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骗的总是Ta
2015-01-29杨旭垠
杨旭垠
一起典型案例
2014年3月的一个上午,宋某、熊某、孙某、谌某开车来到了上海的一条传统商业老街,这里是中老年人备加青睐的购物区。但这四人并不是来逛街观光的,而是预谋着一场阳光下的诈骗阴谋。在熙攘的人群中,骗子们迅速锁定了一位老年妇女。这位妇女姓刘,70岁开外,衣着华丽,打扮光鲜,神采中透露出一丝高傲和自负。
熊某和孙某下车悄悄尾随被害人,宋某再慢慢将车开到老太前面的必经之路,谌某打开车门下了车,静静等待拉开骗局的帷幕。目标越来越近了,等刘老太走到她身旁的时候,谌某就冒充促销人员说道:“阿姨,这衣服可以治疗高血压毛病,只有三件是免费的,现在送您一件,还可以抽奖。”她边说,边塞给刘老太一件事先买好的低价内衣。此时,佯装看热闹的熊某和孙某也不紧不慢地来到刘老太的身边,谌某就将另外二件内衣给熊某和孙某,并让他们三人上车抽奖。随后,熊某和孙某上了车,刘老太看到后也跟着上了车,谌某就将车门关上,宋某发动后沿马路缓慢行驶。
上车后,谌某对三人说:“你们身份证的号码,还有你们身上的钞票编号都是可以兑奖的。”刘老太没带身份证,就给了谌某两张20元人民币和1张10元人民币。谌某假装看了看对她说:“两张20元中了,10元的没有中。”谌某又对刘老太说:“你的戒指、耳环、手链上面的号码也可以兑奖的。”此时的刘老太,已因为初战告捷而热血沸腾。她不加思考,就将身上的两枚金戒指,一条金手链和挂在耳朵上的一副金耳环交给了谌某,谌某背对着刘老太,仔细对着手中的一张表,看了又看,突然跳了起来,“阿姨,恭喜您,您中奖了,你一共中了14020元。” 谌某拿出一张报纸装模作样地把首饰包起来,还拿了一张纸条夹进去,此时熊某、孙某突然和刘老太搭讪,祝贺她的获奖。谌某趁机调包后,对刘老太说:“您的金银首饰都已包在报纸里了,里面还有一张纸,上面写了地址,你带着身份证还有这些金银首饰去兑奖就行了。”此时车应声停下,刘老太下了车,宋某等人则驾车悄悄离开。充满喜悦的刘老太,激动地打开报纸仔细核对地址时,却看到了一堆明显是地摊货的假首饰……
日前,四人已被黄浦检察院以盗窃罪批准逮捕,经法院审理,分别被判处八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骗子如何选取“猎物”
为什么骗子行骗的手段万变不离其宗,而很多人却深陷其中,而且有些被害人还屡屡上当?
对此,承办该案的检察官邵尊梅表示,这些罪犯之所以得手,既有骗子们一步步精心设计的骗局,也有被害人自身容易上当受骗的特质。就本案而例,据公安机关调查,刘老太年近七十,自尊心强,喜欢打扮自己,喜欢别人的赞美,平日里并无可厚非,但此时便成为骗子们的攻击弱点。因为从人格心理学来看,这样的人往往是自我意识较强,对自己过分自信,无视或者轻视客观现实。他们更多习惯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事物,有时甚至感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是真实的。而这一切,都被骗子们在短短几秒的观察中捕捉了。骗子们首先从被害人穿着、举止判断其是否是属于容易被骗的,然后便提前挖下陷阱等待上钩。
人是怎样一步步陷入骗局的
要使人们接受一个虚假的预言,有几个条件:首先,预言要符合人们原来的信念。通过这起案件中对被害人的访谈,检察官深知,被害人确实对自己能交到好运比较自信,有时候看到别人的股票上涨或是彩票中奖,也总感到自己也有意外收获的一天,这就形成了被害人的固有信念心理结构。此时,当骗子出现在她眼前,递上看似诱人的内衣,抛出“抽奖”的橄榄枝时,与她内心“好运终于来到了”的信念不谋而合。
其次,需要接受预言者卷入预言的相关活动。个人卷入的程度越高,为这项活动牺牲得越多,就越相信预言的真实性。这起案件中,看似骗子们实施了一些与最后获取财物并不相关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在心理层面上决非多余,而是一步步将被害人引向深信不疑的心理阶梯。被害人从一开始收下劣质内衣,到进入车厢,再到拿出人民币抽奖,有的中奖有的没中奖,最后到自愿奉上金银细软,这一步步看似真实自然的小动作,乃至恰到好处的殷勤都是使被害人降低警惕性的前奏,更是使被害人“卷入预言”的精心设计。
最后,要维持信仰,还必须有社会的支持,或团体内部成员的相互支持。在一些邪教组织或传销组织中,成员对于团体的顶礼膜拜很多是基于这种支持效应,成员们互相感染、互相暗示。在这起案件中,骗子们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虚构了几个团体成员,通过佯装中奖,使被害人处于一种混混沌沌的受暗示状态,类似于心理上的“催眠”,对此,我们平时也称这些人为“托儿”。
为什么老年人更易受骗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一项新的调查发现,多达80%的被骗受害者是超过65岁的。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人脑内有一个部位被称为前脑岛,俗称骗子探测器,老年人的前脑岛功能明显弱于年轻人。前脑岛的工作是收集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来自外界的,而是自己体内的感官感受,包括内心直觉并把信息传递到大脑,特别是感受风险和厌恶反应,这种警告对于老年人来说,似乎不怎么灵敏了。通俗来讲,前脑岛功能越强,人就越理性。老年人习惯性以积极的角度看待世界,有时就会产生偏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老人平时看似冷静,而一旦遇到新的刺激,特别是意外的收获时往往会比较迷信甚至坚信不疑。
现实中,一些受电话诈骗的被害人往往情绪激动,即使警方到场仍不依不饶要通过银行汇款,还声称警察和银行阻挠其救人。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这些被害人很多选择的不是幡然醒悟,而是懵懵懂懂,默然离开,甚至有些还是坚称警方搞错了,今后有这种情况他们还是会汇款,这也为我们从生理上找到了一种解释。而且现实中受骗的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多一些,这与受暗示性更强、同情心更强、更感性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被骗
相较于人身侵害的被害人,诈骗类案件的被害人更具有心理上的某些倾向,形成易受骗的认知结构基础。对此,黄浦检察院的检察官根据120余起诈骗案件及130余名被害者,梳理出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
自负心理:被骗人往往根据过去的主观经验,对眼前的新情况做出判断,较少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方式偏于僵化,导致出现新问题时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如在一起电信诈骗案中,被害人本身是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当对方提出他涉嫌一走私案件,需要他将自己的储蓄转到指定的卡内,以彻查他的银行账户时,他竟感到对方说得很专业,由于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过于自信,便失去了防备,进而将钱款转入了对方账户。
盲从心理:又称服从权威型心理因素:被害人由于无知而易受侵害。一些人接受信息时,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推荐。人们对于权威,名人的言行总会选择相信,于是很多诈骗者就拿着教授、专家或者是某些领导亲戚的名头行骗。
侥幸心理:诈骗中的侥幸往往基于被害人贪图利益而遭受犯罪侵害,有些人虽然家境不错,但还是将钱财看的较重,甚至抱着不同程度的贪利心理,希望每天都有幸运降临,从而陷入诈骗犯罪分子设置的陷阱。
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被害者心理,表现为被害人在骗子们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被骗子实施恐吓,而产生的畏惧心理。作案过程中,一些诈骗分子冒充司法、电信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编造电话欠费、银行卡恶意透支、法院传票、涉嫌犯罪等谎言,由于受害人并不了解诈骗手法,一接电话马上产生疑虑和恐慌心理。当受害人声明没有电话欠费和违法行为时,诈骗分子便谎称受害人信息被他人盗用作案,由此而牵涉经济和刑事犯罪,声称要冻结或没收受害人银行资产,甚至可能会说被害人全家会被刑拘等等恐吓的话。此时,被害人为了摆脱嫌疑、证明清白,甚至为了顾及自己甚至全家人的“安危”,便会完全听从电话中的指示。这类犯罪虽然始于电信诈骗,但目前已经变异出多种形式,如冒充淘宝卖家称账号有问题导致付款失败、冒充公司领导称要与下属谈话等等,其心理原理都是恐惧感。
从众心理:譬如一些老年人,会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其实这在年轻人中也同样存在,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种心理,设置“托儿”煽风点火、制造假象。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参加了别人的活动,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过意不去。一些销售商乃至骗子就利用这一点,以小恩小惠先拉拢老年人,随后进行大规模的信息轰炸。如有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先以低价旅游看房为名,吸引老年人奔走相告,结伴而行,中途实施强买强卖,甚至不交定金就将老人扔在荒郊野外,利用的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