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缘的亲情
2015-01-30周陈华
文/周陈华
超越血缘的亲情
文/周陈华
“他不孝啊!我们老两口的心都被他伤透了!”坐在小凳子上的老头儿愁眉紧锁,边说边将手上紧握着的拐杖往地上直捣,而一旁的老太太则不住地叹气,不时地用衣袖擦拭着眼泪。两位老人均已七十开外,可就在这最害怕孤独、最渴望儿孙陪伴的年岁,他们却毅然选择与养子决裂,这究竟是为哪般?通过现场的了解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了“代沟”的深意:在年轻人眼里也许是最荒诞无稽的事情,在两位老人看来却是最严肃认真乃至神圣的命题,也是养子永远不能逾越的底线。这场解除收养关系的导火索,只是因为养子刘明按照农村风俗给刚过世的生父戴了孝并烧了“七”。
他们的故事还得从四十年前说起。因为婚后长期未能生育,刘大爷夫妇便从同村相处得不错的一户村民家抱养了一个三岁的男孩,取名刘明。由于是同村,刘明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等刘明长大,每当他去亲生父母家时,老夫妇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并渐渐从盘问逐步发展到了争吵。今年3月,生父去世后,刘明戴了孝,并以儿子的身份为其烧了“七”。这下彻底激怒了老夫妇:“别人的孩子终归是别人的!都给别人当了孝子,还算咱儿子吗?”一怒之下,双方这才对簿公堂。
猛然间,我脑海里蹦出了一个经济学专业词汇——“沉没成本”。老人的心理正是这个现象最现实的写照。在他们看来,与养子的关系维持时间越长,感情投资就越多,而养子与亲生父母走得越近,他们的落差就越大。强烈的反差对比,终使他们下定决心,长痛不如短痛。
问及刘明,早已身为人父的他无奈地表示:“我明白他们把我拉扯大不容易,没事我也很少去亲生父母家。但毕竟死者为大,我为生父尽孝他们也应该理解。如今闹到这地步,他们实在是太封建了!真要铁了心解除关系,我也没啥可说的。”
问题是看透了,可破解之道在哪里?庭审中,老夫妇语气坚定地表示要解除收养关系,刘明则简洁明了地应了声“同意”。可我并没有就坡下驴,而是在休庭时做起了“和事佬”。
“老人家,孩子是不是亲生的不重要,孝顺才是关键!像刘明这样,常年在外奔波,还能经常带着全家看望二老,给你们钱花,买营养品,这哪里比亲生的差呀?”看着“倔老头儿”似有所动,我顺势分析道:“刘明和生父毕竟熟悉,给他‘烧七’正说明您儿子有情有义呀!再者说,这‘烧七’又咋了,刘明不还是跟您姓,孙子不也是您老刘家的子嗣嘛!”
突然间的一个灵感真是四两拨千斤。我想:老人既然把戴孝之事看得很重,那对姓氏问题同样会很在乎!果不其然,刘大爷夫妇的心软化了,贴近我耳边,低声说:“咱这一闹腾肯定会伤了孩子的心,他会不会记俺俩的仇啊?”
“都是一家人嘛,哪能没个摩擦?”我会意地笑了笑,招呼在外的刘明进屋,指着他对两位老人说:“老人家,我从第一次接触你家刘明开始,就知道他是个孝子。我早就做通他的思想工作了,只要您二老同意撤诉,他就同意和好!”
“我们撤诉,我们撤诉!”老夫妇笑逐颜开地在撤诉申请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一段亲情悲剧最终以父子和、家庭安的圆满结局落下帷幕。
(本文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