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强则出口强
2015-10-26于新东
企业强则出口强
矢志不渝做大做强才是企业成功应对一切经济贸易领域的棒杀和捧杀的关键一招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外贸出口压力日增。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国际经贸的基本法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国际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企业强则出口强。在当下国际市场竞争新格局中,矢志不渝做大做强企业才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成功应对一切经济贸易领域的棒杀和捧杀的战略之举与关键一招。
坚持扎根本业基业的信念与定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选择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某个具体领域作为自己的本业,就是基于自己各方面基础、条件和优势而做出的慎重抉择,并逐步形成为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如果受不了外界市场一时的快利暴利诱惑,而放弃自己已经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基业,那将无异于自毁长城。一项针对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美国企业统计调查显示,许多从事非相关业务经营的企业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绩效,而且经营失败,只有极少数获得了成功。正是由于这些多元化经营企业最终败多胜少,被形象称为“脚踏多只船的企业绩效最差”,才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归核化战略即后来更常说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大兴。因此,以宠辱不惊的定力扎根本业、持续深耕,是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挺军国际市场的基点。
保持打赢持久战役的恒心与毅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支撑。企业具有生命周期性确实是一般规律,比如在美国,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但企业一定走向倒闭消失却不是必然规律。诚然,曾经的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也有一些百年企业不仅屹立不倒,而且焕发新春。其成功之道就是永不停滞、持续创业,把经营管理企业当作永无止境的一项事业。因为,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是做企业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和毅力的原因所在。企业唯有坚持创新、持续创新,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这些创新则可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既可以是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既可以是商业营销手段的创新,也可以是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既可以是节能减排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品牌知名美誉度的打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企业时刻绷紧创新之弦就会不断迎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新生。
养就扶持合作伙伴的气度与胸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关系是客观事实,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绝非只有竞争一条路可以实现,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市场王道。如果一个企业奉行的是“你死我活、你亏损我盈利”的经营哲学,绝对是鼠目寸光、难成气候的企业。一个志在长远和冲顶的企业,一定是善待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只有当一个企业自觉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培育和扶持上下游企业,致力于打造牢固产业链与管理高效供应链时,这样的企业才算开始具有了领袖范。在其他优势比如成本低廉逐步减弱情况下,中国制造包括浙江制造依然雄踞全球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互利共赢、带动一大批关联企业成长,从而打造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战略意识,如此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决胜于国际市场。
奋起创造全球品牌的勇气与智慧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贴牌生产是我们企业的必经阶段,但是满足于或者屈服于这一现状,就是一种怯懦和短视。同时,必须纠正诸多国内企业在品牌认识上的误区:或认为已经有国际大品牌了,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打响;或认为要打倒某一现存国际品牌,才能诞生自己的品牌;或认为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还不到时候。事实上,品牌往往是共存共生并一较高低的,其核心是把握乃至创造市场需求。而自主品牌建设倘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企业很难说是已经在相应国际市场扎下了根的。因此,努力适应当地消费者及其消费理念的需求与偏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国际性品牌就变得尤为重要。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