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

2015-01-30石仲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内涵会议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80年前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实现了党中央领导核心、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三大根本改变。作者认为,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忠诚革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实现转折”这三十二个字,遵义会议精神在当前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时代价值。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精神;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艰难曲折、惊心动魄。80年前的遵义会议使濒临生死关头的中央红军绝处逢生,因而成为党的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由此引发的怎样对“遵义会议精神”内涵进行科学概括,多年来一直是各方的热议话题。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本文就此发表点粗浅看法。

一、要全面把握遵义会议实现的伟大转折

党的两个“历史决议”都高度评价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但如何正确认识这段历史却见仁见智。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问题。

(一)遵义会议实现的伟大转折主要是三大根本改变

一是党中央领导核心改变了。此前的中央领导核心是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形成的,毛泽东在六届五中全会上虽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没有进入中央书记处,不参与中央决策。在遵义会议上,绝大多数与会者都对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进行了尖锐批评,他们的错误领导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严重挫折,特别是湘江战役更为惨烈,因而,强烈要求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撤消了博古、李德有最高军事领导权的“三人团”后,“鸡鸣三省”会议实现了“博洛交权”,苟坝会议又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了新“三人团”。这时的毛泽东尽管不是党中央和新“三人团”的一把手,但他之所以成为了实际的领导核心,还是如周恩来说的:谁做“书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军权,谁来领导打好仗,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党的领袖。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起到了这个作用。基于此,可以这样说,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二是党的思想路线改变了。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始,中国共产党内就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在博古负总责的临时中央到中央苏区后,党的思想路线的这个错误更加突出,动辄马列本本如是说,对共产国际怎样指示奉若神明。中央苏区在鼎盛时期的总人口才400多万,红军才只有13万,但在第五次反“围剿”已丢失许多区域后,还要扩红100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红军长征时最后只有8万6千多人。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指导思想。在遵义会议后这个状况完全改变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来作出指示和决策。例如,对于在何处建立新根据地,黎平会议决定到川黔边,但到遵义会议时,由于敌情变化,决定红军北渡长江,改到川西去,随后北渡长江也不可能了,才有四渡赤水出奇兵。这种不固守既定方针的指导思想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的思想路线,使战争局面完全改观。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被红军牵着牛鼻子走,红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三是党的军事战略方针改变了。在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后,博古完全听从李德的指挥,不仅让他参与战略战术的制定,而且还让他发号施令,直接指挥前方军事,广昌决战就是这样遭致失败的。遵义会议撤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领导权,以后又成立了新“三人团”。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不仅二渡赤水后抢占娄山关、重进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久盼的第一个大胜利,而且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改变了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局面,实现了红军由被动到主动的战略转变。

遵义会议实现了上述三大改变,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二)科学地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系列会议的关系

长期以来,较多地讲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但是对其此前和此后的其他会议很少提及。事实上,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许多重要会议,对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就遵义会议之前的会议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战术“转兵”,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了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决定在适当时候另开会讨论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在猴场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发言驳斥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都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在遵义会议后召开的“鸡鸣三省”会议,中央实现了上述“博洛交权”。 扎西会议通过遵义会议决议,并决定向中央红军各部和其他各路红军以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定召告全党全军的广大干部了。在苟坝会议上,经过毛泽东力争,最后翻牌,通过了他不打固守之敌的意见,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成立的新的“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他虽然也还不是一把手,但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起到了决策人的作用。对于毛泽东言,苟坝会议显然是遵义会议最重要的续篇。显然,这些后续的会议对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成果起了重要作用。

据此,对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可以这样认识:

第一,从通道会议到苟坝会议等,可视为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系列会议。这些会议表明,遵义会议所引发的伟大转折是一个历史过程,上述诸多会议都为推进这次伟大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会议可视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这段历史链条的一个个环节。这些会议是一个接一个开的,其历史作用就是一环扣一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遵义会议发生的伟大转折,是这段历史链条各个环节共同推动历史前进的结果,因而,这个伟大转折也可看作系列会议的合力作用。

第二,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系列会议的卓越代表和根本标志。上面讲的系列会议,并不是说所有这些会议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强调系列会议的合力作用,丝毫不是要贬低其中主要会议的突出作用。一方面,合力与分力相辅相成,红花与绿叶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合力以分力为基础,绿叶乃为托出红花。因此,对这段历史,既要讲系列会议的作用,又不能模糊主要会议的突出作用。

说遵义会议是这一系列会议的卓越代表,它起的历史作用可以充任这一系列会议中的伟大标志,具体来说是有四个原因。一是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军事领导方面),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领导,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三是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是小范围的,只有遵义会议才扩大到主要的军事指挥人员,这既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更有利于统一全军的思想,坚决保证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四是此后的几次会议,归根结底是巩固和深化遵义会议的成果,完善其组织领导,更加凸显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中央核心领导的正确决策,更有利于坚持其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上述两者的关系,简单说来,前一句话是基础,后一句话为主导。没有系列会议的基础作用,就不可能有遵义会议的主导作用。反之,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标志作用的凸显,系列会议的合力作用就很难为历史所承认。因此,讲遵义会议所发生的伟大转折作用,既要讲前一句话,还要突出后一句话。

二、遵义会议精神内涵的再思考

两年前,我对遵义会议精神作过初步探讨,写了《再谈遵义会议——刍议遵义会议精神》一文。最近重翻该文,感到讲的基本内涵还是站得住的。这里,对此再讲点看法。

在党的历史上,重要会议虽然很多,但明确概括有会议精神内涵的并不多。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1929年的古田会议精神,因为古田会议决议被称为我们党的第一个建党建军纲领。这些年召开过多次纪念古田会议决议的研讨会,已形成的古田会议精神的内涵为:思想建党,永葆先进;政治建军,人民本色;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团结奉献,勇闯新路。对这个概括,尽管还有不同看法,但得到了基本认同。因为它大体反映了古田会议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作用。作为学术研究,学者们是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要求大家完全赞同不太可能,也没有意义,只要求得“最大公约数”就可以了。

2014年10月30日,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5周年,根据习近平提议,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这次会议虽然没有专门讲古田会议精神,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与古田会议精神是一致的。2015年1月是遵义会议80周年,在此之际,对遵义会议精神内涵求得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规范表述就情理中事。

在“刍议”文中,我讲过怎样概括好这个“精神”、那个“精神” 的内涵三要素。首先,要充分体现“精神”的个性即特殊性,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讲的这个精神而不是别的精神;否则,提这个“精神”就没有意义了,即要有特指性。其次,也要有共性的内容,因为这个革命精神、那个革命精神,必然有贯穿其中的共性的精神。规范内涵不能为了突出该“精神”的个性,而将展现共性的“精神”丢掉。比如“实事求是”,几乎讲“精神”的都有,因为它是历史实际的反映,否则这个“精神”很难成立。第三,文字表述应尽量为原生形态,这样更能展现和突出“精神个性”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文字还要尽量准确、全面、简约,易于记住。太复杂了,记不住,难以推广,最后这种会销声匿迹。

根据遵义会议的历史内容和历史意义,我初步地将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表述为以下四句话,即“坚定信念,忠诚革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下面分别作点阐释。

(一)坚定信念,忠诚革命。讲信念坚定也是不少“精神”的共性内容。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邓小平回顾历史讲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P19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参加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时,谈到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这与邓小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坚定信念的具体表现就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任何挫折失败都能挺住,任何牺牲都不畏惧。这个思想应当成为遵义会议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遵义会议召开前,红军遭受了那么大挫折。在湘江战役的觉山阻击战中,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负了重伤,敌军端着刺刀上来了,他夺过警卫员的枪向自己开枪,实现了决不当俘虏的誓言。担任长征总后卫队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冲破桂军包围后,急行赶到湘江而不能渡河后,师长陈树湘又率部回征湘南转战,在道县负重伤昏迷被俘,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去邀功。他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而牺牲,表现了忠贞不二的浩然正气。在湘江战役后的行军途中,领导人提出召开遵义会议本身就表现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队伍没有散、没有垮,还要继续奋斗。遵义会议决议尽管严厉批评了博古、李德的严重错误,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作了深刻分析,但对革命的必然胜利充满了信心——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虽然军事上的错误领导使主力红军遭受到挫折,然而英勇的红军主力仍然存在着,我们有着优良的群众条件,有着全国广大群众的拥护,有着与红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的配合,再加上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指挥,我们相信,在全体同志和红色指战员的努力下,革命的“挫折丝毫不足以使我们对于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前进表示张皇失措”,各种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中国苏维埃革命有着他雄厚的历史泉源,他是不能消灭的,他是不能被敌人战胜的。”[2]P25这里讲的“中国苏维埃革命”尽管有历史的特定印迹,但它是中国革命不可跨越的一段重要历史。这里讲的那种精神力量在遵义会议后的土城战斗中非常突出。土城战斗由于情报有误,对敌军兵力数目和战斗力状况、特别是对增援部队加入战斗的情况估计不足,被敌军控制了制高点,作战形势非常险峻。当敌军进逼到军委指挥部前沿时,朱老总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沿阵地直接指挥作战。他对毛泽东说: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他的带头作用,对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鼓舞,终于打退了敌军的进攻,最后突围撤出阵地,实现了一渡赤水的战略转移。

(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前述遵义会议实现思想路线的改变中对此已有所涉及。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遵义会议不可能实现历史转折。因此,毫无疑问,“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应是遵义会议精神的核心内涵。实事求是这个思想,不仅在遵义会议决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左”倾错误的军事领导和指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就是在会议上对博古和李德的严厉批评也是实事求是的。对他们既不是否定一切,将他们骂得狗血喷头;也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遵义会议是树立实事求是新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典范。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方面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不仅在遵义会议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批驳博古和李德不顾敌情的变化、顽固坚持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而且在遵义会议后的苟坝会议上又力排众议,坚持反对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2003年3月,我去苟坝村现场考察过苟坝会议情况,今年9月下旬参加苟坝会议学术研讨会,我又去会议旧址作了瞻仰。看到摆放在堂屋大厅的会议桌,顿时浮现当年会议情景。那时与会的20多人,都情绪高昂,一致赞同要打这一仗,唯独毛泽东反对。他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要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并以不当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之职而努力抗争。但最后还是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攻打的决定,毛泽东刚任职7天的政委职务也被表决掉了。照理,毛泽东服从决议了事,后果怎样与他无关。但是,他心不安,这一仗非常难打;若打,胜算极少。它关系到红军的命运、革命的前途。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驱使他在深夜提着马灯,摸黑走着崎岖山路,去找周恩来。他陈明利害,先后说服了周恩来和朱德二人。第二天,由周恩来提出重新讨论是否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经过激烈争论,他们三人最后说服了求战心切的红军将领,一致放弃攻打意见,改变了原来决定。在现场考察后,毛泽东的这种精神令我深为感动和叹服。如果没有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力争,后果不堪设想,历史可能会另写。在我看来,这是遵义会议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内涵的生动典型。因此,我当时将毛泽东去找周恩来的田埂崎岖小路,叫做“毛泽东小道”。这一次去看时,希望最好按原样修复这条体现坚持真理的小道。

(三)顾全大局,民主团结。这是遵义会议能够成功实现党的历史转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突显了遵义会议精神的鲜明特质内涵。

第一,遵义会议只批军事路线错误,没批政治路线错误。刘少奇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做了工作,没予讨论,甚至在决议中还肯定了中央政治路线的正确性。按照参加会议的周恩来、张闻天两位领导人的说法,这是为了团结大多数。因为与会者对中央的政治路线问题还没有必要的认识,如果提出政治路线问题大多数人接受不了,反而影响会议。张闻天在1943年的整风会议上说得清楚:毛泽东同志当时只能如此做,不然我们的联合会成为不可能,遵义会议不可能开成功。毛泽东同志做了让步,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第二,毛泽东坚持不接博古职务当一把手,也是为了顾全大局、团结大多数。周恩来讲这段历史说:遵义会议后,博古继续领导很困难,洛甫(张闻天)提出要变换领导,毛主席找我去商量,我说,当然是你。毛主席说,不行,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人总是要帮嘛。我们说服了大家,在“鸡鸣三省”那个村子,由洛甫换下了博古。

第三,在遵义会议前,从长征出发始,毛泽东就不断做张闻天、王稼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对过去的“左”倾错误有所认识。他们两人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对会议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七大的两次讲话,都对他们两人作了充分肯定。他说: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当然,在遵义会议前,其他同志也做了不少工作。这样,遵义会议的成功才有群众基础。

第四,讲顾全大局,民主团结,还要从博古方面看,也要肯定他在这一点上的积极作用。一是在遵义会议上尽管对他有那么激烈的批评,他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还是发扬了民主作风,让大家充分发表批评意见,并且接受了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不再参与军事领导。二是在“鸡鸣三省”那个地方,中央常委们再重新分工时,他又服从了决定,由张闻天代替他负总责。尽管凯丰劝他不要交权,但他表现了高度的党性,毅然地交出了最高权力。这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的另一表现形式。没有博古的这种高风亮节,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也不能画上完美句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古对实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也有不可抹杀的一功。

(四)独立自主,实现转折。这一条无疑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这是别的“精神”内涵不可能有的、只有遵义会议精神才有的独特性。这个“独立自主”,许多学者都谈到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改变,对“左”倾错误的军事领导和指挥的否定,是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做出的决定。这是遵义会议的一个特殊情况。对这个特殊情况有的甚至还做了更多的引伸,似乎如果与共产国际没有中断联系,那就不可能有遵义会议的上述变化。因而将中断联系特别地加以强调。我以为,这样引伸不一定合适。一是共产国际那时的指示不全是错误的,尽管错误的居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从遵义会议决议看,也说有些指示是正确的,博古、李德没有执行。决议有好几处是批评他们怎样违背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云云。还有就六届五中全会而言,原来报告共产国际的政治局名单里并没有毛泽东,是共产国际将毛泽东的名字加上去的,这才使毛泽东进入了政治局。因此,对共产国际的指示情况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想当然地以为都是错的。二是共产国际也不一定不赞成改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红军已经到了那样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只要将真实情况反映上去,共产国际不一定持反对意见。说共产国际一定反对,没有根据,只是一种推断。因此,我主张客观地陈述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做出的决定这个历史事实就可以了,不一定作更多的任意性发挥。

讲遵义会议精神的独立自主内涵,在我看来,还有一点是实现了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有如前述,党内就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先是陈独秀的右,接着是瞿秋白和李立三的“左”,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这种倾向有关。此后就是更“左”的王明教条主义,直至遵义会议实现转折才结束“左”倾路线的统治。在遵义会议上,取消“三人团”,剥夺了李德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权,这才真正实现了由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同志来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这个宝贵思想。这么讲,牵强附会吗?一点也不,这恰恰是遵义会议的实际情况。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对那时的中央和红军中存在的这种倾向有深刻感受。这次在遵义会议上,李德靠边站了,成了听会者,所有决定都没请示他这位“顾问”,这不就是真正地由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同志来决定中国革命的事情吗?!毛泽东在1963年9月会见印尼共产党代表团明确指出:在1934年我们遭到了很大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3]P338-339因此,我们这么来理解遵义会议精神的独立自主内涵,或者说加上这层意思的独立自主,可能更实际一些,也使遵义会议精神本身更加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因为第二个“历史决议”讲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在这里表现为民主团结)和独立自主,都包括在遵义会议精神之中了。因此,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独立自主内涵一定要作全面解读。讲“实现转折”,这是画龙点“睛”,即遵义会议精神的落脚点;也使遵义所以被称为“转折之城”在遵义会议精神内涵之中得到了体现。如果缺少了这一点,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可能不那么完整。

当然,对遵义会议精神如何科学的表述,形成“最大公约数”共识还可继续研讨,也允许求同存异,再增加这样那样的内涵。比如,有同志建议我将“实现转折”改为“开创新局”,这个意见很好,可以考虑,但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点,可能难以缺少。

三、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

我们研讨遵义会议精神,磋商它的内涵表述,不只是为了重温那段辉煌而厚重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它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推进我们正在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怎样认识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呢?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从不同视角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它可以是包容多样、丰富多彩的至少可以从这么几点来认识。

第一,遵义会议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和最后取得胜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遵义会议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这是使遵义会议能够成为党的历史伟大转折的精神元素。所谓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这些特殊材料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像遵义会议精神所概括的上述精神元素。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没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顾全大局、团结多数民主作风,没有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同样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风险,也很难说不会遭受曲折和挫折。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鼓舞斗志,勇敢地克服和战胜它们。遵义会议精神的诸多元素,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它同其他的精神力量一起,特别是它作为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是构成作为新长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精神支柱。研讨遵义会议精神、弘扬遵义会议精神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第二,遵义会议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历史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它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它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入研究解决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些都可以从遵义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吸取历史营养。同样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它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它需要把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它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等。遵义会议精神的上述内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历史启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目前党内一些干部存在的严重脱离群众的作风和贪腐现象,归根结底,打个形象比喻,就是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很生动。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补钙”的一味最佳营养品。

第三,遵义会议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之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道路,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败、复兴的历史进程相仿佛,是一个很大的“之”字形,或者说“S”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退出曾经艰辛创立的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000万的地区),进行异常艰难困苦的长征。到遵义会议时期,中国革命的挫折达到了低谷,党和红军几乎濒临绝境。遵义会议的召开,批判“左”倾错误,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成为实际上的领导核心,改变了思想路线和军事路线,这才近乎“起死回生”,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党逐渐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经过此后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全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也是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衰败而走向复兴的新的历史转折点。因为只有这次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才能实现上述巨大变化,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从而带领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担当着两大任务、一个目标。所谓两大任务,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目标,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建立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他还表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号召提出后,已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时代强音。

经过9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已在中华民族的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还很远,需要继续进行新的长征。因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赶超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而且要使我们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率达到与我们这个大国人口相称的水平。毛泽东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说过:六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的贡献不够份量。我们这个国家要建设起来,完全改变过去100多年落后的那种状况,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你赶不上,那你就不那么十分伟大。经过许多年,应该赶过人家,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国现在的人口翻了一番多,对人类的贡献要更大,任务就更加艰巨。因此,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遵义会议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从低谷走向崛起的精神。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胡硕兵)

The Zunyi Meeting and the Zunyi Meeting Spirit- to Celebrate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Zunyi Meeting

SHI Zhong-quan

(PartyHistoryResearchCenteroftheCPCCentralCommittee,Beijing100080,China)

Being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the Zunyi Meeting,which was convened 80 years ago,realized three radical changes:the change of the Party’s core leader,the change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line,and the change of the Party’s military strategy and guidelin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spirit of the Zunyi Meeting can be formulated as “firm faith,loyalty to the revolution;persistence in truth,being realistic and down-to-earth;consider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democracy and solidarity;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and creation of new situation”.The spirit of the Zunyi Meeting has value for the current times.

Zunyi Meeting;Zunyi Meeting spirit;value for the current times

2014-12-06

石仲泉(1938—),男,湖北红安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D231

A

1674-0599(2015)01-0094-08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内涵会议
《八七会议》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会议通知
挖掘习题的内涵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会议通知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内涵漫画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