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为政》篇看孔子思想局限性

2015-01-29贾若凡

2014年36期
关键词:诗经孔子思想

贾若凡

《论语》中的《为政》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此篇一共24章,大致内容从如何谋得官职、为官从政的基本守则以及怎么样学习与思考到对孝、悌等关于道德的范畴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历经千年,孔子思想依旧拥有其合理性的普适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中也不可避免的包涵着或多或少的矛盾,亦或是在现在看来极为保守性的一面。笔者便通过此篇文章大致谈谈简单的想法。

《为政篇》第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篇》第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毫无疑问,孔子所提倡的是用德行来治理国家,但却不能一概而论。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老百姓衣食都出无法保证的话,而只是一味的讲道德,那便只能是天方夜谭,相反,如果这时候用法制来约束的话会国家才得以有保证。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意思,将这句话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或者给予一定的社会条件,这样的德政舉措才有可能实现,而不是一味的只依靠“德”。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作者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第四章“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中,细谈到“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在托克维尔看来,重压的时候反而社会稳定,当路易十六打算进行改革时,反而立刻丧失了自己政权,况且,从国家起源上来说,政府本属于剥削机构,世间有政府的地方都不存在绝对的民主与自由,所以单纯的依靠孔子所说的以德治国是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此外,孔子的后继者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里说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无疑是鼓励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德政,从现代生态环境学的意义上出发,孟子的思想确实值得提倡。但若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去看却不尽然,事实上,大部分的君王并不是以此而掌握并且巩固政权的。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可以看到,这些最高权利拥有者无一不是通过高压政策加强管理的,从侧面佐证孔子的那一套为政以德思想并不能成为君主单一的“外王”手段。

《为政篇》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在孔子看来是最为雅正的东西,朱熹在《朱子集注》上也批示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可以看到朱熹认为《诗经》是“思无邪”的,可以规范改正自己有邪即不正的思想,给予《诗经》很高的地位。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恰巧是“思无邪”确反映出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性,在《诗经》中存在很多篇章,其讽刺性非常强烈,完全是违背他本人纯正思想的。如,《大雅·板》,这首诗根据《毛诗序》记载,是“凡伯刺厉王之作”。大致记载西周从夷王开始便衰落不振,厉王执政又朝纲大坏,民不堪命,具体内容如下: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孔子推行仁政,却也不排斥讽刺性批判,又进一步主张“思无邪”让人很是费解。此外,孔子在评《诗经》时,排斥了其他节奏感较快的作品,认为这些更能引发人的欲望,不利于仁德的道德教化,这样的轻视民间文艺,也是后世戏曲,小说等文学样式为低贱之作的根源,无疑是孔子思想的局限之处。

《为政篇》第二十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众所周知,孔子一直主张恢复周礼,在此篇中更是指出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朱子集注》对于“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是这样描述的“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实际上,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是由中国文化惯有的氏族制度保守性所决定的。如上朱子所言,周礼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历史总是在不停的前进中,不能一味缅怀过去,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这样的思维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时,当我们封闭状态的“天朝大国”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立即不堪一击,顷刻坍圮,变革的思潮迫在眉睫。

在张周志所著《全球化视域的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会通》的第八章“传统道德理性与现代制度理性思维的融通”中提到了近代以破产终结的戊戌变法和其变革的“中体西用”思维方式。“中体西用”最早于1861年,由冯桂芬这样表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但是明显“中体西用”这样的变革思想是“势变而道不变”。继而张周志谈到“事实上,用自己不变的模式,去学人家先进的有用的东西,必然是酱缸泡菜原味必变。”所以,我们不仅要变,而且要变的彻底。对于现今中国社会而言,需要法制对其进行约束,西方近代的公平民主自由思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新加坡典型的成功模式—“新马模式”就将儒学和现代资本主义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给陈旧的儒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年3月

[2]张周志《全球化视域的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会通》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12年9月

猜你喜欢

诗经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