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利用与服务——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挂牌仪式暨检察文献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纪实
2015-01-30啸国家检察官学院102206
●韩 啸国家检察官学院[102206]/文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利用与服务——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挂牌仪式暨检察文献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纪实
●韩啸**国家检察官学院[102206]/文
内容摘要:2015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个专门致力于检察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机构——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揭牌并讲话。在随后进行的检察文献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上,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其服务、国内外检察理论研究中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检察文献中心资源建设研究应用
2015年11月20日上午,我国第一个专门致力于检察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机构——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揭牌并讲话。他强调,建设中国检察文献中心,事关人民检察事业的传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要充分发挥中国检察文献中心资源优势,传承检察历史,弘扬检察传统,推动检察研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孙谦,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少峰出席成立仪式。法学界专家樊崇义、赵秉志、卞建林、曲新久、周光权、时延安、许身健,图书馆界专家陈志红、彭永和、田建设,最高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国家检察官学院教职工代表参加。
20日下午,检察文献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图书馆二楼会议室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如林同志出席会议并强调,要通过对检察文献的研究,促进对检察文献的应用,使得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更好服务于检察理论研究。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等院校和检察系统的专家学者,围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其服务、国内外检察理论研究中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一、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其服务
北京市法学会法律图书馆与法律信息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长于丽英进行了题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其服务”的报告。于丽英从一个历史故事引出话题,通过清代学人花费七年时间搜索文献出处的事例,对比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变化能够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如何在如今信息量巨大的时代里迅速找到需要的资源,是图书馆界面临的挑战。于丽英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的影响,二是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其服务。
信息生态环境对于图书馆影响巨大。信息生态环境由人、行为、价值构成,核心是人,是技术所服务的人。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类的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强信息的问题结构比较清楚,容易辨别和使用,可以通过查找、获得来满足需求。实际上,图书馆传统服务能够满足这一类的需求。而对于弱信息来讲,知识结构模糊、缺乏明确系统的检索,需要动态解构、探索大量数据才能满足部分要求。这类信息,可能用户有需求,但又不是特别明确,这类信息往往更加重要。因此,图书馆就应该在这样一个新的信息需求领域当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传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不同称谓的变化反映出图书馆存在方式和价值的变化。图书馆作为一种“功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用户在哪里就要求服务在哪里,服务层次要求越来越高。数据资源的特点是流动性、融合性、关联性和可共享性,它与传统资源有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服务方式之外,在内容、模式、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上也具有多样性。
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一个特色馆藏应该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的特点。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的馆藏特色,应该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应该是集中收集了与检察文献相关的、结合检察官学院教学要求的。另外它的馆藏特色还体现在,这些文献应是目前其他图书馆很难或还没有收集到的文献。所以,这些特色馆藏是针对于特定的读者,它的服务具有学科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特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樊崇义认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的馆藏,应体现出特色。中国检察制度的确立和成长经历了“三起三落”,检察机关职能的争议也充满了博弈,特别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法典、四中全会以后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检察机关的定位仍需认真思考。因此一定要从历史的视角收集资料,并使之系统化。要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确立和成长作为主题来重点收集文献,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就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国家法官学院图书馆馆长彭永和表示,要加强和检察官学院的合作交流,共同把特色馆藏建设好。北大法律信息中心学术部副研究馆员田建设认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的重要任务,是要把基层检察院和各级检察院的数字图书馆、情报中心建立起来。从宏观层面把握,着力打造平台、数据库,以便为整个制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二、检察理论研究中的文献利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建伟表示,对于文献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但是囿于思维习惯,容易忽视过去研究成果的价值。他认为,目前对于法国、前苏联等国家检察制度和我国民国时期检察制度的研究,还略显不足,仍然需要对其中的大量的文献资源予以充分挖掘。对于学术瓶颈,应从态度、视野、资源、资料、方法、文笔等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针对张建伟的发言,国家检察官学院讲师周晓霞介绍,目前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已经开展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建的有清末民国检察文献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建成后,可以按照期刊的类型,从时段、专题等角度为用户提供服务。如何加强对检察文献研究对象的探讨,把众多的、分散的检察文献收集好、管理好、运用好,最大限度发挥文献的价值?周晓霞介绍,中国检察文献中心除了原生态的呈现资源以外,还应该利用资源优势,组织科研团队对这些文献进行一个深度的开发。这种开发既可以从图书情报学的角度,也可以从法学检察学这个角度进行。北方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邵晖表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关键就是对于文献的掌握、对资料的占有。因为不论是从纵向的时间坐标,还是从横向的空间坐标,我国检察制度特色的体现都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完成。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曲新久表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一方面应为学术、科研、司法实务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应通过收集信息掌握关联性,这将对检察制度理论研究和推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国外检察文献的检索和应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谢鹏程谈了国内外文献检索的意义。文献的利用与科研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关。不仅占有文献的水平、文献收集的水平决定了科研的水平,还要引述、重述、概述和评述文献,将文献用活。
对此,国家检察官学院天津分院院长常杰认为,任何一项司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背景,包括宪法背景、经济社会背景、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等,而这些都依靠文献做支撑。如果没有文献,就属于闭门造车。只有建立在大量的资料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对国外资料的收集更应如此,更要注重全面收集文献,否则容易被误导。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张剑文认为,由于存在制度差异和语言障碍,海外文献的搜集存在着客观的困难,建议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提供资源渠道的索引服务。中国检察出版社副社长常艳表示,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的数据化工作非常重要,建议借力于其他机构比如中国检察出版社,推进数据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