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地方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能力问题研究

2015-01-30青海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班子领导班子领导

青海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优化地方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能力问题研究

青海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摘要】地方领导班子是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班子整体功能,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课题。科学合理的地方领导班子结构主要体现在梯次的年龄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叠加的智能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丰富的经历结构,精干的工作结构等方面。优化地方领导班子,必须以提升班子成员个体素质为前提,以改善班子群体结构为关键,以实现班子整体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建立领导班子结构要素体系,建立健全领导结构优化机制,改革四套班子任用机制和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关键词】地方领导班子;整体能力;结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的要求。地方领导班子是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其整体能力的高低、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本地区的进步和发展。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是充分发挥领导班子职能和效能的基础和前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班子整体功能,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科学领导、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市(州)、县(区)两级地方领导班子结构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和提出优化地方领导班子结构的思路和措施,为科学配备地方领导班子提供参考。

一、青海省配备地方领导班子增强整体能力方面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青海各级地方党委始终把配强领导班子增强整体能力作为促进发展的治本之策,坚持以历史眼光、政治高度、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努力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坚持五湖四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省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像重视三江源的自然生态保护一样重视政治生态建设,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各级党委(党组)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原则,结合多民族、多宗教的省情实际,把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作为第一要求,把在反分裂反渗透、维护社会稳定等关键时刻和重大任务中的实际表现作为首要标准,重点看干部是否有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表现,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硬杠杠”。大力完善本地干部欢迎支持外来干部,外来干部尊重融入本地干部,各地区各民族干部团结共事的基本格局。注重工作业绩,注重基层和实际表现,立足青海省自然条件艰苦、地区差异大的实际,重点关注在基层一线、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重点关注在民族地区、复杂情况下表现好的干部,把那些善于团结协作、不玩虚招、胸怀广阔、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用起来。

(二)健全民主公开、择优上岗的选人机制。几年来,青海省各级党委坚持把“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标准,把“工作需要、人岗相适、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要求,不断将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实现各类人才的优势互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一系列政策规定,认真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不断促进干部管理工作科学化。改进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方法,把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等指标和干部作风方面的表现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重视能力实绩的考察,实行经历业绩评价,综合比较分析工作任职经历、工作业绩和实践经验等情况,考察干部与职位的匹配度。

(三)打造优势互补、配置合理的领导集体。各地坚持因岗选人与因人定岗有机结合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人选情况,统筹考虑、慎重确定人事安排。一方面,注重从性格、气质上合理搭配班子成员,力争做到性格互补、气质相融,尤其在党政正职搭配中注意把稳健成熟、善于自制的干部与作风果敢、大胆创新的干部进行组合。另一方面,注重人选和岗位的匹配性,促进人岗相适,使干部在合适的岗位上有效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州县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后平均年龄分别为48.1岁和43.5岁,并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数量有所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基本形成年龄结构梯次配备、专业结构合理搭配、各民族干部团结共事的良好格局。

(四)建立实践锻炼、促进成长的交流平台。坚持分期分批、适度调整的原则,积极推进省直厅局与市(州)、市(州)直单位与县(市、区)之间的干部交流。目前,市(州)级党政班子成员中交流干部比例达到了60.4%,县级党政班子成员中交流干部比例超过了50%,州、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和法检“两长”全部实现异地交流任职,15名市(州)党政正职中除2名民族自治州州长外,其余均为异地任职;43个县(市、区)党政正职中,除个别人口较少的世居少数民族自治县外,其余全部交流任职,其中在全省范围内跨地区交流的超过三分之一。借助对口援青平台,选派各级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对口援青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和央企挂职锻炼,统筹考虑金融、工业、科技及信访、党外等各类干部挂职,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考核。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扩大干部交流覆盖面。

(五)建立基层培养、统筹选拔的完整链条。把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积极培养发展后备力量。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选拔干部、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阵地,树立了优秀人才到基层培养锻炼、党政机关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导向。优先安排后备干部参与接待信访群众、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等急难险重任务,切实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结合领导班子换届等工作加大选拔基层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系统培养。统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州县党政班子任职,有重点地选派州县优秀干部到省直单位挂职任职,为州县换届做好干部储备。建立健全重点关注、内部掌握、适时使用、定期调整、有进有出的后备干部培养管理机制,保持“一池活水”。

(六)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班子的整体能力。各地坚持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党的委员会制度,探索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党委集体领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各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完善地方党委常委会集体领导制度、党委常委分工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各地普遍实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票决制,切实扩大决策民主。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参与集体领导,独立负责好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台、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一把手”注意提高民主素质和驾驭能力,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各地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普遍建立领导班子内部谈心、上级与下级谈话、提醒谈话制度,班子成员之间经常谈心沟通,不断凝聚共识、推进工作。

二、地方领导班子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青海省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整体上行,后续力量补充渠道不畅等情况,在领导干部来源问题上仍存在许多局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导班子整体能力的发挥。同时,由于缺乏一套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干部的性格、气质、行为倾向、职业等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现行领导班子配备的结构性缺陷表现在机械地执行有关班子年龄、学历、性别等构成比例的政策。

(一)年龄结构梯次不明显。对领导班子年龄的认识片面化。一是片面强调经验、资历,从而不敢大胆起用年轻干部,造成班子老化,缺乏朝气;二是把年轻化片面理解为青年化,从而影响其他年龄段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三是缺少“挑大梁”的中年干部,不同程度地出现干部选用上的断层现象。全省多数县级班子中没有35岁以下的干部,市级领导中也只有黄南州配备了1名人大副主任。在所有县(市、区)四大班子中,36-45岁占36.32%;46-50岁占40.02%;51岁及以上占21.81%。这种整体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容易造成大进大出的局面。市(州)级领导班子更是以51岁及以上为主,所占比例高达65.6%,年轻干部偏少,“老龄化”问题比较明显,结构不够合理,队伍活力不足。

(二)知识结构不相称。一是文凭的“含金量”不足,学历与实际工作水平不相称。虽然绝大多数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非全日制毕业的比例高,全日制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的偏少。如刚察、称多、久治等一些藏区县,县领导中本科以上全部是在职学历。市(州)级领导中全日制学历的比例也较低。二是知识面不宽。一些干部原有的知识没有得到系统的更新,储备不足,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缺乏推动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及科技、法律、经济和管理等知识,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三)专业结构不合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全省市、县两级班子成员中多数是党政管理类、文史法律类干部,而政治经济、理工农医和商务贸易类等专业的干部明显偏少,尤其是缺乏熟悉招商融资、精通市场规则、擅长宏观经济管理的综合型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影响了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三欠缺”,即经验型干部多,专家型干部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欠缺;政务型干部多,复合型干部少,懂经济、善管理的人才相对欠缺;平稳型干部多,创新型干部少,敢为人先、特别突出的干部比较欠缺。

(四)气质结构不相融。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班子配备考虑年龄、性别、学历、党派等方面的因素较多,而对班子成员的个性气质深入研究不够,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这方面的要求,不注意班子成员之间的个性气质上的相融与互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简单的“强弱搭配”现象。如一些地方在组建、选配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党政正职时,为避免出现“两个核心”、维护班子的团结,往往采用了这种“强弱搭配”的模式。这既有悖于我们党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又无形中造成了权力集中,容易形成“家长制”,甚至滋生腐败。

(五)结构性人选储备不足。尽管目前各级领导班子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但是,从备、用结合的实际看,由于种种原因,战略性后备干部机制不健全,还存在脱节和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地方后备干部数量明显不足,为了结构降格以求,难以达到优化领导班子配备的需要。

三、地方领导班子应具备的合理结构

领导班子结构,就是领导成员之间年龄、知识、阅历、风格等差异性的搭配和组合,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完整结构。科学合理的结构应该是各成员个性充分发挥,差异性得到统一的组合体。领导班子结构要达到科学合理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构成原则的正确性。在每个班子成员符合干部队伍“四化”条件的前提下,其主要原则有:一是系统原则,就是要把领导班子当作一个全局或系统,每个成员则是分系统,从领导班子的目标任务出发,系统地考察、权衡每个成员的长处以及各自对群体可能产生的正负功能,以整体大于单个相加基础进行合理的组合。二是适才原则,就是择长而用,适才适所,个人的专长和能力与自己工作性质和职务相一致,做到才以致用,量才定位,各得其所。三是互补原则,就是对班子整体和成员个体在认真分析互补因素的基础上,作出慎重选择,达到专业互补、能力互补、气质互补,各类人才优势互补。四是效能原则,这是领导班子合理化的目的,也就是以最佳的组合使领导班子最富有战斗力,发挥最大的效能。从实践看,科学合理的地方领导班子结构应该是年龄结构梯次配备、知识结构互补扩容、智能结构相互叠加、气质结构协调相容、经历结构多源丰富、精干高效的工作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梯次的年龄结构。领导班子梯次年龄结构,是指领导班子是由适当比例的不同年龄段的干部构成的整体。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问题,从实质上讲,就是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问题。但是年轻化绝不等于青年化,老中青要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讲,老年、青年干部的比例不应过大,中年干部应该成为主体。一般来说,一个合理的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三结合,由阅历较宽、经验丰富、深谋远虑、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方向的老干部,精力充沛、思路开阔、反应敏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年干部,虚心好学、进取心强、生气勃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新思想的青年干部,组成一个具有合理年龄梯次的整体。如果领导班子由同一年龄区段的干部组成,呈现为平面的年龄结构,那就可能出现同步老化、精力不济,或者经验太少,处事困难等现象。三者的有机结合,既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又使班子的整体效能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实现领导班子梯次年龄结构,有利于进行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新干部在领导实践中成长,改善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又可以保证领导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是指将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领导成员,进行合理组合,达到互相补充,使整个领导班子成为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群体。这里所说的知识,既包括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也包括专业知识。对领导而言,专业知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所在单位和所从事的工作需要的知识;二是作为领导所必须掌握的管理学和领导学的知识。知识结构合理化,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实行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专业知识的领导成员的合理搭配。一般而言,层次越高的领导班子,其成员的知识水平应该越高;而专业水平越高的单位的领导班子,其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就需要更高一些。不同工作性质和管理方式的领导班子,对专业结构的要求也有区别。这里所说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干部要兼备多学科的修养,阔宽知识面和思路。善于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有多方面专业的人才合理搭配和组合,才能处理好生产、科研及其它方面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叠加的智能结构。所谓智能,主要是指在工作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领导班子叠加的智能结构,是指领导班子中各种智能类型的领导个体按一定序列和比例实现合理组合。在一个领导班子整体中,各个班子成员处在不同的领导岗位,需要与具体工作职务相适应的智能。因此,在配备领导班子时,既要充分考虑领导成员间智能水平的合理搭配,更要充分考虑领导成员间智能类型的合理搭配。由同一智能类型的领导成员构成的班子,它的整体智能仍然是单一的,只有不同智能类型的领导成员合理地组合起来,才能发挥最优的智能效能。在一个领导班子里,既要有富于远见卓识,善于分析综合,有决断魄力的主要领导者,又要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既要有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的,又要有善于做组织管理工作、有充沛活动能力的实干家等等。这样把不同智能类型的领导成员按比例有机地配合起来,就可能组成一个多功能和高效能的领导集体。

(四)协调的气质结构。领导班子协调的气质结构,是指具有不同类型气质的领导成员协调组合,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实践证明:协调的气质结构,有利于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上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更大限度地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优势和个体才能,取得最佳的工作效能。在领导班子建设中,通过班子成员气质类型的合理搭配,做到扬长避短,刚柔相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的领导班子才是多功能和高效能的。

(五)丰富的经历结构。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应该充分考虑领导班子的经历和阅历结构,一个部门的领导班子由经历阅历大体相同的干部组成,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一般情况下,经过多岗位、多部门锻炼的干部,眼界会更开阔,考虑问题会更全面,工作经验也更丰富,特别是在基层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干部,其领导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强。通过加强交流轮岗来优化领导班子的经历阅历结构,有利于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六)精干的工作结构。工作结构的精干,主要是指担负决策、执行任务的领导班子的搭配,要做到人员精、人数少、工作配套,符合精干有力的原则。人员精,是指领导成员必须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德才兼备,每个成员必须具有胜任现职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对于不符合条件、力不从心者,必须及时加以调整。人数少,是指人员配备要精干,尽量减少领导成员的职数,尽量减少交叉兼职。实践证明,班子里职数多了,分工太细,容易扯皮,不便协调,效率难以提高,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工作配套,主要是指领导班子在精干有力的原则下,内部要设立配套的工作结构,既有负责全面工作的,又有独当一面的。

上述六个方面各有所用,缺一不可。在谋划领导班子配备时,不能只强调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应予以全面考虑、整体设计。同时,一个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根据所担负的工作职能的不同,还应有合理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党派结构等。

四、优化地方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能力的对策建议

优化地方领导班子,必须以提升班子成员个体素质为前提,以改善班子群体结构为关键,以实现班子整体功能最大化为目标,达到1+1>2的结果。

(一)建立领导班子结构要素体系。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要发挥最大整体功能,其领导班子各要素之间的搭配会有所差异。一是梯次的年龄结构。坚持老、中、青搭配,合理提拔使用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干部,避免出现大进大出、变动频繁的现象。县级领导班子以40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45岁以上和35岁以下的干部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市级领导班子以45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5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干部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保持领导班子年龄的层次性、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合理的专业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按照实际需求选配干部,注意将具有工、农、商、文、教、卫等方面专业知识或专业经验的干部进行配比组合,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选配熟悉宏观经济、现代农业、金融、科教、法律等方面的领导人才,使领导班子形成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的知识型专业结构。三是丰富的阅历结构。要注重领导班子成员来源的多样化。既有从直属机关、乡镇、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选拔上来的,又有从上级党政机关下派的,将不同阅历、不同岗位的优秀干部组合在一起,形成多样的经历结构。四是协调的气质结构。注意把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员合理搭配,形成互补的性格气质结构。五是合理的内外结构。合理确定地方领导班子成员中本地和外地干部的比例,除党政“一把手”和纪委、组织、政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按规定必须由外地干部担任外,四套班子其他成员中本地和外地干部的比例要适度。此外,要切实解决机械地执行有关班子年龄、学历、性别、党内党外等构成比例的政策,纠正为片面达到这些比例而拉夫凑数、拔苗助长的现象,实现由政策型班子向功能型班子的转变。

(二)建立健全领导结构优化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终身培训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使其成为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基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当前要注意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干部需要和形势变化设定课程,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在职学习的考核奖惩制度,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大领导干部到高等院校和发达地区培训力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二是建立后备干部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起包括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干部在内的各类人才库,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更加系统规范。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备、用结合上,必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竞争,大胆提拔使用,确保在关键岗位上配备“关键人”,在“主跑道”上的是最好的“选手”。遵循民族地区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实施“墩苗工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特别是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锻炼。通过台阶式、递进式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岗位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特别关注民族地区党政正职后备干部培养管理,避免“临时找人”等现象。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是解决民族地区干部民族结构失衡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从全国重点院校招录一批热爱家乡、扎根高原的青海籍优秀大学毕业生,实现民族地区年轻干部“量”和“质”的双突破。坚持规划引领,科学预测需求,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三是建立开放型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来激发干部的潜能,为领导干部配备提供条件。真正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到干部工作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干部的推荐、考察、任免等各个环节中去。要打破人才壁垒,疏通从企事业单位中选拔领导干部的渠道。要制定完善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领导班子效能进行综合考评,通过考察领导成员履行职责的行为效果,以及领导班子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工作中产生的综合效果,确定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强弱,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探索领导干部退出机制,合理界定领导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规定调整的原则程序,完善相关保障性措施,使领导干部的上下进退和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成为一种常态。

(三)改革四套班子任用机制。目前,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中普遍存在“单向流动”现象,即党政班子中年龄较大、即将退休的同志调到人大、政协任班子成员。人大、政协就成为事实上的“老人”班子、“退休”班子,应有的监督、协调等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在选配地方领导班子时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一是实现领导班子内部的互动。从有利于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和培养锻炼干部出发,在实行干部的“顺向”流动,即从党委、政府转到人大、政协任职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干部的“逆向”流动,即由人大、政协转到党委、政府任职,实现领导层的整体互通互动。二是通过组织配置进行调动。搭建科学规范的各类领导干部交流平台,完善领导干部交流有关制度,实现较大范围、较宽领域的领导干部合理流动。交流形式一般应包括纵向交流、横向交流。纵向交流是指从省、市直部门下派挂任地方领导班子;横向交流是指市(州)与市(州)之间、县(市、区)与县(市、区)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交流。对急需或急缺的领导人才,实行政策倾斜,一定区域内进行组织调配,以改善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和阅历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实现“三支队伍”的互通互动。“三支队伍”是指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针对当前对上述人才实行“分治分管”,出现“不知情”的现象,省、市、县都要通过建立人才资源库,实时掌握已纳入人才库干部的德才表现和成熟程度。及时准确地通报和反馈供求信息,采取举荐、交流、挂职等方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建立“三支队伍”互通互动的绿色通道。

(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一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对班子成员进行民主集中制的教育,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领导班子内部坚持集中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一切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领导集体。从严落实干部管理各项制度,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有效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社会公信力,增强领导班子战斗力,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三是加大领导干部调整和交流的力度,保持班子结构的动态平衡。坚持任期制,促进干部能上能下,逐步建立起以任期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同时,要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有计划地推进跨部门竞岗交流、机关与基层双向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

[责任编辑张海波]

On Upgrading the Structure of Local Leadership and Improving its Overall Capability

Task Force of Qinghai Party Building Society

Abstract:Local leading group is the core of leadership of an area. To upgrade its leadership structure and improve its overall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n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building. A sound and ra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leadership features: an echeloned age composition, rat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overlapping intelligence structure, harmonious temperament structure, rich experience structure, lean and efficient work structure, etc. To upgrade local leadership structure, a prerequisite is to improve the individual quality of its members, the key is to improve its group composition, the aim is to maximize its overall func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key elements system of the leadership structur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leadership structure, reform the appointment mechanism for the “Four Leading Bodies”, and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leadership.

Key Words:local leading group; overall capability; structur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2—0035—06

【作者简介】课题负责人:王令浚(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杜捷(青海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课题组组长:张学天(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成员:王跃荣(青海省委组织部副巡视员、研究室主任),周学武(青海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李晓燕(青海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科员),李同飞(青海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科员),寇永忠(青海省委组织部研究室科员)。

【收稿日期】2015-03-01

猜你喜欢

班子领导班子领导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加强对同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监督问题研究
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步骤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