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藏族康区歌谣

2015-01-29扎西文毛

2014年36期
关键词:康区形式内容

作者简介:扎西文毛,专业:藏语言文学(民间文学),学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摘要:本篇论文着重描述康区藏族传统歌谣的发展、内容、诗歌形式及语言特色。

关键词:康区;藏族传统歌谣;内容;形式;发展

引言:自人類劳动之日起就开始了改造世界,创造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来带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劳动人民在一定的集体生活和集体生产的场合上为了协调动作,鼓舞情绪,减轻疲劳,交流感情,自发地进行了民间歌谣的创作,并在流传演唱的过程中传播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歌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锤炼加工。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人们的思想变化歌谣也在或多或少地吸引着每个时代的特色文化,因此许多民间歌谣作品日趋完美,表达形式多样化,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就像美国民俗学家巴理说,“民歌是活的歌,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受生长和变更的一切条件支配,也呈现出生长与变更的一切现象。”而这种“活的歌”正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它包含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作为集体思维的结果,民间歌谣渗透着集体的智慧、才能和审美情趣,是集体的艺术结晶,也是集体审美意识的体现。

一. 康区藏族歌谣的发展

任何民族的民间文学发展大致相近,都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康区藏族民歌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最初的诗句长短不齐发展为四句为主多句并存的诗歌形式,从简单的重叠复沓形式发展为多种表现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提炼出较概括而有顿挫的民间口头言语,其顿挫日益明显,歌词日趋完整,形式发展多样化。

在最初的原始社会当中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语言之后就逐步创造了歌谣。表达着他们征服自然,再现猎获野兽的欢乐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等。这些也可以从年智老师搜集整理的《世界形成歌谣集》当中不难发现。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日益更新,民间歌谣所涉及的生活面愈来愈广,而它的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在阶级社会里歌谣具有描述战况、裁决是非、交流经验的特殊功能,比如《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中(24页)“秦瓦达则城堡,王达布聂色居焉;辗噶而旧堡,有森波杰达甲吾在;悉补尔瓦之宇那,有森波杰犀邦松在焉。”因为森波杰达甲吾任何事均偏听轻言,不明事实,因此处事不当先后使娘、韦二氏心中极为不满,两人均已心怀异志,相结为友而同行,韦义策行走在前,娘曾古则在其后,往故土行进之际,娘曾古于后吟哦而歌:

“涛涛大河对岸,

雅鲁藏布对岸;

有一人,人之子,

实乃天神之嗣;

唯真天子方能遣调,

唯好鞍方能驭;”

将心中所想之事寓于唱词之中。韦义策也了悟了其中的含义,两人产生了共鸣,于是义策曰;“曾古,没有比尔所言更为真实之话语矣,吾也是对此人心中甚为不满者,吾之所思与尔之所想决无任何不同。”于是,两人共立盟誓辅佐达布聂色攻打森波杰。此后他们所立下的誓词也都具有以上功能。例外在敦煌文献中运用古藏文记载的有关历代赞普及大臣们歌颂功德的歌谣也都证明了藏族歌谣在那个时期的特殊功能。在PT 1287 赞普传记中也有所表现,当时止贡赞普被罗阿木达孜杀害之后,王子二人为报仇雪恨领兵三千三百而去,攻下了娘若香波堡寨,复返巴曲贡塘乃作歌以咏其事。歌曰:

“没有比父亲更为亲近者,恩情广薄!

鸟儿乱飞毙于矛下,

兔子狂奔死于箭下,

剿灭了敌人,修建了陵墓。

没有危险也没有未报之仇也!”等赞普时期藏族歌谣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音韵和曲调,并且语言表达准确,叙事性极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语言、节奏上都比之前的原始创世歌谣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并且不断地演变和形成了现在在藏区逢年过节人们普遍都会演唱的民间歌谣。

二. 康区歌谣内容分析

民间歌谣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何分类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但在国内比较公认的六种分类法是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因此要研究康区歌谣的内容,首先要从它的某些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下手。

康区歌谣就内容而言,它不仅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联系,而且高度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制度、人的思维、阶级差别、生活习俗、结友亲善、民族团结及宗教信仰。此外还有描述自然景色、反映自然规律的内容。总的来说,它涵盖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自然等各个方面,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为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无论那个民族的人们口耳相传的传统歌谣和民间故事的内容多表现为人们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和对自然世界的探索,这也淋淋尽致地表现了他们统治世界,征服自己的欲望。也是人类开始探索自身以外的历史性里程碑。藏族传统民间歌谣的代表性作品《宇宙形成之歌》也是藏民族最初的民歌形式,它极力表现了人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与农业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农民劳动的具有极强的节奏感的“拉墙歌”和“收秧歌”比如在玉树秋季收割时男女轮唱的收秧歌;

“男:金色的大地上,

女:撒满了五谷粟。

男:万里”九重天哟,

女:降来甘露细雨。

合:谷惠高如八岁童,

谷粒饱满似朋鸟蛋。”

等歌谣用来农民在劳动过程中调剂精神,减轻疲劳的歌谣。在牧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挤奶歌”“纺织歌”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促使产生了“酒歌”“情歌”等生活歌。因此歌谣在康区既是娱乐,也是生活。它在各种场合具有不同特殊功能。比如有解结的歌、赞美的歌、离别的悲歌。也有表现有能力的道歌、酒歌、打墙歌等。总体上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情歌、儿歌等反应劳动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状况的生活歌和赞美自然景物的歌谣,包括描述世界形成的歌谣及创世歌谣。

三. 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

康区歌谣的结构形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由一段至三段构成一首民歌,每组有两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甚至有十几句。每句主要有三字到八字组成。但是也有长短不齐的句子构成的民间歌谣。而曲词体的民间歌谣每首多为四句,并且每句必定凑足六个字,六字又每两字为节奏停顿,比如“××/××/××”每句分为三节。七字节奏停顿为;“××/××/×××/”,八字为;“×××/××/×××”。而安多地区的七言歌词的节奏停顿为;“×××/××/××”,主要原因就在于方言的差别,而且这些都可以通过比较加以区别。

歌谣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口语为媒介。使用的是富于表现力的活生生的人民口头语言,亲切感人,便记易传,灵活多样,往往有书面创作所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因此歌谣创作的口头性对歌谣的表现手法影响极大,民间歌谣中大量的即兴作品的产生、比兴手法的运用、套句的沿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双关语和衬字的使用都是由歌谣的口头性特征决定的。地理环境和方言特色使康区歌词的语言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独具特色。因此在康区歌谣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对比手法。语言简练,歌词丰富,极力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康区形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民国时期康区法律实践探析:以瞻化藏族抢劫案件的司法处理为中心
简论康区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民国前期康区田赋和牲税征收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