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撷英
2015-01-30董德才
经验撷英
01 潍坊奎文区探索创立“由民做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董德才
今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通过全面强化基层民主自治,在社区积极推广“由民做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鼓励引导群众依法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依法参与“三旧”拆迁改造、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让群众知情有渠道、参与有平台、监督有手段、当家有机会。
一、知情有渠道,监督有手段。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将全区调整为65个社区网格,进一步健全了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形成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的社区工作机制。发挥居委会贴近居民、联系群众的优势,采取“由民做主”的形式制定居规民约,用公约所形成的“公共权力”来规范社区管理、约束各方行为。在区级层面上,确定“由民做主”重点项目104项,涵盖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征收改造、社会治安、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
二、参与有平台,当家有机会。在推行“由民做主”过程中,奎文区坚持民主化运作为主线,推动居民自治。凡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将社区发展规划、实事项目、公共安全等社区公共事务全部纳入民主自治内容。创新群众民主自治方式,在配齐配强网格长、楼组长、楼长、单元长和网格管理员、民情巡访员“四长两员”队伍的同时,公开了联系方式,逐一落实工作责任,将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楼宇、楼栋直至单元住户,及时收集、梳理群众意见建议,掌握群众需求,着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把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中、身边。
三、落实有保障,形成新常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重点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居规民约、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理财制度,确保社区事务有章可依、有据可循。按区、街1∶1的比例配套建立了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的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2014年通过“由民做主”程序实施服务群众项目190余件。投入2.3亿元加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设施建设,全区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达标率100%,基本实现了就医、托幼、养老、购物、休闲、健身、调解、救助“八不出”社区,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持续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民政局)
02 龙井市创办《民生手机报》打造民生项目“助推器”
王 斌
吉林省龙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项目建设工作,克服财政紧缩的压力,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努力形成“大民生”格局。全省首创的《民生手机报》作为新型的电子阅读报纸,充分发挥“接地气”的优势,做足做透民生新闻宣传报道,成为龙井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的“助推器”。
一是发挥“本土”优势,创新民生宣传新平台。2014年8月,龙井市民生办在全省范围内首创《民生手机报》,以手机彩信形式宣传社会救助、民生工程、医疗康民、教育惠民、就业助民、文化乐民、环境宜民等15个领域的民生新闻,多角度、多层面关注民生,将政府工作重点和百姓生活挂钩,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米袋子、菜篮子”等问题。每年推出“年度民生行动计划”,并召开记者现场调度会和报道会,采写报道一系列民生实事的新闻稿件,如《龙井市“四大民生”工程得到稳步推进》《龙井市把民生工程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聚焦实事热点,打造强势民生大视角。《民生手机报》围绕龙井市的“民生、民情、民意”,立足新闻的服务功能,设立新闻服务电话,建立民生工作QQ群。关注“大民生”问题,内容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闻素材、语言风格各方面充分体现民生要素,推出了一批精品稿件。针对部分民生实事项目推进迟缓等现象,深入一线采访,编写了《延边州张安顺书记到龙井考察民生工程项目强调重点问题》《市民政局加快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报道,受到了领导、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是整合宣传优势,报道民生实事显成效。《民生手机报》树立“关注民生、贴切百姓”的办报理念,确立“本土化、亲近性”的定位,采用百姓视角,站稳群众立场,关注本地事、本地情,拓展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把新闻做成“老百姓自己的新闻”。截至目前,已发布18期,拥有领导和群众约600余用户,并逐年增加阅读用户。《民生手机报》已经成为各项民生政策、项目建设的“好助手”。
(作者单位:吉林省龙井市民政局)
03 建始县:加强纪检审计监管 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龙长征 伍 媛
近年来,湖北省建始县以“建立节约型政府和阳光政务,打造数字民政”为目标,从加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社会救助、福利彩票公益金等资金监管入手,确保“各项民政资金专款专用”。
——创新“监督管理、跟踪服务”,全力抓好一般性公务开支控制压缩,把八项公务开支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结算的同时,按经费管理要求,不再采用现金支付业务经费,直接支付比例达90%以上,为业务经费管理和使用提供了便捷有效通道。2014年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民政统计、民政业务工作台账”先进单位。
——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把节约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本级公用经费开支控制压缩取得成效。去年来,对公款出国、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清理“小金库”,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0.56万元,公务接待费13.72万元,得到省纪委好评。
——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跟踪化发展,对民政业务专项投入财政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包括“城乡低保补助、农村福利院建设补助、城市特困户医疗救助、在乡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优抚对象和两参退役人员生活补助的经费”等。按照省民政厅和州民政局要求,以最终审批的预算为依据,抓紧项目经费使用进度,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管工作,为做好全县民政系统经营性国有资产整改工作打好了基础。
——细化各项业务规划,促进民政事业一体化发展。避免多门规划、重复规划、缺项规划,强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数据一致性。优抚安置、社会救助、民间组织管理等系统自行开发和已使用信息系统资料要与民政财务统计数据一致。去年来,业州、官店等乡镇城乡低保、五保等多项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达到一致,得到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
——增加资金使用检查、审计频率,实现资金监管常态化并向深度监管推进。特别是民生和保障项目资金使用不允许出现监管盲区。在基层服务上主要围绕打造责任政府、阳光政务,进一步转变观念、热情周到、积极主动地为基层单位人员服好务。
(作者单位:湖北省建始县民政局)
04 成都青白江区四举措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刘贵学
成都市青白江区民政局采取四项措施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一是统筹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确定6个区级基层依法治理示范点,5个乡级示范点。按“重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实效”要求,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保障村(居)民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权利,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二是探索建立社区治理机制。各村(社区)从组织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谐发展六方面开展基层治理。巩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发挥自治组织主体作用,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模式,推动建立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治理新机制。通过治理,村(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得到提高;社会组织、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全面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实践。各村(社区)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村级自治组织在“三级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民主议事,保障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完善村(居)务公开渠道。同时,把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查询,及时核实和答复。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执行情况及村(居)务公开情况全面监督。
四是先行先试,明确村(社区)民政工作规范。区、乡、村三级建立和完善人员、组织、设施三类对象10本台账,全面梳理区、乡行政事项和服务事项、村自治事项和服务事项,以及区、乡可以向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事项、标准及流程。区民政局明确区、乡、村民政工作职责,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政策、程序、标准、结果四公开,确保各项民政工作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民政局)
05 金堂县建立“3659”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新模式
金堂县民政局
2014年以来,四川省金堂县扎实开展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形成具有金堂特色的“3659”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新模式。
一、加强领导,构建三级体系。
成立了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和试点镇分管同志为成员的县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依托县救助管理站、县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设立“金堂县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依托乡镇民政事务办设立“未保分中心”,依托村(社区)设立“未保服务点”,构建了县、镇、村三级联动保护工作体系。
二、细化举措,落实六项机制。
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台账,落实动态监测发现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类救助”原则逐级实施救助保护,落实报告响应处理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实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相关领域专家、合作机构和管理部门等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落实专家督导评估机制;强化机构、人员及资金保障,落实试点工作保障机制;加强各试点成员单位定期信息交流,落实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三、突出重点,开展五类保护。
围绕提升家庭监护水平、确保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妥善适宜的监护照料等问题开展家庭监护保护;围绕优化困境未成年人生存环境、整合社区网格化管理资源等问题开展社区网络保护;围绕保障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落实相关救助政策等问题开展生活救助保护;围绕解决困境未成年人失辍学问题、建立返校复学计划等问题开展教育联动保护;围绕维护遭受虐待、家庭暴力等身心侵害的困境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开展司法维权保护。
四、搭建载体,深化九项行动。
县教育、民政、司法、妇联、团委等部门分别以“家校共育促成长”“福利妈妈一帮一”“生命格成长营”等“九项行动”作为开展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载体,积极履行部门职责,深入开展个案帮扶及联动救助。县未保中心负责督促落实和回访评估,增强了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效。
06 正蓝旗全面提升社会救助规范化水平
吴伶苓 其那日图
近年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救助形式,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统筹保障资源,健全组织机制。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旗政府主要分管领导挂帅,民政、社保、财政等相关单位组成,着力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统筹作好低保与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协调发展以及与促进就业、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二、拓宽考核目标,提高服务效能。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对苏木、镇(场)考核目标,涵盖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基础能力建设等内容。制定《正蓝旗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正蓝旗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细则》,设定了低保五保对象准确率、干部入户调查率、资金配套比例等关键性指标。对考核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三、完善服务机制,惠泽困难群众。全面启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依托苏木、镇政务大厅、办事大厅设立统一标识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窗口标识明显,救助政策、工作职责、监督投诉电话上墙公示。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制定申请分办、转办流程,规范办理时限,加强结果跟踪。充分发挥村、嘎查(居)委会、驻村、嘎查干部、志愿者的作用,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四、加大审核力度,完善低保程序。完善城乡低保审批审核制度并对低保对象进行了清理整顿。加强低保对象审核,安排不少于2名调查人员入户核查,各苏木镇场100%入户调查,旗民政局按照不低于30%的标准进行抽查。按照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现场评议、形成结论、签字确认的程序规范民主评议工作。严格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整顿开展以来,正蓝旗共清退低保1838人,新纳入低保1288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