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探索

2015-01-30□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建设

□朱 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探索

□朱 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

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应研究现代农业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国情与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目标,选择走“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产品标准化、经管信息化、科技集成化、作业机械化、设施工程化、环境生态化、农民职业化、政策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十化”建设路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推进思路、原则、方法和政策。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

朱 明(1958—),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主编。长期从事农业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等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三农”工作的基础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业是集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显著的基础性、弱质性、社会性特征,决定了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动员,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动力,带来了全新机遇。2014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亟需研究现代农业的建设路径,探讨制定建设路径的推进方略,从实施层面提出现代农业建设的优化方案。

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任务

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全国2/3以上的农田是中低产田,50%以上的耕地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1/3的耕地易受洪水威胁,农业“靠天吃饭”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药污染耕地面积达到1.4亿亩左右,农业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也日趋加重,靠扩大面积、增加投入品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潜力日益递减;超小型的农业分散经营面临困境,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亟待破解,在农业高投入、高成本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缺乏后劲,难以持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加工物流成本高损失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仍不完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瓶颈仍未根本突破。[1]

(一)重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和结构性短缺长期存在,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农产品消费总量巨大。据初步测算,我国粮食、肉类、水产品的常年消费量分别约占世界相关产品总产量的27.2%、27.3%和45.2%[1]。近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每年大体要增加80亿斤粮食、80万吨肉类和50万吨植物油,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及工业与能源用途拓展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迫切需要推进科技化、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越来越大;全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达到300多亿立方米,严重缺水期已经到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地退化,9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化肥利用率仅为40%,大约每年有1500万吨氮肥流失到农田以外;农药污染耕地面积达1.4亿亩左右,汞、砷等重金属污染国土面积达13%左右,农膜残留、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也日趋加重。[2]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情况下,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投入品用量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潜力日益递减,迫切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走科技化、生态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弱,迫切需要推进工程化、机械化,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旱、涝等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每年因灾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农业“靠天吃饭”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尽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9%,但面临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机农艺融合及与信息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挑战。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全程和全面机械化需求迫切、防灾减灾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3],迫切需要通过工程化、机械化的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迫切需要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快速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据FAO统计,我国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3公顷,不仅远低于美国60.9公顷的水平,也低于日本1.9公顷、韩国0.8公顷的水平。[3]同时,由于我国合作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全部农户的20%左右。小农户的分散经营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话语权缺乏,导致比较效益不高。迫切需要通过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格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创收能力。

(五)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技术素质问题突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迫切需要推进农民职业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进科技化和信息化,提升人才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据统计,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50岁左右,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6.8%,大专及以上仅占2.4%,接受过初级以上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不足5%。同时,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仅为0.49%,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4]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民素质较低等因素,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已达到55%,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迫切需要推进农民职业化、科技集成化和经管信息化,破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提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5]

(六)农业投入总量不足、渠道分散,金融保险等重大制约尚未突破,迫切需要推进农业支持政策系统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业投资总量低,渠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黄箱”支持总量约为粮食总产值的2%,距17%的入世承诺尚有15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6]。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金融服务不仅网点覆盖率低、支持政策不足,而且创新产品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涉农贷款“卡脖子”、经营大户融资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保险服务网点覆盖率极低,且查勘定损难、理赔成本高,手续复杂、理赔不及时,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破解以上难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政策的系统化,促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由单措施、单目标、零散性、应急性向多措施、多目标、系统化、制度化转变,全面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既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创造更多需求,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深入推进工业化创造巨大市场需求,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动力驱动,为深入推进信息化提供巨大发展空间。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关联工业产业提供了15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农机工业增加值提高104亿元、工业增加值提高5643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275万人;[7]农产品产地加工仓储、食品加工、农业观光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将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巨大推动力;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物联网等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和应用空间。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一)将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各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但均将提高农业的“三率”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并根据农业内外环境变化,立足于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找准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如日本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初级阶段,确定了优先水利化、化学化而后机械化的方针,并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施肥方法的改进、土壤的改良置于重要的地位,即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然后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现代农业起步于机械化,而后把农业建设重点集中到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即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然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法国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将提高经营规模、发展机械化作业、应用新技术等并重,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共同提高,在后期则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率。[8]

(二)将家庭农场和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生产时间不连续、生产过程难以监督等特点,以家庭为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各国均将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者。家庭农场在各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表现为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在日本等国家表现为小农户,在法国等国家则表现为适度规模的农场。虽然各国家庭农场的规模有大小、形式有区别,但本质是相同的,均以家庭主要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9]各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表明,家庭农场是最适应农业特点的经营主体。

(三)将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先决条件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等新型生产要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建设均起步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建设。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广拖拉机耕地,30年代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农药,到1959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作业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化肥、农药施用量长期居世界首位。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加大农业投入,开始大规模农田土地改良,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小型农机具,农机具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法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土地整理,将分散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并通过组织农机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9]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远程操作、精准控制等信息化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步显现。[10]

(四)将构建发达的农业科教和人才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先导。综观各国农业现代化历程,无不将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和人才培育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位置,重点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农业推广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农业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日本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齐全,设备和研究手段先进,经费充足,多年来为农林水产业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法国对农民实行技术教育和轮训制度,成绩合格取得绿色证书后,务农人员才能得到政府认可。美国建立了以农业大学为核心的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农业大中专院校遍布各地,50%以上的农场主都受过高等教育。[5]这些措施对促进农业技术改造、农民技能提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一般都达到70%以上。

(五)将构建现代组织管理体系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手段

推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方式。当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成为各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日本政府二战后重建了覆盖全国99%农户的农协,通过农协联合会、各区域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将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户提供各类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50年代末日本开始促进土地流转、扶持大户,尝试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法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设立“调整农业结构行动基金”,组建“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建立农业信贷合作社、供应和销售合作社及服务合作社,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投入品供应、农业贷款和农产品销售等业务。[11]

(六)将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农业导致的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问题在发达国家日益显现,同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重要潮流,各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重视农业生态建设。美国国会和政府制定一系列措施,把水土、环境保护与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结合起来,鼓励农场主采取休耕措施保护土壤,2002年的农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实施湿地保护计划、草地保护计划、农场保护计划、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计划、环境质量保护计划和水资源保护计划等。法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逐步由按产品价格补贴向按环境、农村发展、农产品质量及动物生存条件直接补贴转变,1999年制定的农业发展方向法,加大了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补贴标准,为进一步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2008年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比重。[2]

(七)将构建完善的支持保护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也是弱势产业。因此,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传承社会文化,无不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美国于1933年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并设立农业调整局,通过给予奖励和补助的方式,引导农场主缩减面积、减少产量以稳定农产品价格,目前已建立完善包括资源保护政策、农业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农产品贸易政策等在内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日本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基本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采取价格支持、限制进口、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土地规模经营、促进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等措施,缩小工农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6]

三、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选择、推进原则、方法和配套政策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内部要素相互关联、彼此支撑、动态开放的系统工程。正确选择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路径,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深入剖析现代农业内部要素的结构性,构建整体有序、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建设路径体系;其次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现代农业建设现状、面临主要问题和目标任务,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科学探索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向性特点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

(一)路径选择

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经验的总结,从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科技、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投入要素出发,紧紧围绕“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体系构建,以及“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归纳提出“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产品标准化、经管信息化、科技集成化、作业机械化、设施工程化、环境生态化、农民职业化、政策系统化”的“十化”建设路径。

1.生产规模化。生产规模化是破解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生产规模化既包括某一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也包括通过契约、激励等制度安排,组织多个生产经营主体共同生产一种或一类农产品,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行。包括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发展规模养殖等,最终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主力军,推动农业产业由零星分散、品种杂乱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区域布局转变,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经营组织化。经营组织化是破解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效率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经营组织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统分结合方式,按照自愿、互利、平等的合作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与制度,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组织联系起来,科学协调组织内部成员的职责分工与合作,组成一个互为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共同进行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组织化过程就是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以及农业水土资源、资本、人员、技术、制度等不断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过程。

3.产品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是破解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产品竞争力难以提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使生产、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让科技高效率、低成本地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整体效益,推进实现优质化、商品化、品牌化。

4.经管信息化。经管信息化是破解农业信息要素应用少、生产方式粗放、管理效率低,缩短农业与其他产业差距的有效途径。经管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全面运用包括遥感、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5.科技集成化。科技集成化是破解我国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科技集成化就是要使农业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整合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技术、资源、人才、管理等),不断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由各种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相互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过程。科技集成化既要求对多学科知识、多门类技术、多层次研究的组合集成,更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在农业全产业链条上的集成物化、固化、标准化、一体化的推广应用。在创新和应用的集成过程中,必然要求创新主体的多元联合和科技资源的协作整合。

6.作业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是破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替代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作业,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作业机械化,将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

7.设施工程化。设施工程化是破解我国耕地少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大和效益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设施工程化就是通过实施农田建设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加工贮藏工程、市场物流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工程支撑农业,项目保障工程”的思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持续化,建成系统、高效、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

8.农民职业化。农民职业化是破解农业劳动者素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解决“谁来种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职业化是指把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从以传统农民为主转化为以职业农民为主的过程。职业农民就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具有营利性、专业性、稳定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分类和发展需要,职业农民可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

9.环境生态化。环境生态化是破解我国生态脆弱、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环境生态化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依据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水、土、肥、药以及农业废弃生物质的利用效率,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地环境保护,逐步形成持续、稳定、高产、多元、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10.政策系统化。政策系统化是破解农业支持保护不足、弱质产业特征明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进支持政策系统化建设,建立健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协调互补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和调控综合效应,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和调控能力,实现“政策构成体系化、支持方式科学化、政策调整动态化、保障实施制度化”。

(二)路径推进思路

1.在统筹谋划方面具有整体性。统筹考虑“十化”各自相互作用关系,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整体谋划。在“十化”建设整体层面上,按照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将设施工程化、作业机械化、科技集成化、经管信息化等“四化”作为现代农业固本强基的着力点和关键抓手,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带动“十化”整体建设。在“四化”建设单一路径上,依据区域具体环境与现实基础,分别对设施工程化、科技集成化、作业机械化、经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找准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明确作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抓手,加以重点推进,实现整体发展。

2.在建设部署方面具有系统性。“十化”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先行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根据各项建设的层次性、区域性和关联性,明确建设的步骤,使“十化”有序系统推进,确保“十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得到实现。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要求,以设施工程化、作业机械化、科技集成化、经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搭建体制创新平台,积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有效促进经营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环境生态化、产品标准化、农民职业化、政策系统化等方面建设,实现“十化”系统、有序推进。

3.在推进主体方面具有协同性。构建“十化”推进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等各方力量,形成“十化”推进的合力。按照建设领域的公共品属性,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明确政府作用边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等公共属性较强的领域,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职能,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产后加工仓储设施等准公共品领域,做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农产品物流等非公共品领域,强化政府的引导与规范职能,为农户、企业等社会主体介入提供良好环境。积极理顺中央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事权,破解部门、区域局限性和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政府间横向协同、上下一致的工作合力。

4.在推进目标方面具有同向性。按照目标同向性要求,确保“十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点措施在实施效果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政府、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机协调。统筹考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各类农业产业组织、农民等主体的发展需求,确保通过“十化”建设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实现宏观层面国家战略的同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效益提升,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环境,保持农业发展的活力,实现产业增效、各类主体增收。

(三)路径推进原则

1.以城乡一体化为持久动力驱动“十化”建设。“十化”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于“四化”同步发展的整个进程,在确保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现代要素长期支撑的同时,需要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发展要素的配置结构,在要素的数量、质量、投入强度上向农业倾斜、向农村延伸,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强化要素、改善结构、营造环境的根本依据和长久动力,使“十化”建设成为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以分类推进为基本步调谋划“十化”建设。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实现“十化”的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到发展基础的不平衡性、实现过程的复杂性、达成目标的阶段性和推进措施的长期性,以最符合规律的方式推进“十化”。在坚持以“十化”整体推进作为长期战略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求,按照国家确定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在内容和过程上保持整体性、在程度和水平上保持差异性。

3.以协调配套为总体要求推进“十化”建设。“十化”作为体现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途径,取得实效的关键不仅要协调好市场与生产、速度与质量、数量与效益、社会与生态、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同时还要保证建设内容的协调性和建设过程的有序衔接,需要以整体效用最大化、长期化作为推进目标和检验标准,避免偏重局部忽视整体、照顾一方不顾其他。无论规模大小、程度高低,“十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应彼此衔接、相互支撑、满足需求,力求以最合理的形式、最适度的规模、最有效的资金取得最好的效果。

4.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指导“十化”建设。推进“十化”是一项长期、宏大的系统工程,内容上涵盖各个领域、行为上涉及方方面面。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在投入上统筹中央、地方、企业、农民,在水平上统筹高、中、低不同发展阶段,主体上要兼顾政府、企业、农民,空间上兼顾城市、乡村,建设上要兼顾近期和远期,功能上兼顾生产、生活、生态、文化。

5.以形成合力为主要保障加快“十化”建设。“十化”建设涵盖要素、结构、环境各个方面,在具体操作中涉及到众多部门和渠道,从项目决策、政策制订、资金投入、建设实施、监督管理等不同阶段均需要相关方面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加快推进“十化”建设重要而迫切。为保证推进的及时性、高效性和协调性,必须要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推进步骤上相互衔接、在关键环节上凝聚力量、在营造氛围上各展所长,形成加快推进“十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路径推进方法

1.坚持推进内容系统完整。首先要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即不断提高“三率”;第二要加快以政策系统化、环境生态化为重点的条件与环境建设;第三要坚持不懈地以科技集成化、农民职业化、经管信息化为重点,作业机械化和设施工程化为抓手来提高现代要素质量;第四要以经营组织化、土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为重点调整要素结构、提高各环节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在整体上系统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目标,体现出提高“三率”的主攻方向。

2.保持推进结构先进合理。首先需要在政策系统化(社会环境)、环境生态化(自然环境)方面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必备的和长久的保障;其次要以作业机械化、设施工程化为核心要素发挥作用,提供集成技术与管理的手段、载体和条件;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调整要素结构,因为结构是直接影响到要素作用发挥、最体现系统先进性的因素,因此要以经营组织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为重点来优化人员、土地、产品等生产要素和产出品的结构配置,充分挖掘出现代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潜力和协同效能。

3.保障推进方法科学有序。首先要在加快农民职业化解决“谁来种地”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加大对设施工程化、作业机械化、科技集成化、经管信息化的直接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装备条件、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为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产品标准化提供条件并推动其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调整改善。在具体推进中,要立足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从建设角度出发,谋划重大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搭建创新驱动平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按照在建设中促改革、在改革中谋发展的思路,依托设施工程化、作业机械化、科技集成化、经管信息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力度,为改革创新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有效促进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产品标准化、环境生态化、农民职业化和政策系统化,积极推进生产关系调整,使“十化”全面、高效、有序推进。

(五)政策建议

1.建立协作机制,增强路径推进合力。从提升要素质量、优化支撑结构、改善建设环境三大方面,系统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地方联动、部际协作及部门内合作的工作平台和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运转协调、功能完善、支持有力、调控有效、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建设管理大体系。要建立三个有利于整体建设、协同推进的具体协作机制,一是建立项目整合和整体建设机制,有效整合资金,避免项目分散和重复建设,建立以整体建设及协同推进为导向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联合开展项目建设评估、考核,统筹应用评价结果,科学调整项目设计和建设布局。二是建立开放有序的科技协同创新和推广应用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强化集成创新和联合协作,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管理机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实行质量安全协同监管和全程管理,促进现代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统一事权财权,明确各方建设职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事权划分,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建设责权。探索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以事权、财权、财力相匹配为原则,统筹推进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农业投资管理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提高地方政府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建立现代农业建设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确保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实现事权、财权、财力协调。二是创新现代农业建设投资管理方式,在区分属性的基础上,确定全局性、基础性等中央农业投资支持重点,明确中央与地方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权责;在强化顶层设计、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中央农业投资审评等管理权限,提高投资管理效率,强化地方建设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法规,对已有涉及农业支持政策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梳理和配套完善,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路经,加紧出台《农业投资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基层政府的事权、财权、财力,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建设责权,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方向、支持重点、支持条件、支持标准、支持力度、支持方式、投入资金来源等具体内容,并加大监督执行的力度。

3.调整财政投入,突出支持建设重点。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律和要求,系统设计财政投入措施,重点调整农业投资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有效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结构和对象。一是调整农业投资政策,统筹兼顾基础设施、配套装备、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建设需求,统筹兼顾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统筹兼顾生产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统筹兼顾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需求。二是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业补贴逐步由“普惠制”向“特惠制”转变,试点实施差异化补贴措施,发挥有限财政资源的最大作用,体现农业补贴目标导向的多重性,既保障农民基本收入,又有重点、高效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根据生产规模化与设施工程化、作业机械化相配套的要求,新增物质装备补贴和种类重点向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倾斜。

4.强化引导作用,调动多方建设积极性。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同向性的目标导向,综合运用政策和管理手段,创新支持和管理方式,促进政策支持与金融、工商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的协调配套,充分调动农民、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积极性,拓宽投入的来源渠道,解决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总量不足问题,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有机结合,政策意图与农民意愿同向一致。一是强化财政贴息引导作用,根据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大财政贴息力度,推行以政府贴息为杠杆、以银行贷款为带动、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投贷贴”农业投融资模式,疏通农业产业链投融资渠道,促进财政、金融与企业投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是强化政策性保险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针对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与改造升级的需求,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资金互助和合作保险,促进商业保险拓展业务,并建立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机制,缓解农业现代化建设金融服务不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强化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针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求,探索建立专项基金,并创新投资方式,主要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办法及综合运用财税措施,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鼓励其承担政府投资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投劳开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大中型机械、农产品储藏、产地加工物流等设施建设。四是强化管理服务引导作用,以保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前提,重点针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引导作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和生产规模化进程,坚持合理引导有序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销信息、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保障农民和工商资本的利益。

5.完善权属制度,优化建设要素配置。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使用权等方面的制度,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和“四化”之间有序流动,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及有效运营提供良好的产权制度环境。一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土地物权,让农民充分享有土地用益物权,在切实保护进城农民工财产权利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市场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收益。二是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适应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交易平台,培育流转服务组织,建立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引导土地有序流向达到适度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征地制度,建立集体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机制,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财产性收入。三是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产权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通过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1]韩长赋.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J].农村工作通讯,2013(18).

[2]任景明,喻元秀,王如松.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生态学杂志,2009(7).

[3]高照军,崔成镇,郝运鹏.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学,2008(9).

[4]王秀果,白雪艳,张玉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9).

[5]汪懋华.农业工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农业机械,2010(27).

[6]程国强.中国农业政策的支持水平与结构特征[J].发展研究,2011(9).

[7]朱明.加强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J].世界农业,2013(12).

[8]张清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1(3).

[9]包宗顺.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5).

[10]余欣荣.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

[11]陶爱祥.中外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2(12).

(责任编辑:廖才茂)

Exploration in the Pathway for Develop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U Ming

(InstituteofPlanningandDesign,MinistryofAgriculture,Beijing100125,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we should research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modern agriculture,analyz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tasks and goals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y,and choose the pathway of “scale production,organized operation,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s,IT-based management,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mechanical operatio,facility engineering,ecological environment,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systemization of policy” for develop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we must adopt corresponding thinking,principles,methods and polici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athway of development

2014-12-16

本论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课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组成员有朱明、齐飞、陈伟忠、肖运来、周新群、程勤阳、赵跃龙、裴志远、洪仁彪、孟海波。

F3

A

1674-0599(2015)01-0020-10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