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专业学习与人生发展
2015-01-30任宝玉
任宝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大学本科专业学习与人生发展
任宝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和完善人性,发展和完善人性的根本途径就是利他、为他,尊重外在于己的世界,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心智完善的人;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即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谋生及服务社会的本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将会为大学生未来人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人生发展;大学本科;专业学习;通识教育
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和完善人性。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现代大学本科教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在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正确对待大学专业学习将为人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
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为以及应当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因而,要深刻理解大学专业学习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必须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并对我国大学教育乃至世界大学教育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引进苏联模式,在1952年进行的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全面采用了苏联的大学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的特点是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分专业,实行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模式适应了当时中国工业化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其历史合理性。这种培养模式通过中央强大的计划体制固定下来,并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学专业越分越细,越分越多。到1980年,我国本科专业总数已达到了1039种之多[1]。这种专业培养模式尽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其产生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专业口径狭窄,专业越设越多,越分越细,学生进入社会后工作领域受到较大限制,工作发展后劲和工作转移能力不足;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背景单薄,没有体现全面成长的要求,视野狭窄;培养规格统一,忽视了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功利性过强,有违大学精神;专业过窄,难以成就高深学问;等等。
为了克服这种大学培养体制的弊端,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模式改革。首先是调整专业划分,扩大专业面向,减少专业数量,到1998年,大学专业数量减少到249个;其次是改革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程,促进文理渗透。1995年推行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试点[2],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以改善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对外交流的发展,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日本的教养教育观念以及我国港台大学的通识教育做法都对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识教育这一提法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自己的教育方向定位为“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3]。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4]。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通识教育不再是面向少数精英,而是面向大多数人,其首要目的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做人”问题。所谓“做人”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民族和国家负责任的人,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为此,他首先必须学会尊重人,这是‘做人’的基本态度,然后,他应该具有起码的人际交流能力,以便与人相处;其次,他必须渴望知识,有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是一个人能自我发展的基本态度;然后,他应该学会思考与发问,学会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拥有继续学习的起码功底”[5]。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深受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影响。纽曼认为,就像医院的工作是治疗病人或伤员一样,大学的直接业务范围就是培养“心智”[6]。纽曼指出:“一所大学的心智训练真正的和恰当的目标不是‘学习’或者‘获取’,而是作用于知识的‘思想’或者‘理性’,或我们所谓的‘哲学’。”[7]大学的正确职能就是提供“哲学教育或博雅教育的教育”[8]。纽曼认为:“心智的训练最有利于个体,最能使他对社会做出贡献。”因为“这种教育能够使人有意识地看清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给人以发展自己观点和判断的真理、表达自己观点和判断的口才和强调自己观点和判断的力量。这种教育教会人实事求是地对待事物,直截了当地切中要害,干净利索地理清纷繁的思绪,明辨诡辩的成分,扬弃无关的东西。这种教育能够让人颇有信心地为走上任何岗位做好准备,并使他能够熟练地掌握任何科学。这种教育教会人如何向别人提供服务,如何进入别人的思想状态,如何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思想状态,如何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共同进退”。经过这种教育培养的人具有一种禀赋,“这种禀赋为他在公开场合提供服务,在他隐退之时又能支撑他。没有这种禀赋,万贯家财不过是庸俗的东西;有了这种禀赋,失败与失望反倒具有了魅力”[9]。由此可见,纽曼的所谓“心智”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博雅”教育的理念就是通识教育理念。
从实践上看,现代通识教育源于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美国高等教育实行的也是狭窄的专业培养模式,这是由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催生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到批评。1929年,赫钦斯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主持芝加哥大学不久就开始对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状况发起全面的批判,斥责其已走入歧途、充满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唯技术主义、专业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等,并提出只有发展通识教育、培养“共同精神”和“有教养的人”才符合大学之道的思想。赫钦斯的理念在当时的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反对最为激烈。但到1942年,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方案终于获得通过,而且当时芝加哥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本科通识教育,后来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才改为本科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分流教育,这也是目前美国多数大学实行的教育模式。在“二战”期间,美国哈佛大学在科南特校长的领导下,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起草了著名的“哈佛红皮书”,即《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这个报告对战后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哈佛报告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通过“共同教育”培养社会共识的重要性,其基本观点与赫钦斯的理念一脉相承[10]。在二战结束后,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很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美国人之所以对通识教育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的负责任的人远比一个专业化的博士重要。
正是因为通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高等学校才日益重视通识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探索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以改革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特点决定了现代大学教育不可能成为纯粹的通识教育,而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培养人的教育,也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加强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项共识,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二、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为人生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对于大学生发展完善人性和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活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人生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也是追寻人生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人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不断提升为他人、为社会、为大家、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和本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大家、服务国家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人生发展过程,其中服务意识的形成和服务本领的获得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大学生活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人生发展、为实现人生价值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越扎实,人性就越完善,将来也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与读大学之前的人生阶段相比,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这是人们在人生发展中的一个转折时期,是一个为人们踏入社会作最后准备的时期。
2.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看,大学专业学习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大学本科专业学习是一项学习“做人”的活动,将为大学生发展完善人性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重要基础。从当代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看,大学本科教育首先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应当是第一位的,专业教育处于第二位。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即培养心智健全、情趣高雅的“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课程尽管也传授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但其重点是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强调对于本民族以及人类文明史和文明成果的了解,使人们了解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大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心智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发展完善人性的过程,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将从根本上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目前还处在改革和探索阶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还存在严重问题。正因为如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尤其需要理解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和目的,自觉加强通识课程和通识教育知识的学习,自觉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世界文化经典,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为人处世的能力,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并勇于担当的优秀公民。第二,大学本科专业学习是一项学习“做事”的活动,这一过程将使大学生掌握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本领,从而决定其人生价值的大小。如前所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我,而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所做贡献的多少,自我价值也只有通过他人、通过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和完善人性的根本途径在于为他、利他。因此,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丰富人生的意义,必须掌握为他、利他的技能和本领。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最终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特点和目标。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通识课程和通识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系统学习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某一方面具体工作的能力,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一个大学生专业知识越扎实、专业技能越精湛、就业能力越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会越大,其人生也就越有价值。
可见,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将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完美基础。每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都应当有这种自觉认识,从而自觉超越传统的、狭隘的专业学习模式,广泛阅读,博览中西文化经典,养成高尚情操,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实现完美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1][2]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5]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4]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6][7][8][9][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124,134,154,160-162.
[10]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责任编辑 张敬燕]
G642.3
:A
:1671-6701(2015)04-0095-03
2015-06-21
任宝玉(1968— ),男,河南汝南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