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发展路径
2015-01-30许艳丽
许艳丽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发展路径
许艳丽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的一种为老服务形式。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诸如健康维护、自我价值体现、社会参与、社区照顾、学习知识及掌握资讯等多样化需要,这亟需专业化人才的介入与服务。作为专业化队伍之一,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于促成小组成员全新的自我定位,转变自我认知,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培育新的兴趣、技能,从而实现再社会化的功能。
三是运用社区工作增强社区资源整合。专业社工可以通过社区工作的方法,营造关爱社区老年人良好社区氛围,从物质扶助、志愿者服务到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途径及问题
(一)途径
一是运用个案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社工可以通过家访、个案辅导、个案咨询等多种形式与民政部门合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按照接案-预估-协议-服务(介入)-评估-结案六个阶段开展工作,根据案主与环境适应状况协助作出调整,恢复并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运用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是运用小组工作解决老年人心理困扰、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的问题,促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社工可以运用小组方法针对同质性较高的老年群体,由小组社工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手法和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促进老年人群体的潜在能力的发挥,有助
(二)问题
全国各地普遍存在问题是大多数从业人员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需求,但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是专业社工机构自身的问题。(1)社工服务机构未完全成熟起来,专业水平不够,无法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养老需求;(2)居民对外面社工服务机构抱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尝试。(3)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投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社工力量相当薄弱。许多社区没有专职社工岗位,一些民政事业单位也没有专职社工,兼职社工未从事社工的工作。
二是具有老年护理和老年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因编制、工资报酬及社会氛围的制约,不愿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具有执业资格、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有爱心、奉献精神的后勤人员等也严重缺乏。
三是社会组织数量少、功能差。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不充分,政府需要积极鼓励相关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的形成与发展。
四是行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行业组织宗旨是:倡导先进的社会养老理念,推广先进的社会养老模式,探讨重要的社会养老议题,探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五是政策制度不完善。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社会工作服务方面没有具体要求,更提高不到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的层次。
二、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良好外部环境
通过职业化的途径吸引社会工作者到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公益福利服务领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居家老年人,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为社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要努力实现政府、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企业、家庭等不同力量的多方参与。政府可以为相关非营利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也可适当鼓励民办企业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但在引入市场机制中,政府要有对应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性。
二是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和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在财政支出中适当扩大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同时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宣传,使人们了解社工的工作,同时推行“社会企业”模式。在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鼓励各种民间力量进入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保证社会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介入。
三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工全面参与的做法。民间福利机构逐步过渡为“非政府机构”,与政府形成伙伴关系。政府监控服务质量。有条件的城市特别是老龄化严重的城市,在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允许的街道上建立阳光社工站,社工站可聘请有资历的社工专业老师担任。社工站通过非行政化手法介入服务内容,对辖内困难群众、独居老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是创新志愿服务机制,实行“养老社工服务积分制”。组建一个由高校、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合作的服务联盟,实行“养老社工服务积分制”。由老年人中年龄较轻的社区居民做社工折算累计到一定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志愿服务,等其到一定年龄时由他人来为自己服务,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五是健全完善各项养老保障制度。(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构筑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四位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对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实行政府供养,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4)完善老年福利制度。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孤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贫困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或机构养老服务。
六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标准化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居家养老服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可以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强化人才培养,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一是大力开展专业学历教育。各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特别是医学院和护理职业学院,结合专业结构调整,有计划地增设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分级对养老护理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从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三是鼓励开发社工岗位。抓好养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加大基层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民办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步伐;开发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积极引入专业社工人才,加快培育志愿者队伍,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困难群体就业。
四是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建立健全以培训、使用、评价、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保障制度,探索研究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不断改善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
五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深化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评价,不断壮大社会工作服务队伍,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整合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推进“社工+义工”联动模式
主要包括对专职社工服务队伍和对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整合。
一是严格资格认证制度。坚持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增强社工专业理念,提高社工的专业水平,确保社工熟练掌握引领义工开展服务的各项基本理念和知识技能。
二是试行注册管理制度,建立社工信息档案,公开社工服务信息,规范社工的职业行为和工作操守,接受义工咨询及社会监督。
三是对社工按不同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实行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社工的专业化水平。
另外,积极鼓励志愿者无偿、低偿地开展社区照顾活动,壮大志愿者的队伍,志愿者队伍中可引导社区老人之间形成自助互助团体,相互提供精神支持及力所能及的养老互助。充分肯定义务工作对于个人、他人、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将参加义务工作作为个人升学、求职、晋升、信贷、移民等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各种制度化的奖励措施,口头的、书面的,定期的、不定期的,鼓励全民参与义务工作,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义务工作。同时对于义工不良行为要进行必要处罚。奖惩措施的最终实施可由专门社工给出的书面报告方能生效。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