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催化剂作用
——以现场体验教学法为视角
2015-01-30肖小华
肖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规划处,江西井冈山343600)
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催化剂作用
——以现场体验教学法为视角
肖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规划处,江西井冈山343600)
情感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认知和实践转化的重要媒介。党性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与教育的机制、内容、方式、手段等因素密切相联,而且与教育双方的情感因素息息相关。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论认识、促进价值构建、固化行为习惯、提升品格意志,也是增强党性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党性教育;情感;作用;策略
党性教育是党性教育工作者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党员干部施加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作风宗旨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强的党性和较高的党性修养。党性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论认识、促进价值构建、固化行为习惯、提升品格意志,在本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但思想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党性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与教育的机制、内容、方式、手段等因素密切相联,而且与教育双方的情感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论认识、促进价值构建、固化行为习惯、提升品格意志,也是提高党性教育效果,增强党性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
党性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是集知识、技能、态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知识层面的教育表现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奋斗历程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技能层面的教育表现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态度层面的教育表现为培养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度、情感[1]。可见,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并对“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在党性教育过程中,通过讲理论、说道理,对党员干部进行适当的理论和价值观灌输,提高党员干部的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是党性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理论灌输是党性教育中最常用最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一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党性教育的方向性、系统性。但实践表明,在党性教育过程中,理论灌输的效果有时并不理想——理论难以转化为思想、思想难以转化为行动。其主要原因是,党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仍摆脱不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即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必须要通过相应的中介才能发生作用。而连接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因素有很多,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其中情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中介。在以往的党性教育规律研究中,大多集中于教育者、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三方面,忽视了对接受者的生理、心理特别是情感方面的研究。因此,如何把理论教育根植于人的情感之中,正确引导党员干部的情感发展,发挥情感的催化剂作用,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是当前党性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研究方向。
二、情感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重要源泉。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对党性教育的接受状态起到调节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感是深化理论认识的助推器。理论认识虽然是情感的基础,影响情感的根本发展方向,但情感也会对理论认识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总是有利于人们认识过程的发展,提高对外界所传播信息的接受度,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如,一个人如果对党有感恩之情,自然就会主动接受党的各项基本主张,自觉深化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相反,消极的情感则会对外界传播的教育信息产生抵触、排斥,常以更为苛刻的批判、挑剔、嘲讽的态度审视之。因此,要提升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培育,激发其积极情感。
2.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动力。通过传播党的理论、历史、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策略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和追求,是党性教育的终极目的。但党性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理论和观念能否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不仅取决于受教育者对理论的认同度、接受度,而且还与受教育者的动机、情感等因素相关联。在党性教育中,理论教育总是与情感因素综合反应,演变成为受教育者行为的驱动力量或者约束力量,沉淀为行为准则,以保证接受主体行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党性教育实践证明,如果受教育者对党所传播的理论认同程度高,教育过程中又能产生积极的情感,那么把理论外化为行为的自觉性就高;如果教育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情感,即使理论认同度高,行为外化的自觉性也会衰减,难以持久。
3.情感是党性教育工作者非权力影响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教育相比,党性教育的政治性强,内容严肃、严谨,因而党性教育必须始终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必须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要充分发挥党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党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体现在两方面:即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前者是通过上级的授权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后者是通过教育者的素质、人格魅力和情感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力。非权力影响是党性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党性教育长效性的重要因素。党性教育工作者如果对自己所传授的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干、真用,那么在传授的过程中必然会饱含感情,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受教育者的情感,从而强化受教育者对其所传授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
4.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2]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但“个体的社会情感,特别是对集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激发、调动并持续地建立起来”[3]。因此,党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即在党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过激发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又要减少和克服党员干部的焦虑、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为党员干部的品格。
三、党性教育中情感发挥作用的策略
党的十七大以来,一些党性教育机构运用现代教育学原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探索出了党性教育现场体验法、现场互动法、现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把外部灌输与自我感悟、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理性思考与情感冲击、他人点评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大党性教育中的情感培育力度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1.以理导情。理性认知越丰富、越深远,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刻、越持久。情感虽属非理性的范畴,但它的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云南老山党性教育基地的“五情”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五情”即“史情(交代历史背景)——战情(战争的残酷,冲锋时一下牺牲112人)——悲情(964座坟墓,一位母亲在儿子牺牲20年后,一路乞讨去为儿子扫墓)——煽情(通过演讲家、当年参加战争的退伍军人饱含感情诉说那场战争)——鱼水情(达到干群一家人、军民一家人的效果)”[4]。可见,情感的激发要从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逐渐开启受教育者的情感之门。
2.以情激情。世界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教育者能否用激情去激励人、用主动性去唤醒人、用生机勃勃的精神去鼓舞人。当前一些党性教育机构根据这一教学原理,把凭吊革命先烈的仪式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在仪式祭奠中饱含深情地讲述革命前辈动人的英勇事迹,进而感染受教育者的情绪,唤醒其心中的美好情感,引发其内心的震撼。例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的教学、山东临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在陈若克烈士墓前的教学、焦裕禄干部学院在焦桐树下的现场教学都体现出强烈的感染性,令听众动容,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验启示我们,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影响、感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3.以境生情。情感的产生和升华不仅受理论和实践的引导,而且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些红色影视剧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就在于其有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一些党性教育机构利用周边的革命历史资源开展的现场教学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在于情境营造的成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的“六个一”模式:围绕一个主题、讲述一个典型、设计一个活动、营造一个氛围、受到一次震撼、得到一次启迪[5],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可见,在党性教育过程中,营造具体可感的教育情境,可唤起教育对象求真、向善的信心与力量,“让人的情感在伦理亲情、审美快乐、认识兴趣、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6]。
4.以行固情。实践是党性教育的落脚点,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近年来,“三进三同”的社会实践体验和情景模拟式教学,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媒体沟通情景”模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重走转战陕北”之所以受到社会好评,就在于通过行为实践,达到了亲身体验、情感积累、内心感悟的目的。因此,在党性教育课程的安排中,要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社会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有意识地让学员的认知在实践中内化为情感,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1]陈燕楠.关于党性教育时代性和科学化的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6).
[2]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挖掘特色资源强化干部党性教育[J].全国干部教育通讯,2014,(3).
[5]本书编写组.“井冈”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林开云.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培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
[责任编辑 李孝敏]
D261.1
A
1671-6701(2015)01-0096-03
2014-10-10
肖小华(1967— ),男,江西吉安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规划处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