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已成了微信的俘虏

2015-01-29庄斐雯

百科知识 2014年8期
关键词:熟人社交微信

庄斐雯

根据腾讯的最新数据,在刚刚过去的新年中,除夕夜高峰时段平均一分钟有一千万条微信信息发出,而微信屏幕上掉下的“橘子”高达65亿个。那边传统短信拜年黯淡退场,这边风生水起的微信抢红包吸引了全国482万用户,一冷一热的境遇有如冰火两重天。不知从何时起,微信悄然进驻日常生活。当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点开那个鲜绿色的小气泡时,猝不及防地面对短信“生存还是毁灭”的困境时,才恍然发现:我们已被微信俘虏。

微信的冲击

微信到底具有什么魔力来俘获据传近6亿用户的欢心?有人说是因为免费,有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还有人惊叹于其便捷的功能……无论哪种理由,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事实:微信对传统通讯行业造成的冲击颠覆了人们过去对移动通信的概念。

微信是个武器,它的第一枪瞄准了移动联通等通讯巨头。微信的消息(包括语音消息)、图片以及视频推送取代了过去习以为常的打电话、发短信。这场“信息革命”的导火索是免话费。与免费相比,“仅耗少量流量”的开销显得不足挂齿。微信第二个目标是交友应用“陌陌”。“摇一摇”功能弥补了微信私人社交的短板,向公共性社交迈了一大步。第三个靶子则是微博。虽然分属不同的社交平台,但是强调私密小众的微信已经使信息公开化的微博用户黏度下降。微博通过转发和评论可做到即时消息的大范围传播。相比之下,微信消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实现了精准内容的点对点传播。

这个武器的最大亮点在于朋友圈意图打造成一个私人空间,只有双方互为好友才能访问空间;微信群除非受到群内成员的邀请才能进入群内。这两点恰好符合有悠久“圈子”文化的国人的喜好。中国的人际关系模式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主义令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因亲即亲,因友即友”,遇事喜托熟人,交往也经常通过熟人引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一种区分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同样的,微信群以创建者为中心,向创建者的熟人推移,这些人再向各自的熟人推移,以此类推。所以,每个微信群都是一个关系网。

这层私密关系网孕育出的微信营销如雨后春笋般林立。2013年11月,微信平台上公众账号数量已经高达200万个,其中八成是企业运营的订阅号。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个人运营的自媒体、自媒体联盟和机构媒体。与微博平台类似,微信平台的营销不仅达到宣传目的,还可以以此赚钱。最近,微信悄悄邀请了少量订阅号参与内测广告系统“广点通”。订阅号的广告收入在扣税后将100%归账号持有者,每个点击价格为5毛到1元。对公营销之外,微信群、朋友圈的内部营销亦粉墨登场,做起熟人的生意。与微信营销相比,网页广告或视频植入似乎都成了衰颓的历史,遑论传统纸媒营销。

外国人都在玩什么

国人都在玩微信的时候,外国人都在玩什么?创办于美国的Facebook、Twitter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交平台,它们虽然眼下流失部分年轻用户群,但仍然是人们获取资讯、虚拟社交的中流砥柱。现在,这些年轻用户都转移到了Snapchat、Instagram 和Whatsapp等时髦而热门的应用。Snapchat是不久前蹿红的一款照片共享应用,用户可以拍照片、写信息,并将它们发送给朋友。相比于Facebook的开放化,Snapchat主打私密社交,它最大的亮点在于“阅后即焚”功能,用户推送的图片会在10秒后删除。同类应用Instagram的走红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拍下生活的点滴传至Instagram,进行图片互动。其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说:“现在Instagram上每天上传的照片数是5500万张,因此挖掘和发现是我们的着重点。我们希望大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为编辑和算法的平衡十分有趣,因为没人知道将会看到什么照片。”

不过,年轻的热门应用都趋向专门化,或者集中于通讯、或者关注照片。以Whatsapp为例,它只是短信的替代品,没用公共账号和朋友圈功能,不具备媒体属性。因此,外国人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除了互联网上Facebook、Youtube等社交、视频门户网站,还有与新媒体联手的传统纸媒。随着以互联网、数字电视和移动通讯为标志的各种新媒体正在全球范围快速普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都纷纷建立网站提供在线阅读的新闻,同时设立电子邮件订阅新闻的功能,方便读者跟进世界的脚步。

传统媒体在移动端业务上也不甘落后。日本是世界上报纸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世界上手机拥有率和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发行量最大、也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开展了广泛的移动发行业务,向手机用户传送各大报纸新闻的语音版。

自媒体的狂欢

无疑,微信时代象征着自媒体的狂欢。第一波尝鲜自媒体的群体来自TMT(科技媒体通讯)领域,著名的账号有“云科技”、“移动吐槽”、“山寨发布会”,另一类账号则属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或者创业者,比如“鬼脚七”和“小道消息”。他们对自己的行业有独到观点,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不过,狂欢背后的暗涌却也悄悄流淌。话语平民化和公共化一方面拓宽了民主舆论渠道,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负责任的消息泛滥成灾。盗版现象从传统出版领域蔓延到了微信公共号,公共号赤裸裸抄袭新闻原创作品屡见不鲜。

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争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微信给自己的定位。“微信style”越来越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凸显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我们越来越依赖微信一类的虚拟空间平台后,是否会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距离。随着城市化发展对乡土中国的冲击,城市生活模式之下的陌生人社会不断受到情感沙漠的侵蚀。我们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提防,越是渴望在虚拟空间里扶起摔倒的情谊,反之亦然。与博客、微博相比,微信令人们的社交范围缩小至熟人群体,将社会交往更加网络化了。它的走红不仅意味着国人对社交内缩化、圈子化的偏好,更突显虚拟的熟人社区与现实中陌生人社会的张力。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指出,所谓的社交性社会指的是人的自然亲情超出血缘家庭范围,能够包容更多的、陌生的、他人的社会。城市生活模式刺激了微信的诞生,但微信却令这个社会渐渐去社交化。

我们这一代人的冷漠与热情折射了这个时代的沉寂与喧嚣。微信改变了时代,同时也显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种种矛盾。

【责任编辑】林 京endprint

猜你喜欢

熟人社交微信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