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桑景德镇,不改玲珑心

2015-01-29熊成伟

醒狮国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瓷厂手艺景德镇

熊成伟

李镇辉,景德镇传统陶瓷老艺人,1938年生人,现年76岁。就像景德镇很多手艺人一样,李奶奶家几代人都是以陶瓷手艺为生,奶奶从1955年就开始从事陶瓷行业,至今已有六十个年头,是景德镇老光明瓷厂最早的一批艺人。李奶奶在陶瓷行当里,涉猎比较广。做过仿古瓷、瓷板雕刻、釉上粉彩、釉上青花、釉下青花,而奶奶最拿手的绝活,是雕刻玲珑。

这是一个商品化时代,机械化的生产逐渐代替了用双手去精雕细琢的时代,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手工艺,也因此而逐渐的衰弱,伴随着的是一代手艺人的老去。也让我们看见了,传统陶瓷工艺,缩影在他们这群老人身上,深深的悲凉。

李镇辉老人是一叶斋传统文化工作室聘请的几位老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一叶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老人,他们默默无闻,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并不特殊,他们仅仅是,景德镇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传承中普普通通的一环。他们的双手,就是文化。

记者:奶奶今年贵庚?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瓷器的呢?

李镇辉:我今年虚岁77了,从1954年开始,在家跟随祖父学画瓷器。我祖父原来在景德镇江家弄开红店画瓷器,那时候,江家弄那边都是各种开红店的。红店就是画红的意思,原来的老说法就叫画瓷器为花红。以前画瓷器都是分类的,每个类别画的不同,釉上一般就称为画红、新彩较多。那时候我们家画的是红大狮,也就是画狮子的。那个时代,一家店基本只卖一种类型的东西,而且每家店都有特定的销售地区和客户。那个时候的景德镇,基本不自己零售,而是为外地人订货加工,很少有人只买一套两套,都是长期的客人订货,以承包外地客人货源为主。我们家的瓷器主要销往天津。客户买了我们的瓷器,然后再有专门的交易行去包装销售。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一家一直在乡下避难,差不多十来岁的时候,正值全国解放,我们就又回到了景德镇。当时祖父年纪也大了,也就让我开始接他的班学画瓷器了。到1955年的时候,国家整改个体户,走向集体。在政策的要求下所有的个体户、小作坊连同工人,一起被带进集体合作社,景德镇从此成立了很多陶瓷合作社,比如一画瓷社,二画瓷社之类……然后,合作社又走上国营,开始合并就变成了厂,出现了六瓷厂、七瓷厂、九瓷厂等一批瓷厂,之后我就被分到了第九瓷厂。合并成厂之后,那些窑户家和包装行也就逐渐全都并了进来。窑户家,就是那些开窑烧瓷器的。瓷器都靠这一把火,景德镇的所有瓷器都是靠窑户家烧出来的。以前都是砖窑,烧柴火的,看火是一个特别有技术的活儿,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了。那时候看火的人,在烧窑的时候,爬到窑顶上去看,然后,吐一口痰上去,就能看出窑里的瓷器烧得怎么样了。那时都是手工做瓷器,连现代拉坯机都没有,都是靠脚踩拉坯。可现在很多老手艺越来越少了。景德镇的柴窑现在已经很少了,看火的基本上就更难看见了,如今都是用电窑、气窑进行现代化生产了。在以前,窑户家有各色各样的窑,专门用来烧不同的东西,那时候听说,都昌人多数是做那种烧渣头碗,抚州人多数都是建那种烧瓶子,合器的窑。

记者:并厂之后,窑户也被国营收并了,之后的十大瓷厂又是怎样发展出来的呢?

李镇辉:窑户被收并之后,区域里的合作社继续并厂,然后,厂又开始并厂,厂做大了,又开始厂分厂,就这样并并分分,到了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就都成了大厂,最有名的就是景德镇十大瓷厂:建国、人民、艺术、光明、新华、景兴、红星、红旗、宇宙、为民、雕塑、曙光,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在这段时间到达了一个辉煌时期。我从九厂并到了红旗瓷厂,红旗瓷厂分出了光明瓷厂,我就被分进了光明瓷厂彩绘车间画粉彩。后来,我在瓷厂工作了没几年,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瓷厂就全乱了,损失了一大批陶瓷古董,也有不少手艺失传了……不过说回来,之前有一段时期还是非常重视传统技术的,比如进厂的年轻人都培养学习,还有厂区分类,不同手艺分车间,市里成立美术协会等等,对工艺还是有保护的。但“文革”后,景德镇的陶瓷氛围再没有以前的样子了。以前,瓷器都是有计划有规模的生产的,合作社并厂,对陶瓷生产还是有很大提高的,集中了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力后,机械生产的瓷器、手工的瓷器,都发展的不错,算是景德镇陶瓷的好时期……可是十年动乱之后,景德镇瓷器就逐渐萧条下来了。

一九七几年的时候,瓷厂恢复了生产,我也从彩绘车间调进了实验组,开始做手工传统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从事手工青花玲珑工艺。到了1989年,我就退休了。退休之后,没几年,十大瓷厂就全部倒闭了,景德镇再不具备大批量生产瓷器的能力,陶瓷生产也自此元气大伤,至今没有恢复。到了现在这几年,小作坊慢慢做大了,才出现了少数几家勉强和以前瓷厂产量相当的工厂,不过这些后来的作坊,多数是机械化的生产,传统手工瓷器也就逐渐消失了。

记者:奶奶,现在您的徒弟多吗,玲珑也有人学吗?画瓷器也好,做瓷器也好,学这种东西是不是特别难特别苦啊?

李镇辉:徒弟,多还是挺多的,但玲珑没有人学。现在学手艺的,都是些学画瓷器的,因为这个好上手,而玲珑没有什么市场,做起来也麻烦,因此基本就没有人学了。画瓷器也好,做瓷器也好,学习要看个人,舍得吃苦就可以学。我其实哪方面也没有专门的去学,只是在厂里坐在一旁学着画,后来自然就会了,哪个都不觉得很难。我就是个杂摊子,样样都做点,厂里当时哪里缺什么,我就去补,所以其实没有现在那些专一门的手艺人精。你要说哪种手艺学起来难,并没有特别难的,但是要靠时间去磨。做得好,就很费功夫。

同时,做瓷工艺能做得好,不是靠一个人、一种工艺就能办到的。比如一个手工瓷器,首先是做坯,拉坯要拉的好,利坯要利的好,雕刻要雕的好,画要画的好,烧还要烧的好,才能成为一件好瓷器。就像那些出名的陶瓷大师,他们画瓷器画得好,也得要好的白胎做基础才行。endprint

一种工艺,做的好不好,要看能不能沉下心来积淀。景德镇陶瓷工艺里没有什么很难的东西,但是需要沉下心来去摸索,这个是经验……其实不管是刺绣,还是木雕,都是传统工艺,做出来的就是有好有坏,要做好就得靠经验。老手艺其实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学,专心去学,就能学得会,传统工艺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的磨炼和经验的积累。

记者:奶奶,我听到玲珑这个词就感觉是个很精巧的东西,请问它有什么讲究吗?

李镇辉:玲珑,就是在坯上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的瓷器,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就变成半透明的亮孔,是非常美观的。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呼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的确是很精巧的东西,关键是要看人怎么做。做出来玲珑很容易的,但要真的做好,就很难。我开始手工雕玲珑后,慢慢的有更多人用机器来做,他们问我,为什么不买个机器来打眼呢?但我始终不愿意用,因为用机器设计的花面又麻烦又呆板,做了也没什么意思。现在的年轻人都聪明了,拿机器打眼,做起来快,又容易,产量也出来了,卖便宜些,也能挣到钱。可是其实手工玲珑更美观,做起来也并不难。在手艺里,雕玲珑眼是比较容易的,难就难在成型,就是上釉烧的时候特别容易出毛病。这种雕的手艺就是要花时间,不像一些大师,画几笔就能卖钱。手工玲珑现在没落主要是因为市场的原因,因为手工做的慢,卖不过机器打孔的玲珑瓷器。

记者:您觉得陶瓷技术中真正难的是哪方面?

李镇辉:要说真难的话,仿朝代的仿古瓷,那是真的难,这个难就难在釉料方面,想仿的和原来一样,是真的难,现在的釉料都不同了,以前都是矿物料,现在基本上都是化工料。还做传统矿物料的,那是非常的少了。能做这样工艺的人很难找。就像祭红釉,其实就现在而言,基本上是失传了的,市面上的那些瓷器,也都是通过现代化工料烧出了那种颜色,但已经不是一种东西了,原先那种祭红釉的矿物料,能配出来的真是非常少了,而且还非常贵。现在很多瓷器,我们只能做到形似,但是本质已经不一样了,而且很多瓷器基本很难烧成功,因为原料变了,矿物质变了,就已经很难再做出以前的东西了。说起来,好的颜色釉,是真的需要去保护的,这种东西,才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出来的。比如说天目釉,那是非常难出的,我记得头些年好像在日本还出现过一个,而油滴天目釉,更是真的非常稀有。市场上目前是有不少天目釉的茶盏,价格多在八九百一个,但根本经不起鉴定。现在机器做出的东西,能难到什么地步呢,就算是颜色釉,只要颜色烧的出点问题,就可以说是“窑变”,实际上这哪是窑变呢?

记者:奶奶,您觉得现在做瓷器的人和过去有什么区别吗?

李镇辉:说真的,现在就是人人都走向商业化,为了挣钱,瓷器做得好坏似乎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做得好的挣钱多,做得差的挣钱少罢了。因此现在做瓷器的和过去比,重利而不重艺。因为,现在做瓷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那种用心的态度。外地的企业只要有钱,就可以挖走景德镇有技术的人,然后人才就都这样流失了,他们只要有钱就会去做,至于怎么去保持景德镇这个市场,则很少有人去想,不在意瓷器卖烂的话,景德镇的名声就卖烂了。比如画瓷器的,给的价钱高,就画好点,给的价钱低就画差点,不像原先,都是有多少本事吃多少饭,现在都是你出多少钱,我才出多少本事了。

我现在收的徒弟都是画瓷器的。工艺上的东西,还有几个愿意去学呢?我的徒弟有十几个,大多是为了生计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画瓷器,写意的,学一年就能上手挣钱,比学工艺上的东西,要实用很多。

记者:那么奶奶,您目前受聘于一叶斋传统文化工作室,您是怎么想着支持年轻人的陶瓷事业的呢?

李镇辉:我认为现在在做的一叶斋挺好的,年轻人能致力于传统礼仪、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是件好事。他们做的传统礼仪活动策划、传统手工艺陶瓷、文创产品等,都是能给景德镇带来希望的。

对于年轻人的陶瓷事业,我一直都是支持的,但是陶瓷要做好,其实也要分人。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这份担当和对文化的热情的。如果年轻人耐不下性子,老一辈想支持也没有用。希望年轻人能够好好把景德镇的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的愿望,也希望他们都能够坚持下去,做到做好。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西方文化大量植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审美情趣和文化信仰。我们逐渐和自己的民族文化越走越陌生,甚至很难联想起它们的模样。

一叶斋希望,通过传统手工艺人双手的温度去守住那精雕细琢的过往,以传统审美的推广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将那些曾经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记忆,再次植入到我们的生活。

“故林染殊俗,一叶复华风。”一叶如尘,但求寻根。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复兴也不代表着陈旧,重拾传统,再造时尚,重新寻回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崇尚与情感,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格调与归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endprint

猜你喜欢

瓷厂手艺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八十年代陶瓷作品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手艺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最贵的不是手艺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