包括:
第一阶段:以人受制于自然为特征,是自然经济阶段。在野蛮蒙昧的原始社会,人类拖着长长的自然脐带,生活消费的来源主要依赖单纯对自然的索取,比如饿了吃树上的野果,渴了喝河里的水,冷了靠树叶、山洞挡风遮雨,虽然也会将树枝、石头等拿来做生产工具,但主要靠自然的恩赐,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所谓原始共产主义的说法,其实是过于夸大的美化。那时候,人吃人现象比较普遍,与动物之间的相残食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
第二阶段:以人依附于人为特征,是权力经济或者是封建经济阶段。在社会发展史上,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说法,不过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是人依附于人、统治人的社会,本质上并无区别,奴隶社会实际上也是封建社会。这个阶段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人对人的占有、人对人压迫和人对人的剥削,突出的表现是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按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游戏规则处理经济和财富的分配。诚然,封建经济阶段也有货币,也有少量的商品交换,但不足以改变封建经济以强权、暴政掠夺分配财富的本质特征。
第三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通过市场交易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即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作为对封建经济的否定,主要是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形成了以物(商品)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没有人身依附,确立了生产者主权至上、消费者主权至上,不再以权力为中心,没有特权和等级,结束了人对人的依附和统治。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仅就历史角度分析,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资产阶级(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酋长的形形式式的封建羁绊”,“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所以,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不过,马恩只是有保留地肯定市场经济的作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有优越性的经济形态,反映和体现着人类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市场经济充分服从了人的利己本性。利己本性是人类固有的经济基因。人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就规定了其利己的本性。即一事当前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或者从自己利益的角度处理对待任何相关的人和事。市场经济恰恰符合了人的利己要求,明确了个人的利益边界。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才有可能开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如果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无从发生,市场经济是天方夜潭。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盛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罕言利”的社会。在“极左”时期,狠批“私字一闪念”,是不能有私心的。可惜,这些丝毫不能改变人利己的本性。相反,利己行为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带来生产力大倒退和社会大灾难。
市场经济充分保障人利己的权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取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就规定了每一个人利己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并且神圣不可侵犯。这里包括劳动权、资本所有权、行为自主权、收入分配权、财产所有权等。一个社会,如果连个人利己权利都不能保证,甚至剥夺个人利己权利,市场经济是无法想象的。封建专制社会,客观存在的人对人的占有、人对人的统治,在“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皇权下面,谈论个人利己权利是极不现实的。如果人都属于别人,孰能有财产权乎?
市场经济充分调动了人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市场经济所表现的自主性和对利己权利的保护,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个人为着自身利益奋斗的积极性,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在的利益驱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人们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利益需求满足的最大化。这非其它任何社会能比拟。
市场经济充分提出了对人利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人们之间诚实的信用联系。但是人类客观的利己本性,总是存在着投机取巧和损人利己的心理,总是期望在与别人发生经济利益关系时,自己可以失信、别人不能失信,自己可以讨巧、别人不能讨巧,即“己所不欲却施于人”。也正是谁都想讨巧害怕吃亏的心理,所以产生了对利己行为的严格规范,形成违规成本大于违规收益的严厉的制度法律,保证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等。相反,如果不承认人的利己本性,制度规范行为就完全是一种多余。这也能解释封建社会往往注重道德劝导,偏重于政治说教,却漠视制度法律,结果处处行为失范,社会自然无平等可言。
市场经济为塑造新型政府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提倡自由选择,并非是无政府主义。但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与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有很大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是政府决定一切、政治决定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经济决定政治、民众选择政府。因为个人与企业的存在,才要求有一个相应的政府的存在,体现着为个人与企业利益的服务,而不是相反,个人和企业为政府服务。这样,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必然是小政府,也是受到严格监督约束的政府,主要承担公平竞争秩序的建立维护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引导资源合理有序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市场经济并且规定着政府产生的程序、机构设置、职能界定和人员编制、政府收支等。
也正是市场经济合乎人类自由发展所具有的优越性,市场经济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有优越性的经济形态,而且似乎还看不到未来有比市场经济更加优越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发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方面自由定价,另一方面又受到已经形成价格的引导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问题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确定性,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并不能准确判断真正的供求状况和变化趋势,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是常态,遇到严重的供给过剩,就会资金周转不灵、出现亏损、资不抵债……搞不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和破产倒闭是时常发生的事。在危机期间,破产倒闭的现象则更加严重。市场经济没办法保证市场供求完全一致,没办法保证企业只生不死。
贫富差异及其矛盾性。市场经济客观上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由起点差异、机会差异导致的贫富差异,尽管也有由富变贫和由贫变富的情形,但贫富差异伴随市场经济始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作为两大要素,尽管同生共存,但同样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并且资本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虽然社会保障可以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宏观的收入调节可以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但贫富差异和矛盾客观存在,有时贫富差距会有所加大,共同富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宏观调节的有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优胜劣汰现象,而且在宏观层面上,市场经济也难以避免经济危机。作为人为事物,由于人的复杂多变,市场经济总是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即使在宏观上可以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仍然不能保证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始终处于平衡的状态,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太大,价格严重背离,资产泡沫太大,必然发生经济危机。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一些防范和应对的办法,力争人们不因经济危机牺牲基本的生活条件,其它并无好的办法。
马克思曾经试图用消灭市场经济的办法消灭经济危机,代之以计划经济的办法。殊不知,计划经济造成的危机比市场经济的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具有破坏性、灾难性。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近乎于一个事物的两面,你要接受它的优越性,同时必须接受它的局限性,两者难以割舍。笔者进一步认为,企业优胜劣汰、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是一种机理反应,贫富差距永远是市场经济的动力。虽然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防范和应对危机的办法也会增多,但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仍然是与生俱来、与时俱进。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