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生产力研究

2015-01-30王学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生产力马克思

王学荣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传统生产力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为特点,将自然界当作人类“征服”、“控制”、“利用”的“对象”,甚至将自然置于人类的对立面。这是完全不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观的真实意蕴的,因为马克思不仅承认人类开发利用自然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同时马克思亦认为人类具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以保证子孙后代的持续性发展。而传统生产力观仅仅看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资料的一面,却忽视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因子。生态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先进生产力在当代的“新质态”。生态生产力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主张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并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生态因子”在现时代的“发扬光大”,也是生态文明这一“生态语境”下理论创新的结晶。

一、生态生产力的产生背景

生态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笔者这里所谓的“传统生产力”,指的是对马克思(当然也包括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传统理解,但并非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观点。关于传统生产力观,笔者曾在硕士论文[1](P7-15)及《传统生产力观的误区澄明及当代转换——基于“破立性”视角的批判性分析》[2](P87-89)等文章中有详细论述,故此处不详细展开。要而言之,传统生产力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为特点,将自然界当作人类“征服”、“控制”、“利用”的对象,甚至将自然置于人类的对立面,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观的真实意蕴的。这种传统生产力观只看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资料的一面,却全然忽视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一面。而事实上,马克思既承认人类开发利用自然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但马克思却认为这种开发利用必须是适度的、合理的,而不是贪婪的、无节制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同时认为我们人类具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以保证子孙后代的持续性发展。可见,马克思是主张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并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因子,而这些生态因子恰恰被传统生产力观所忽视了。

正是在传统生产力观的影响下,人类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以“征服者”的姿态“俯视”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自然界仅仅当作“征服”、“控制”、“利用”的“对象”,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地开采。这种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导向、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力形态尽管在工业化初期有效地解决了物质资料匮乏这一状况,甚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然而,就在经济社会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由于人类对自然界采取近乎疯狂的“掠夺”方式,人与自然之间的重重矛盾已经暴露无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赤潮,全球变暖,洪涝灾害频发,物种锐减,很多资源能源濒于枯竭,人口增长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等等。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生态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生态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生产力”的重要铺垫:生产力“生态化”理念的提出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于是,有学者开始重新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经济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始提出生产力要“生态化”的创新性思想。学者们相继提出了诸如“绿色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生态型生产力”、“生态经济生产力”、“生态意义上的生产力”等新概念,这些新概念成为“生态生产力”的重要铺垫。

李克华提出“绿色生产力”的概念,“所谓绿色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兼顾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3](P2)1

高铭仁等学者提出“自然生产力”的概念,认为自然生产力“是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整个自然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作用的能力的哲学范畴,包括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一切自然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系统的作用能力”。[4](P75)

谢中起提出“生态意义上的生产力”这一概念,认为“生态意义上的生产力(即生态生产力)所反映的是人的持续生存能力,是人类将自身推向遥远的极限的能力。……因此,生态生产力概念可以表述为:为了实现人的持续生存,人类所具有的对自然界的保护、利用以及协调能力的总和”。[5](P39)

陶火生提出了“生态型生产力”的概念,认为生态型生产力是指“在社会生产中,以生态关系、生态系统的整体制约机制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与人类劳动力相结合所构成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6](P68-69)

李晓光则提出了“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概念,认为生态经济生产力“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生产中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协调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生产生态财富和经济财富的现实力量的总和,是多种自然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共同构成的生产力系统。”[7](P49)

以上这些概念的提出,都预示了生产力“生态化”这一新理念。这是传统生产力形态向生态生产力转换过程中所迈出的极其关键性的一步。

(二)不同学者对“生态生产力”的独特理解

学者们对生态生产力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纷纷提出了自己对生态生产力的独特理解。

温莲香认为,生态生产力是“人类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从而使人类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8](P77)

王鲁娜认为,生态生产力“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为依托”,“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确立生态形态(而不仅仅是自然界)对于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9](P44)

廖福霖则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生态生产力“是在传承工业文明生产力发达的水平维和强大的力量维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生产力”。[10](P63)

蒋圣斐认为,“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整体进步和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成果”。[11](P3)

于海量认为,“所谓生态生产力则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综合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的劳动能力所产生的客观能力和力量”。[12](P99-100)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生态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笔者注意到,学界已经有一些学者对生态生产力的特征作过相关探讨,亦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生产力的特征进行过概括和归纳。

孙淑萍将生态生产力的特征概括为“客观物质性”、“历史继承性”、“系统性”、“开放性”和“人道性”五个方面。[13](P16087,P16094)但笔者认为,至少“客观物质性”、“历史继承性”、“系统性”和“开放性”这四个方面仅仅是生产力的“共性”,并没有真正反映出生态生产力的“特性”,因为传统生产力同样也具有“客观物质性”、“历史继承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蒋圣斐则将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绿色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4](P3)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倒是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生态生产力的特征,但恐怕还有一点更能够揭示生态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特质”,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生态生产力追求的价值目标,而这恰恰是传统生产力所忽略了的。因此,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也应该是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加上这一点,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或许更为完整。当然,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也许还有其他一些角度,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四、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生产力内涵的界定从文字表述上看不尽相同,然而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的表述中却蕴含着一致的核心理念: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同时并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首先,自然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而规律是具有客观性、不可抗拒性的。因此,人类在开发自然时理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是生态生产力的前提性条件。

其次,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并非截然对立,在生态生产力的视域之下,开发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环境是可以统一的。人类一方面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同时人类也承担着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也可以说是义务)。只有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又精心呵护自然,才能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从而保证人类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再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生产力观的价值旨归。在生态生产力的视域下,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也不是截然分裂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之下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生态生产力观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亦特别重视其生态效应,经济向度与生态向度的有机统一乃是生态生产力观的“新指向”。

笔者曾经在《从传统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扬弃与超越》一文中,从生态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的角度,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生态生产力所具有的传统生产力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笔者将其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发展理念更加先进:从“人类向自然界片面获取物质财富”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二)价值取向更加合理: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三)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从“单向运行机制”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双向运行机制”。(四)遵循的思维方式更加科学:从“线性”到“系统”。倘若读者欲详细了解“生态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批判、继承与超越”,亦请参阅拙文。[15](P14-15)

总之,生态生产力是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的,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生态因子”在现时代的“发扬光大”,这是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生态文明这一“生态语境”下理论创新的结晶。这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要而言之,生态生产力乃先进生产力在当代的“新质态”。

[1]王学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转换:从传统到生态[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王学荣.传统生产力观的误区澄明及当代转换——基于“破立性”视角的批判性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李克华.论绿色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1(5).

[4]高铭仁,王存金,孙卓廷.论“自然生态力”范畴[J].东岳论丛,2002(9).

[5]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J].理论探讨,2003(3).

[6]陶火生.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态[J].学习论坛,2005(3).

[7]李晓光.生态经济生产力论与山区半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5(5).

[8]温莲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初探[J].济南大学学报,2007(1).

[9]王鲁娜.生态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J].理论学刊,2008(1).

[10]廖福霖.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1]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

[12]于海量.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着眼点[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3).

[13]孙淑萍.论生态生产力的转向[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14]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

[15]王学荣.从传统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扬弃与超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自然界生产力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例说“自然界的水”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