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政策这十年
——“第十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侧记

2015-01-30原晓晓杨槐青

中国民政 2015年15期
关键词:托底政策发展

本刊记者 / 原晓晓 杨槐青

社会政策这十年
——“第十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侧记

本刊记者 / 原晓晓 杨槐青

自2005年第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召开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经济增长减速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使政府、社会和个人都面临各种“常态化”的新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新问题取决于社会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而社会政策的制定又取决于对社会政策的深入认识和研究。在此背景下,以“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新方向”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于2015年7月4日至5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总结十年来社会政策的发展并为未来新走向出谋划策。

一、主题凸显新需求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新需求,体现出举办此次论坛和系列讲座的最殷切期望。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开篇就指出了社会政策的理念和目标这一根本性问题。他认为,公平和正义并非容易说清楚的问题,不同学派、不同立场对公平和正义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下,社会政策的理念和目标究竟是什么,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最终能够形成基本共识,如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副书记李强指出,现在比较流行的青年创新创业以及发展青少年社会事业过程中都需要以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问题。天津妇女联合会主席戴蕴表示,面对妇女家庭和事业两难全的困境,面对她们额外背负的社会成本、文化成本,面对她们对自由全面平等发展的强烈渴求,积极推动有利于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迫在眉睫。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于瑞均指出,如何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解决困难人员的就业和保障,这些都有赖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他还指出,加强科学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执行监管,进一步提升社会政策的宏观效率,是促进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关键。

二、十年回望路漫漫

正如中国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团所言,十年,是中国人对时空划分的重要阶段。在以十年为时空的阶段当中,一个人、一个领域、一个地区或国家,总能看出成功发展或衰退溃败的端倪。中国社会政策在这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展。因此,此时回顾十年征程,不仅有利于为社会政策立足当下经济社会新常态找准现实根基,还有利于为定位未来发展找对方向。

回顾社会政策这十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秀兰在总结近年来国际社会政策发展时指出,全球社会政策的发展都面临着挑战,发达国家面临着社会政策和福利体系定型化和固化等问题;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建立广泛覆盖的社会政策体系等困境。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政策体系都必须兼顾发展能力和激发活力,以实现社会政策体系和国家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中国近年的减贫、医疗、社保体系建设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全球社会政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春光将改革开放至今社会政策的发展梳理为三个阶段,以此充实了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1978至1994年间被称为“双轨社会政策”,即在改革初期,原来的城乡二元之外又诞生了与之相关的体制内外分割的社会政策。我们把这两者统称为双轨社会政策;1995至2003年间被叫作“残缺型社会政策”。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设计都是应急性的、问题倒逼性的,没有整体性和普惠性;2003至2014年间逐步形成“底线普惠型社会政策”。此阶段的社会政策特点是普惠、最基本和多元参与。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具体回顾了我国人口政策发展历程,指出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处在重大的转折时期。具体表现为:稳定的低生育率水平和总人口的低增长状态;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减少;巨大的迁移流动人口;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城市为主导的社会;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主体的社会;中国与人口有关的社会风险正在积聚。而解决人口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生育率,因此,普遍二孩应该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提前设计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回顾并总结了社会政策学科的十年建设成果。首先,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社会政策”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其他共立项34项;2006至2013年间国内社会政策著作出版物共计129种;相关社会政策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先逐步上升,而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其次,在社会政策学科发展方面,目前本科生阶段还没有设立社会政策专业,但一些学校在社会工作等专业中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社会政策的研究生教育已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社会政策系所和研究机构也已在一些著名高校或地方社科院建立。

三、社会政策再定位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岳经纶指出,当前国家重视民生福祉建设,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就要大力倡导社会政策概念,这也是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社会政策的新方向。社会政策的继续发展无疑需要前瞻的眼光谋篇布局,但同时也需要反思的视角鉴往知来。十年中,社会政策从不为社会乃至学界所知到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显,首先即是关于社会政策的定位问题。

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指出,社会政策已成为公共政策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阐述了“加强与改善社会治理体系”,在2014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和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社会政策要“托底”。但究竟如何理解政府所谓的“托底”,在这一点上,与会学者存在不同的见解。

王春光教授认为,对于社会政策托底定位如何理解和解读,不仅关系社会政策学科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社会政策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的转移支付政策,而具有积极的发展功能,即社会政策可以像经济政策那样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比如增加就业、提升人力资本、合作生产等。因此,社会政策不仅仅是托底,它还有互惠、融合的内在价值,如果只是作为托底,政策就会出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则以为,托底是托基本生活之底,托社会支持之底,托社会信心之底。对社会政策托底要作出积极理解,即积极的社会政策+积极的托底。积极的社会政策意味着社会政策是有效的和建设性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理念积极、措施积极、目标积极、效果积极。积极的托底意味着社会政策主动和有效地行动,而不只是被动、消极地弥补经济下行造成的问题漏洞。社会政策托底,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稳定宏观经济和放活微观经济创造条件。

四、社会政策新走向

随着社会政策理论、实践及学科建设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早已不是社会政策概念、理念的普及问题,而是大踏步的社会政策实践、理论总结和学科建设大大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的新常态下,如何促进社会政策发展,使社会政策更好更有效地惠及民生,政府、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社会政策现实实践方面,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描绘了社会救助发展的未来方向:第一,推进救助法治化。修订现有法规政策、根据新要求制定新的实施办法或细则、继续推进社会救助立法;第二,推进主体多元化。涉及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经办能力,政府救助与慈善资源有效衔接等;第三,推进标准科学化。具体包括量化确定、提高制定层级、农村和城市统筹推进等措施;第四,推进救助服务化。从物质为主到救助服务,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第五,推进数据信息化,逐步建立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系统。

在社会政策理论发展方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以全新的视角研究社会保障,并引入“社会保护”的概念。他指出,现在社会上已经用一个新的词取代了社会保障一词,即社会保护,用以概括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保护个人免受市场不测造成的种种后果的危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大的国际组织和学者倾向于使用“社会保护”这一概念。社会保护是比社会保障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概念,或将成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方向。同时,唐钧教授还提出“可选择的”养老模式,即通过自主选择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自主选择是否长期参加养老保险等措施有效应对未来更加严峻的养老问题。

在社会政策学科建设方面,关信平教授提出了社会政策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的展望:继续推动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重点是社会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体系的研究;重中之重是推动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加强社会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对社会政策实践的影响。

猜你喜欢

托底政策发展
政策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政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助企政策
民政:为民心托底 给民生护航 学习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心得
政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基本医疗服务“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