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信仰的图腾——以海南黎族女子刺青为例
2015-01-30王静雯
王静雯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承载信仰的图腾——以海南黎族女子刺青为例
王静雯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刺青,作为一种图腾文化是黎族原始社会的遗存,是历史悠久的痕迹。这些用血肉绘成的身体图腾艺术,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是一个再现仿生学的原始文化和符号学的,涉及艺术、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和医学的范畴。可知刺青图腾代表人类的主观和客观的审美环境默契感的世界观。本文从海南黎族刺青溯源、程序和禁忌或海南黎族刺青文化意义,可以更深层地了解黎族民族古老的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海南黎族;刺青;图腾崇拜
一、 海南黎族刺青的溯源
刺青,即是指在人的皮肤上用刺、针、刀等尖利之器刺图案,然后涂抹上黑色的色素或者其他颜色的色素,使色素渗入皮下,留下永久性的花纹。由于颜料以黑色为主,如墨行文,亦称“纹身”。或称“黑京”、“扎青”、“雕题”等。黎语称刺青为“打登”、“登欧”、“横欧”等,在中国古代史书上对黎族刺青多有记载,说明刺青是海南黎族女性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黎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他是,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黎语支,但是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关于海南黎族刺青的溯源,由于直接的证据已失,就连黎族自己对此诠释也是五花八门,并且相互冲突。只能从海南黎族人中流传的一些故事传说和记录黎族历史的某些汉族史料书籍中得到启示,我们从中发现,海南黎族刺青溯源主要有下面的三种说法:
(一)黎家人刺青习俗
刺青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规矩,后代必须按照既有的图案进行刺青,如果生前不进行刺青,则死后祖先因为子孙众多,无法辨识,就回不了本家或本氏族,也就意味着会变成孤魂野鬼;只有按照祖先认可的样式刺青的女子,才能回归祖先所在的亡灵之地。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七载:黎族女子“其锈面,非以为美” 。
(二) 巫术说
《汉书·地理志》:“粤地(越)……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现在人们根据巫术原理重新解释“避蛟龙之害”,是利用文身施巫术给蛟龙。这种说法将图腾说也融在内,可以认为是图腾说的变体。
(三) 图腾说
这一学说是比较普遍的说法,黎族妇女刺青的图案,与黎族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联。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和智力水平低下,人们相信祖先起源于某些事物或植物,这一事物或植物可以是具体的的也可是虚幻的。他们认为这些事物是与他们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是被视为神或祖先的保护而产生信仰的图腾崇拜,因此会对身体进行图腾刺青以实现图腾祖先保佑。刘咸总结说:“由此观之,文身实具图腾遗意。”另王兴瑞提出:“因为世界所有原始民族,都会图腾社会这一个阶段的,而黎族人的图腾社会遗迹,在现存史籍中尚可考。在原始社会中,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部落图腾崇拜,或动物,或植物,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图腾。因为崇拜祖先,由此所有部族成员都以摹仿图腾动植物为目的而得出‘图腾同体化’(identification)的行为,这也是图腾重要的特征。”“青蛙”说的依据较为直观,因为黎族妇女刺青流行图案之一便是蛙纹,这也是所有刺青样子中唯一可以辨认的动物图案。并且蛙纹常还出现在黎族织锦、铜锣和皮鼓上。
二、 海南黎族刺青的图案
黎族刺青范围,包括脸、手、胸和小腿等各个部位。有鸟兽、花卉等各种图形。两颧是各种对称斜纹线,其中居多直线斜纹、曲线斜纹、曲线斜纹和三角形斜纹等;下颏纹比两颧纹较复
杂,通常为半圆形、椭圆形或圆形组成。手有两臂纹和手背纹,腿有大腿和小腿纹,这两种图形和纹理颇多相似,一般以横线为主,另配以其他纹理,形成砖墙形、树林形、瓜果藤形和由实点虚圈组成的多种纹形。两腿的花纹相同者颇多,而两臂和两手背则毎每各异,甚至一手背有之,另一手背则无。黎族女子觉得刺青不美,男子看不起。
黎族的刺青部位,刘咸在调查后总结说:“黎族刺青,不如太平洋群岛奴姑蛮奴(Nu-Kumanu)之女子全身刺涅,分手指、手背及上臂三种。刺青到手指的人,在各个指关节的背面,手掌没有涅文,刺上臂者复杂简单都有,样子很多,全部手臂皆文刺者,多数在上臂的背面,亦颇不乏其例,是因为部族不相同。二曰脸部。眉眼下方,除此外还有颏部,多数是涅绣。三曰腿部。有刺大腿骨的人,有涅胫骨的人,后者例子很多,前者例子很少,至于股部,腹部,背部,还有其他地位,没有见到涅刺者。四曰胸部。多是面部自颈子以下延之长线,到直胸部,停止于两乳峰之间。黎族女子文胸部者,具体例子比较较少。”因为黎族妇女刺青的部位多、面积大,文刺时非常痛苦,所以刺青要按部位分阶段进行,不能一次完成,刺青次序也因不同支系、不同地区而不同。美孚黎则“首先是在胸部,其次是在手上,脖子上,脸上。最后是在下臂和小腿上刺”。
三、 海南黎族刺青仪式和禁忌
刺青的仪式与过程对于黎族来说是神圣的,所以深受黎族人的重视。“黎族女子刺青的年龄多是由 10 岁-15 岁开始。大概 40%的女子从 13 岁或 14 岁开始刺青,大概 20的女子从16 岁-18 岁开始刺青,20 岁之后开始刺青的女子比例很小。但是不论那个年龄开始刺青的女子,几乎都是结婚之前刺完”。刺青的日子多选在节日期间或者农闲的夏季,此时的天气一般干燥清凉,这样也会使刺青者伤口不容易发炎、溃烂,而且还容易愈合。妇女刺青没有专门的场地,一般是多选择在刺青者居住的“布隆闺”(已成年而尚未结婚的姑娘居住的小屋),或在家中进行。参与刺青过程的人,除了主刺青师和受刺者的母亲外,还得邀请两三个已完成刺青的妇女参加,主要是协助刺青师完成整个施术工序,以及防止受刺者因皮肉受苦而反抗。刺青前,首先要选定吉日,由主刺青师举行祭祖仪式。因此,刺青这么重大的习俗当然也不例外,要杀鸡摆酒设祭品,向祖先报告刺青者的名字,以求平安、刺青顺利。其次,刺青师还要手拿着荔枝枝条在刺青者身上清扫一遍,然后把荔枝枝条吊挂在房门上,其结果是赶走“凶魂”,驱走鬼。因为黎民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凡把做祟的精灵都称做鬼,怕刺青时“鬼”来干扰,因此对“他们”该祭祀时要以礼相待,该驱逐时要驱赶。最后,开始刺青。
四、 海南黎族刺青文化的研究意义
黎族刺青在其久远的历史演变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刺青图式的象征意义和刺青在黎族社会的功能,反映了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为现代人认识原始社会的黎族提供了活化石。刺青作为黎族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要素,确实在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黎族刺青者的年龄和各支系的刺青纹式都是有具体的规定,可以看出黎族是把刺青当成一种制度来看待。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在黎族,刺青就是一种法律。刺青与图腾崇拜制度紧密联系,而图腾崇拜制度又与原始社会母系制度相伴随,为一切初民必然经历过的阶段。因此,作为这一制度表现形式,刺青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功能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刺青的各种功能和价值是人们所赋予的,是具有社会性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通过其他手段而不必忍受刺的痛苦就可以达到识别群体、证明婚姻等目的。因此,黎族刺青退出社会的舞台也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J].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1960(16).
[2] 王兴瑞.黎人的文身·结婚·丧葬——从史籍上所见[J].风物志,1944(01).
[3] 杨源,唐绪祥.海南岛黎族文身艺术[J].中国纺织美术,1991(03).
[4] <德>H.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1964.
[5] 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静雯(1988-),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93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