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工作

2015-01-30

中国会计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培训课程建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工作

2014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以编制学科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大规划为引领,促进学院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全年共组织短期培训519期(含国际培训),培训学员4.44万人次;学位教育在校学生数达482人(含177名全日制研究生),远程教育全年培训学员34.2万人次。全年学院自创收入24 797万元,较上年的23 339万元增长6.24%。

一、应对挑战调整结构,短期培训品质持续提升,规模再创新高

全年共完成各类短期培训487期,培训学员42 191人次,创收约1.36亿元,创造了单月和全年收入两个历史新高。

(一)领军模式再获突破,品牌效应深度显现。全年共有6期全国领军学员在院培训,完成第10期面试选拔。成为全国会计领军特殊支持计划培养单位。新开设江南造船厂、上海自贸区现场教学等课程模块,创造性地搭建“印象领军”平台。新开拓陕西、秦皇岛等领军项目,与余姚合作开展针对私营企业CFO的全国首个县级领军培养项目。与广西、安徽、山东、宁夏、江西,上海注协、上海评协、广西注协、山东注协等已经毕业的领军项目陆续开展后续合作。全年共完成地方领军培训55期,培训学员2 837人次。

(二)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助力财税体制改革。开设财税体制改革解读、预算绩效管理等课程。继续与西藏多地国税部门开展高端税务人才培养。注重非财税部门的管理者和会计人才培养,陆续开展国管局、人保部、司法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林业局、江西检察院、新疆法院、山东地矿局和上海总工会等单位的高层次财务骨干培训。全年共完成财税委托培训项目86期,培训学员7 136人次。

(三)行业培训形成特色,规模和品质持续提升。与中注协合作开展事务所品牌建设班和支援西部班等特色项目。加大与江苏、浙江、上海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等地方注协的合作力度,与上海、广西、山东和安徽注协合作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拓展资产评估领域的培训市场。全年共完成注协评协培训项目49期,培训学员5 958人次。

(四)企业委托培训深度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中国邮政、中国中铁、中国国电、国家电网、中航工业、中国核电、中国烟草、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华电集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化与农发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重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培训合作。整合形成公司业务、个人金融等系列课程。全年共完成企业委托培训项目140期,培训学员9 628人次。

(五)积极服务董事单位,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深入开展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国资委国企高管项目、中注协CPA继续教育项目、上海财政局高级会计师继续教育等重点项目。2014年是财政部开展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第2年,学院是承办单位。与上海财政局开展全面合作,除继续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中高级财会人员培养之外,启动了上海市优秀会计人才、高级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全年共完成财政部、国资委、国税总局、上海市财政局、中注协、上交所等董事会单位委托培训63期,培训学员7 271人次。

(六)公开课开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推广卓有成效。推出管理会计实务、新会计准则、企业并购、内部控制和“营改增”等课程。围绕企业并购这一经济热点,整合院内和实务界师资,从不同角度开发系列课程。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全国范围的市场推广,建立10多个外地教学基地。全年共完成公开课程68期,培训学员4 386人次,培训人次较去年增长63%。

二、深化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学位教育影响力,培养成效显著

(一)首届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特色培养模式初见成效。深入开展研究导向型实习和“卓越计划”。2014年共有186人次参加基地实习,95%以上的学生实习鉴定为优。严格执行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查重、预答辩和盲审制度,强化撰写过程管理,预答辩不通过率达到30%,首届毕业生整体论文水平达到预期。制定61项研究生管理制度。通过举办暑期学校、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授课等方式,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模式。参加AAPEQ教育质量认证。首届全日制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8.9%,新生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在2014年大学生英语竞赛第四届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首届中国MPAcc案例大赛中均取得名次。

(二)税务硕士顺利获批,学科学位体系进一步完善。被批准增列为税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启动开展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成税务硕士的课程建设、师资聘任等核心工作,招收首届税务专业硕士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获批入驻上海市青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首位博士后进站开展XBRL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合作办学项目保持稳定。面对市场压力,通过合并班级、加强管理、创新学习交流平台等方式,保持项目稳定运行。深入开展精一论坛、金石论坛、读书会等学员间的学习交流活动,探索开展EMBA开放课堂等与潜在客户进行交流的活动,增加EMPAcc项目的海外游学模块,开展跨班级、跨项目、专题化的学员交流活动。2014年会计(管理会计方向)硕士项目获教育部办学资格审批EMBA项目在《金融时报》排名中位列29名,连续5年跻身全球30强。

三、适应形势调整策略, 提升远程教育质量,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远程教育业务创收1 845.9万元,新增课程69门,培训规模达到34.2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1.57%。

(一)强化课程建设针对性,提高远程课程市场竞争力。以中短期远程教育课程建设方案为基础,开发管理会计、会计准则、绩效评价等热点课程。全年共开发69门213课时的课程,课时数较上年增加5%。尝试开展重点课程的直播课堂,ACCA考辅项目先后开展9次网络直播课堂。对存量网络课程进行精品化改造。

(二)市场拓展取得显著效果,远程教育支撑作用初步显现。获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深圳、绵阳等省市会计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准入资格,重点拓展江苏、上海、重庆、山东等地的市场。通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占全国注会行业总人数的17%。承接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预算绩效管理远程专项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国市县级财政部门的知名度大幅提升。通过天猫网店试点销售新会计准则网络课程。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对学院发展的支持功能,为全日制研究生、会计领军人才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三)加快打造复合媒体平台,助力会计信息中心建设。在运营好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远程教育网、XBRL中国地区组织官网、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等全国性会计类网站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以三大全国性网站为基础、以中国会计视野网为核心、以微博、微信为新增长点的复合媒体平台,助力学院建设全国性的会计信息服务中心。视野网重点推出了视野思享会和全国首个会计资讯类手机APP应用。累计注册人数突破200万,微博、微信、APP等各类用户累计超过50万。开展《会计网络舆情》编发工作,新推出舆情指数。继续开展会计口述历史,全年记录8位中国会计界老前辈的人生历程。

四、优化平台打通渠道,市场拓展逐步转向,校友粘性持续增强

(一)分众化宣传日趋成熟,以宣传支持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以大型论坛为主要载体的高端客户聚集平台、以财经讲堂为主要载体的品牌传播平台、以素问财经为主要载体的专业交流平台,全年举办各类论坛、讲堂活动24场,听众累计达3 724人次。重点打造微信官方公众号,开设15个栏目,累计发送信息318条。走访世界知名企业,开展著名商学院调研。

(二)调整市场拓展方向,积极开展陌生拜访。重点对11家大型企业进行陌生拜访。与中铁大桥局集团、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半年集中走访民营企业。全年走访113家企业和机构,走访人员共计188人次,与16家客户签订销售协议。

(三)搭建校友活动平台,推进校友活动专题化。成立了无锡、青岛、苏州3个地方校友会,积极筹建郑州、川渝校友会,在杭州、安徽、南京多地举办校友活动,召开首届校友理事大会。积极筹建学院发展基金会,探索建立校友日。推进校友活动的专题化,分设了羽毛球、旅行家、亲子俱乐部,并分别组织专题活动。还组织开展校友公益活动和定制图书活动。

五、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教研核心能力,增强团队战斗力

在严格执行新的教研管理制度、积极建设五大研究所的基础上,探索搭建科研创新平台。2014年,专职教师完成工作量809天,较上年增长22%。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一)落实财政部指示精神,建设管理会计高地。在各地的财经讲堂中安排多次管理会计主题演讲。11月举行年度管理会计高层论坛,来自国内以及日本、英国的17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业界精英共同探讨管理会计的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在论坛上启动管理会计最佳实践奖评选。把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继续开展第二期CFO能力框架研究、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调研、推动管理会计应用的障碍研究等。借助网站群开展管理会计学习行为分析,开发系列管理会计公开课和网络课程,不断提高领军人才和总会计师提升工程中管理会计课程的比例。在院内由青年员工开展管理会计在学院的应用课题研究,形成若干强化财务管理的建议。

(二)打造科研和交流创新平台,激发师资创新活力。支持教师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跨国界组建教研创新团队。建立会计准则研究中心,与日本京瓷集团和大阪市立大学等合作建立阿米巴研究中心。共组织7次内部学术研讨活动。拍摄19部“教研视角”微课程。开发企业并购重组与价值创造系列公开课。尝试开发预算管理电子沙盘、媒体沟通等体验式课程。

(三)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共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24篇,其中专业权威期刊7篇、国际期刊2篇,出版案例集1本(第五辑)、学院学术丛书2本、学术专著1本。承接2项省部级课题,10项横向课题。全年共开发21个教学案例。

六、AFDC成功更名,区域能力建设形成新平台,学院国际化迎来新机遇

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积极配合财政部组织举办APEC财长会系列活动,紧密围绕国内外财经热点,积极开展以培训、研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能力建设活动。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在教育部、商务部、外交部和上海市教委等多家政府主管部门协助下,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更名为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对外财经合作迎来新机遇。全年举办面授培训32期,远程培训15期,共计培训4 902人,其中培训境外人数达2 141人。

七、加强规划优化管理,明晰学院发展路径,拓展发展空间

(一)注重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的核心引领作用。学科建设规划提交学术委员会通过。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基本完成,部分规划启动实施。信息化建设规划形成了以客户和学员需求为导向、具有商学院特色的一体化信息系统蓝图,助力学院转型升级。

(二)以新思路强化队伍建设,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2014年修订招聘方案和流程,制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和年度培训计划,调整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等。形成了员工培训小高潮,全年共举办院级培训和研讨18场,并积极支持部门开展内训、外派员工参加专业培训。

(三)全面开展资产清查,以流程管理强化内部控制。2014年以新设财务资产部为契机,开展全院范围的资产清查。以财务为抓手强化内部控制,在重点风险领域推行流程化管理,陆续推出了出差申请、论坛会议移动课堂预决算报批、公务机票采购等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

(四)将优质服务贯穿始终,探索建立大后勤体系。陆续开展公寓楼装修、节能改造、绿化扩充等一系列校园建设和维护工作,不断提高餐饮、会务、客房等的服务质量。

(五)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三期工程顺利立项。重点开展综合网站改版、内部办公平台改版、手机版办公平台建设等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财政部的关心和支持下,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八、把握重点持续深入,增强党建引领作用,凸显文化诚信特色

(一)以创建服务型组织为重点,深入推进“三型”组织建设。院党委结合学院实际形成了“以服务为重点、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工作模式,将服务性、学习型、创新型组织建设融为一体,以学习和创新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注重搭建服务平台,组建了以全日制研究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徐泾镇文明办等签约共建地铁志愿服务工作站,继续完善与光联村、徐汇区息村社区、徐泾消防中队的共建平台。

(二)机制化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发展要求陆续开展各项改革,部分改革初见成效,包括加强员工谈心,强化员工培训,为员工缴纳补充公积金和补充医保。院党委积极落实党委负主体责任、纪检负监督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开展建章立制工作。

(三)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凸显诚信文化特色。院党委启动打造全国性的诚信教育基地。形成了“七个一”的活动框架,开展“我心中的诚信”演讲比赛、诚信征文、诚信考场、梳理古代典籍中诚信材料的专题研究,并探索建设诚信文化展室、开设诚信课堂、组织诚信论坛等。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供稿 李泓执笔)

猜你喜欢

培训课程建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