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时间储蓄”:从可能性到可行性

2015-01-30褚湜婧

中国民政 2015年15期
关键词:储蓄养老老年人

王 菲 褚湜婧

养老“时间储蓄”:从可能性到可行性

王 菲 褚湜婧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社会初步形成。与此同时,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志愿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在此背景下,一些新的为老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不断涌现,依托于居家养老的“时间储蓄”模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养老“时间储蓄”概念的提出

1990年,世界第一家时间银行在美国成立,自此,时间储蓄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000多家时间银行,遍布30多个国家,累计受益者达到2亿人。

“时间储蓄”理念的最初提出,针对的是一切需要帮助却没有依靠的人。经过西方国家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居家养老领域逐渐形成较具特色的模式,养老“时间储蓄”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社区志愿互助形式。从概念来看,养老“时间储蓄”模式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内的低龄老年人为需要帮助的高龄老年人(包括空巢老年人或失能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将服务的时间记录存储下来,待其需要帮助时可以享受同等时长的服务。从性质来看,养老“时间储蓄”以互助为核心理念,通过劳务的代际交换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从服务内容来看,养老“时间储蓄”模式涵盖居家养老服务的全部内容,既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照料,也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紧急救援服务;既涵盖家庭照料,也包括医疗卫生、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从目的来看,养老“时间储蓄”模式通过社区资源整合,量化服务时间,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从而实现社区内的互助共济。

“时间储蓄”模式对于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时间储蓄”将老年人照料的部分责任由家庭转向社会,作为一种社区互助模式,可以有效节省养老社会成本,使得居家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提高社会养老质量;其次,“时间储蓄”倡导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社区事务,实现“老有所为”,对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推进老年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时间储蓄”有利于建立邻里间互信互益关系,一方面可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照料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和树立社会责任和榜样,在全社会建立长效互助信用机制,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养老“时间储蓄”的可能性:实践探索和发展困境

(一)养老“时间储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最早开展“时间储蓄”模式的是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的晋阳居委会。1998年,晋阳居委会响应上海市提出的以社区为单位发展为老服务的号召,在借鉴西方国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时间储蓄养老模式的探索性尝试。同年,上海市长宁区飞虹桥街道虹储小区居委会也设立了时间银行,并将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该社区内,参与时间银行的居民户达到了总户数的四分之三。在此基础上,上海市于1999年成立上海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并起草了《上海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试点)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从制度层面将养老“时间储蓄”模式规范化。

上海市的有益探索激发了我国其他城市对于养老“时间储蓄”模式的实践和探索。1998年底,山西省太原市成立时间银行,其主要内容和规定与上海市类似。1999年,北京市朝阳区松榆里小区成为北京最早开展“时间储蓄”的社区。自此之后,浙江、黑龙江、江苏、广东等省都相继展开了养老“时间储蓄”的试点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之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区服务管理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都开始了养老“时间储蓄”的试点工作,并尝试从地方政策层面予以保障,养老“时间储蓄”呈现井喷态势。

(二)养老“时间储蓄”的发展困境

养老“时间储蓄”模式发展至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目前仍集中于小规模的试点,未有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开展,同时,很多城市的“时间储蓄”模式实施后持续时间并不长就被搁浅或被迫停止了。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系统不完善,缺乏制度规范。我国的养老“时间储蓄”大多依托街道或社区实施和开展,记录的具体内容较多依靠社区和居民自身的公信力,缺乏客观科学的衡量和记录标准。伴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日益明显,原有单一的记录模式和标准势必造成记录的遗漏和误差,从而影响时间储蓄的顺利实施。

第二,各自为政,缺乏持续性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养老“时间储蓄”大多是处于不同地方或者不同社区各自为政的状态,依托于街道或社区开展服务。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老年人迁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和管理机制,当原来的社区老年志愿者离开原有社区养老时,其积累的服务时间的有效性和存续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缺乏转换标准,参与动力不足。养老“时间储蓄”模式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服务的劳动强度和劳动价值的认定标准和比例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不同的劳动强度所消耗的成本是不同的。同时,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服务内容所涉及的劳动强度不同,其体现的劳动价值也有所差别,因此,服务时间的换算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社区的养老“时间储蓄”模式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的评估转换标准,从而造成很多服务提供者集中于较为简单的服务领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养老“时间储蓄”模式的持续发展。

三、养老“时间储蓄”的可行性分析

养老“时间储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落地生根,发展到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经验和研究表明,时间储蓄能够转化为现实是可能的,但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资源,需要聚焦解决以下四个问题:即时间储蓄谁来计量?时间储蓄储存在哪里?时间储蓄的质量如何保障?时间储蓄是否可以跨行转存?只有切实解答好这四个问题,养老“时间储蓄”的模式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为此,需要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顶层设计。时间储蓄是一种社区互助的志愿服务行为,具有公益性,政府应承担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相关立法和规范的制定,对时间储蓄的性质、合法性、参与方的权责关系等标准进行统一制定和规范,从而在管理上给予制度保障;广泛吸收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时间信息管理,与专业服务机构相联系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时间储蓄的实施成本,保障时间储蓄的良性运行。

第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兑换与评价体系。在养老“时间储蓄”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即是服务的兑换和评价标准问题,尤其是服务劳动强度的评价标准一直是制度设计的难题。2001年,民政部发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护理标准和服务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基于此,可以考虑根据护理的不同等级设立不同的存兑系数,由此来换算成相应的服务时数。同时,如何合理有效的对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志愿者提供服务进行评估也是制约时间储蓄运行的重要问题,建议可以由政府牵头,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从而保证服务效果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第三,未来支取与现实支取相结合,建立发展全国性的转存机制。现有政策规定中缺乏对时间储蓄转存机制的考虑,随着老年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很多老年人容易产生顾虑而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时间储蓄是一种社区公益互助行为,大多社区并不提倡将存储起来的时间转让给第三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时间储蓄的流通性和持续性。养老的“时间储蓄”模式是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有益补充,应当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政策实施方案,因此,养老“时间储蓄”应当采取将未来支取与现实支取相结合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时间转存机制,确保储蓄的时间可以随时通存通兑。

第四,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养老资源共享。一方面,政府需要充分整合社区内外的人力、财力资源,倡导居民参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扩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同时,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科学合理的分配和整合养老资源,实现储户资源共享,积极推动社会资源的培育。

养老“时间储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社区及老年人个体等多方面的参与主体,需要多方全方位的支持和投入,应当从老年人切身需求出发,通过养老“时间储蓄”的实施和开展,能够切实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从而推动“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最终实现。

(作者单位:王菲,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 褚湜婧,国家卫计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

猜你喜欢

储蓄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