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 中国电影的守望者
2015-01-29周颖
周颖
上榜理由:他是业界公认的首席电影编剧,也是最大胆、最直率的电影批评者。坚持常识不迎合,坚守品位不媚俗,坚持立场不偏激。他给君子和绅士留下了精准的注释。
灰白色套头衫、宽松裤、一双圆口黑布懒汉鞋,总是这样一成不变的行头。编剧的《霸王别姬》同时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以及美国金球奖,享誉全球。批评《小时代》,也批评《归来》,批评起“不论哪一代”导演都不留情面,永远言辞犀利……
这个人就是芦苇。
他写出了《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黄河谣》《霸王别姬》《活着》《秦颂》等剧本,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第一编剧”。他断喝中国电影“没有价值观,完全丧失文化品质”,又是一个冷峻的批评者。
这个64岁的老头对中国电影始终有一种老式、不可妥协的倔强与坚守。这种坚守和倔强很简单——电影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清晰的类型。而这,却是中国电影越来越稀缺的,也是令他最痛心的。
在《霸王别姬》大获成功后,芦苇拒绝陈凯歌关于写作《风月》剧本的邀约,因为不想参与制作一个虚假的神话,而陈凯歌也开始精细筹算与自负自满。张艺谋邀请他看《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本,在讨论了8天后,他认为剧本太烂。张艺谋不以为然,说单就张艺谋、巩俐、周润发、周杰伦4个名字,票房两个亿。芦苇批评张艺谋固执、自信、没有虔诚之心,艺术创作能力僵化。他还用拒绝署名的方式表达了对电影《白鹿原》的失望,电影只用了他剧本中少量的镜头,最重要的是他认为王全安拍得电影指向不明,主题失序,成了“田小娥传”或者“田小娥的炕”……
年轻时倔强,如今老了也没有变得圆通。无论熟人朋友,还是大腕名流,芦苇照批不误。他是看重朋友的,但又按捺不住说话的冲动。但批评的锋芒从来不只针对电影人,而是直指体制:“一个坏的电影制度能扼杀一代俊杰,好的制度则能养出一个电影时代。百花齐放是最理想的境界,正如大狗也叫,小狗也叫是最好。但从今天市场来看,只剩‘菜狗在叫,而且来势汹汹,独挡票房的利润。”让芦苇忧虑的并非是某部不配享有高票房的电影赚了大钱,而是这种趋势让电影生态受到了“污染”:“中国电影观众的胃口和中国环境已到了非常恶劣和令人担忧的地步,每个人都要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是一代电影人的努力。”
这些,让导演陆川大叹:他真敢说实话啊,将来是不想混了吧。因为做电影的都知道,一旦进了这个圈,就变成“沉默的一代”。但芦苇好像没有这个顾虑,“我觉得电影不是玩具,它很庄严,是灵魂的裸露。”
这些年,芦苇拒绝了朋友拉他去做公司,写热闹题材和鬼故事。在西安的文人聚会中,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不喜欢热闹,不喜欢扎堆。”他把自己看做是始终和时代保持距离的人,他努力从这个“商品时代”逃逸出来,以挺拔的姿态,审视着中国电影。
“芦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改变过。他的言说以及对职业趣味的坚守,让人敬重。他是中国电影界唯一一个具有完整价值观的人。”学者王天兵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