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朱熹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5-01-30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受教育者朱熹

王 荣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以后又一位思想大师,他所倡导的思想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朱熹的伦理思想在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其鲜明的特色。虽然朱熹伦理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狭隘性,但其中也不乏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闪光之处,因此,须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朱熹的伦理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朱熹优秀的伦理思想,使这些优秀的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服务,推动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

一、朱熹伦理思想之析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把“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将“理”提升为宇宙世界和道德世界的本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其伦理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以下简述之。

(一)“理一分殊”的理论基础

朱熹认为,无论对于自然界,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理”在“气”先,“理”是世界的本源,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理”派生和决定的。“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原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1]在朱熹看来,他认为君臣、父子等伦理道德关系形成于现实的君臣之理、父子之理等伦理纲常之前。现实中的伦理纲常,都来源于这个先天地而存在的“天理”,都不过是“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朱熹发挥了二程“理一分殊”的理论,他“理一”是指宇宙本体之理的惟一性,是支配自然、社会的总法则,也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本体。“分殊”是“万理”的个别性和多样性,是天下万事万物都各有特殊的理。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2]在他看来,封建伦常名教,是亘古不变的,他所极力推崇的“理”,实际上就是封建道德观念,而封建道德的基本规范仁义礼智,在宇宙万物中则是普遍存在的。在朱熹看来“理一分殊”是整个道德理论的哲学基础。他赋予“理”具体的含义,以说明封建等级道德的合理性,其目的就是要求人们遵循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等“理”,达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效果。

(二)“人性二重论”的道德起源

朱熹在批判借鉴人性“二重论”学说,形成了他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人性二重性理论。

“天命之性,不可形容,不须赞叹,只得将它骨子实头处说出来,乃于言性为有功。故熹只以仁、义、礼、智四字言之,最为端的。”[3](P42)此处“天命之性”仁义礼智的道德伦理,实质上就是指封建伦理观念。朱熹认为“天命之性”的封建伦理观念是完美无缺的,也是至善的。

“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的,有生下来恶的,此气禀不同。”“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1](P4)朱熹认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都是善的,但由于气的不同,造成“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朱熹提出的“气质之性”回答了性恶论的来源,其“天命之性”解释了现实人性本应是善的,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对于人性论的解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三)“居敬、穷理、存养、省察”的修养方法

朱熹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去人欲,存天理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朱熹提出了居敬、穷理、存养、省察等许多具体的修养方法。

1.居敬

“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1](P12)把“敬”视为圣门第一义,可见朱熹十分重视“主敬”的修养方法。他认为,人的思想行动经过从内到外的整肃,就不会被外物引诱,而合乎封建纲常名教。敬是衡量臣对君、弟对兄、下对上、卑对尊的思想与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

2.穷理

“穷理”即是“格物致知”,不是改造客观事物求得知识,而是通过对由“理”派生的事物的了解,把握在它中间存在的“理”。“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3](P74)“所谓格物致知,亦曰穷尽物理,使吾之知识无不精切而至到耳。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然欲其简而易知,约而易守,则莫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之篇也。”[3](P59),由此可见,朱熹认为,读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这些经典,并加以问、思、辨则可以培养高尚的德行。

3.存养

“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相离,才见成两处便不得。”[1](P9)他认为,只有在“敬”字上下足了功夫,穷得天理,才能加以存养;而存养又有助于穷理。

4.省察

朱熹要求每人对诸事“无时不省察”,他提出主体的“心”存在“未发”和“已发”两种状态。“未发”状态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意念尚未激发;“已发”状态则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意念已被激发。朱熹认为“省察”应该贯穿于“未发”和“已发”这两种心理状态之始终。首先,朱熹为防止“恶”的情感意念出现,保证不产生道德的恶念,他要求在“将发之际”时,就要注意自我省察。同时,朱熹强调“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这时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被激发。因此,人的一言一行要不断地反省检查,纠正可能出现的一切道德错误。总之,朱熹认为,人如果坚持道德修养,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豁然贯通。

(四)“明志向、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朱熹的“明志向、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等三方面,以下简述之。

1.教育内容

“父子有关,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2]可见,朱熹把明“五伦”作为教育条目明确规定下来。

2.教育过程

朱熹把道德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上小学阶段,年龄在八岁到十五岁。“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2]二是上大学阶段,是在小学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年龄在十五岁以后。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与小学教育“教事”有所不同。“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2]从学习的发展阶段来看,朱熹认为,虽然在教育的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但是两个学习阶段是互相联系并且循序渐进的,小学阶段主要在于教会做事,为“大学”阶段深入地理解“义理”打下基础。

3.教育方法

朱熹的教育方法大致分为两个:一是明志。“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1]在“明志”的方向上,朱熹教育受教育者要确定成为圣贤的理想人格,确定远大的目标。他认为应将“圣人”、“尧舜”的道德人格作为立志的目标。二是知行统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3]“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1]朱熹认为,道德教育中的“知”是指对“理”的认识,也就是对封建主义的伦理纲常的认识,而他所讲的“行”则是要求按照封建主义伦理纲常去践履。由此可见,朱熹认为,“知”和“行”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结的。要想实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须以道德认识和理论为行动为指南,按一定的道德规范去实践。

(五)“自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思想

朱熹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义、利作了区分,并将其分别融人“天理”和“人欲”范畴之中。“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2]第二,认为义利二者既相对待,又相统一。“正其义则利自在”,“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底,凡事处制得合宜,利便随之。”[1]第三,重义轻利,仁义为先。朱熹说:“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3]

总体上看,朱熹道德评价思想大致可分为自评法和他评法两类。自评法是指受教育者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出自我评价,要求受教育者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朱熹提出了“省察”的评估方法,具体内容前文论述,在此不赘述。他评法是由书院中的主考官客观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鉴定的一种方法。实施他评的主考人员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2]方法观察、考查受教育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为完成某件事所采用的方法,在生活中所结交的朋友及其所言所行来考察其品德的好坏。他评法的主考官既可以是当时有名望的学者,也可以书院中的教师。他评法的情境设置是随机情况,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种评价结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对考查对象的道德品质做出客观地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二、朱熹伦理思想之鉴

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无疑也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当我们以批判、辩证的方法来分析朱熹的伦理思想时,它留有更多的合理成分,仍然闪烁着德性的光辉,能有助于解决我们今天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出现的道德失衡、信仰危机等问题,其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重视以德治国,构建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通过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白圣贤之道与人伦之理,遵守封建社会的各种伦理观念,学会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准则,从而促进和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朱熹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纵观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其以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和社会需要为中心,总是同政治紧密相联。当前,社会总体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就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当前,贪污受贿现象严重,“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自私自利却大行其道,大公无私却被人们讥笑;社会上冷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在家庭伦理方面,虐待老人、家庭暴力等现象日益增多,破坏家庭和睦案例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在社会公德方面,乱插队、乱扔垃圾随处可见,在职业道德方面,公款吃喝贪污腐败、吃回扣、裙带关系现象严重,风气恶化。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需要我们从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汲取精华,在坚持以法治国的同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至善的道德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成员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健康、和谐的心境。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其主旋律就是竞争与效率。这容易把人与人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扭曲为纯粹的金钱、商品等经济利益关系,加之中西方文明的各种冲突与碰撞,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混乱甚至发生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利益化,人际间真情越来越冷漠和淡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朱熹的伦理思想强调通过与外物的接触格致明理,强调道德主体要从自己的内心“居敬”、“涵养”。在个体生活中,通过“省察”,弘大自己的内心,打破物我、天人的界限与隔阂,人的心灵世界被提升到了一种天地精神和宇宙情怀的高度,它在人们面临当前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一系列落后思想的腐蚀时,为人们开辟出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人们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提升,而非狭隘的、短期的物质利益。[4]我们不难看出,朱熹的道德修养过程为:内省——克制——提升——塑造成理想人格,这种修养过程对我国当前社会至善人格的超越性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重视知行合一,形成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过分强化其意识形态领域,往往以理论灌输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导向功能而忽视受教育者对个性的追求,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社会参与,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领和价值方面引导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特点,面对上述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借鉴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强调道德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要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要在坚持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公民的道德规范,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要更加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种社会实践,探索性的开展“知行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巩固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践培养道德主体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惩制度,对于一部分人无视甚至践踏道德规范的行为,要给予舆论上的谴责甚至是物质上的惩罚,对于道德模范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使人们自觉的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重视他我结合,建立全面的道德评估体系

道德是仅为人所特有的东西,这说明道德评价只能是一种有关人事的评价,确切地说,道德评价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判断人事是善是恶、善恶大小和应承担何种道德责任的意识活动。[5]但是,当前人们道德评价现状并不满意,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道德评价参与性不高。当目睹他人受害时,助人者有时反而成为他人打击、嘲笑的对象,众人只是围观却不伸以援手,导致人们参与道德评价积极性下滑;2.社会道德评价紊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导致旧的道德观念不时与新的道德观念交错、冲突,社会道德评价也显得较为混乱,出现了道德评价标准抽象、模糊等现象。3.道德评价功效弱化。部分社会成员变得很不在乎社会上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不触犯到刑律就行,道德不道德是说不清的,表现了道德评价功效弱化。在朱熹伦理思想中,强调在进行道德教育评估时,从社会中选拔有名望的学者参与道德考评。不难看出,这对创新我国当前的思想道德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在注重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还有几点也十分重要:首先,评估指标要符合道德主体的自身实际,按照不同的对象确定适当的、可行的标准,体现道德评估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其次,道德评估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道德评估者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对道德评价对象基本特征和属性进行整体认识,对道德评价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出的定性结论属于定性评估;通过数学模型和科学计算手段对道德评价对象的德育状况进行全面的数值化的评价属于定量评估。[6]一般说来,定量评估所得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今天,我们经常会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中惊觉,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我们该如何拯救我们社会的道德?朱熹的道德思想,体系完整,逻辑清晰,对于构建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培养至善的道德人格,形成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完善全面的道德评估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疑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剂良方。

[1]黎靖德.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明刊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段雯佳.朱熹道德修养工夫概论[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

[5]韩东屏.论道德评价方法[J].人文杂志,2011,11.

[6]郭雄雄.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受教育者朱熹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朱子深衣”与朱熹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