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5-01-30李光胜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李光胜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要求“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样的告诫和号召既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决心,又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虽然“我们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发展成就,为什么一些人没有应有的 ‘道路自觉’ ? 我们开创了我国人民生活改善最快的时期,为什么一些人仍在发泄不良的社会情绪? 我们成就了一个在改革中造福最多的群体,为什么其中一些人却在质疑现实的社会制度? ”在这一系列“一些人”中,也不乏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当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宣传教育的不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等民生问题的较普遍存在,贪污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自信不够。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下简称“三个自信”)。

一、显性教育:实现大学生“三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显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它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目的明确、效果明显。根据显性教育的这一权威解释,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上,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在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最具说服力的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莫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内容,它们是加强“三个自信”尤其是“理论自信”教育的最好教材。“形势与政策”则可以由任课教师专门选取“三个自信”方面的相关内容加以宣传和教育。

在上述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三个自信”结合最为密切的要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了。整个这门课总分的顺序就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形成过程,以及在这样的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具体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必然性和人民性,把握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说明为什么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要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以忠实地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说明为什么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要使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让学生在纵向与横向比较中看清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政治风波和拒腐防变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说明为什么要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别注重在整体上为我们展示坚定“三个自信”的历史必然。本课程以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从洪秀全等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到李鸿章、曾国藩等发动、领导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都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以失败这一同样的结果告终。这些革命或改良的失败告诉了我们,近代的中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或其他道路是无法完成民族独立和自强的任务的。而要完成民族独立和自强的任务必须要有全新的阶级以全新的思想选择全新的道路,否则就一定会重蹈前面的覆辙而陷入恶性循环。在经历近代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后,中国人民在反复的比较和试验中选择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及其自身家国意识的觉醒,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引之下,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终于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自强的使命。既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当然不可轻易抛弃,全体中国人民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之下,我国在改革开放30 几年中取得的成就,西方国家却要用一两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上述无论是中国近现代纵向连贯的整体历史发展路线图,还是国际间横向比较的内容,对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了。

(二)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外面的灌输教育逐步形成的。“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离不开必要的理论灌输。教育教学中,可以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过程法和快乐教学法等方式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举办“三个自信”的专题讲座;在“概论”课中用“三个自信”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基础”课中用“三个自信”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纲要”课用“三个自信”的理论阐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在“原理”课中用“三个自信”的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等,通过课堂答疑、课堂讨论和辩论等进行一系列的理论讲解和灌输,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慢慢地由陌生到认知、认同和接受,从而在心灵上受到一种强大的震撼。

要凸显教学效果,还必须要注重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绝对不够的,尤其是在当下,用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学生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接受的。换一种方式,用事实说话,把理论贯穿于社会实践中,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像情景剧演出、红色之旅、感受家乡新变化、走进国有企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大学生进社区等活动,都是让大学生在实际中领会、感受和认同“三个自信”的重要形式,其效果要远远胜于单纯的理论灌输。

2.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如果说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教育更多侧重于教师的要求和安排,学生带有较明显的被动性的话,那么自我教育则更多体现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主动要求。这种方式非常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也是由于此种情况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需求也在快速变化,老师的理论灌输和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安排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既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就需要解决的对策。其中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功能。从教育教学方面考虑,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把“三个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可以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地主动接受和钻研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同。

(三)重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真情流露

教师是学生的带路人和引领者,把“三个自信”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传授给学生,要学生坚信,这个前提是教师自己务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如果教师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内心不能真正接受,缺乏坚定的信仰,如何让学生坚信? 反之,教师坚定这个信仰,在学生面前心里有底气,对理论是真学、真懂,讲课有自信、有真情,而且既不教条、机械,又不脱离实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恐怕亦不是难事。当然,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同样的意思,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传达出的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有的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啧啧称赞;有的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给学生的感觉如同是过耳云烟;有的则事与愿违,学生不仅不能接受,反而会更加反感。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要求老师要在语言表达上下足功夫,用生动的语言、热忱的姿态和充满激情的讲授方式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隐性教育: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潜移默化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它是综合“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方法方式灵活、内容多样,更具有效性。根据隐性教育的这一权威解释,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寓教于建设成就

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三个自信”,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不是理论上的空谈与吹嘘,而是有强大的根基和前提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多年间,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不是灌输给他们什么思想,他们都会毫不思索全部接纳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所以要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学会用事实说话。

从自身纵向比较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物质极其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原先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当前,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再从横向比较来看,无论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我们都有很足的底气。以国内生产总值来说,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一直到现在都是稳居第二;并且从温饱到小康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 美元到4000 美元的过程,美国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日本用了70年,韩国也用了25年,而中国仅仅只需要7年时间。这样纵横比较、无可争辩的事实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更具有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就更加确凿无疑。”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其实就是在轻松愉悦、休闲娱乐中教育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当前,网络、各种论坛、微博、微信、QQ 等都是大学生乐于使用的交流工具,高校和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交流工具,对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具体来说,在学校网站中开辟红色网页,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网页中及时发布和传播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吸引学生的关注和讨论;通过微博、微信和QQ 等与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中的困惑和对社会的不满,并及时加以疏导和解决;歌曲、微电影、小品表演等是大学生比较热衷的娱乐方式,可以利用这些形式开展红歌比赛,或用微电影和小品展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使学生自己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真实地感受“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事实,从而逐渐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寓教于文

这里的“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界定,笔者认为可以从研读马克思主义文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来理解。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认为,增强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要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献。这是针对当前在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上依然存在的功利化、片面性和实用性等不良学风而提出的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献才能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因为我们所理解并掌握的理论都来源于文献,只有在文献中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具体、生动的最原始的素材,而这恰恰是理论本身所缺乏的。如果缺乏这些最原始的素材,我们就无法准确理解那些理论中所包含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这必然会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教育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有必要要求大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献。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是我们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根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部分思想源头,如辩证法思想、物质和矛盾理论等。因此,引导大学生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拓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找到“三个自信”的理论源头。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和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果。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质不变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续前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并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便成为必然要求。

(四)寓教于游

寓教于游即指大学生在旅游、游玩中达到接受教育、坚定“三个自信”的目的,最易于实现这一目的的便是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大学生在这样的红色旅游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起爱国热情,也容易被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所熏陶和感染,体验到课堂上无法体验的真实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坚定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

总之,教育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仅凭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学各个环节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来共同完成。

[1]熊照元.掌握和运用思想的力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

[2]刘振国.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3).

[3]福英.把“三个自信”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J].高教论坛,2013,(2).

[4]史宏波,王军,侯士兵.“三个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5]殷红.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的路径探究[J].学理论,2013,(11).

[6]卫灵.培育大学生“三个自信”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2013,(6).

[7]白月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个自信”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3,(9).

[8]张雅敏.红色旅游发展走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