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行者的黄泥小屋

2015-01-29赵聪

2014年36期
关键词:宗教精神家园信仰

作者简介:赵聪,籍贯:黑龙江省黑河市,学历:研究生,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摘要:张承志的作品总是透出一种强烈地寻求精神家园的意识,本文试图以张承志八十年代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黄泥小屋》为切入点,试图剖析黄泥小屋作为一种精神意象所承载的对信仰的执着探寻,并再现张承志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宗教的精神皈依。

关键词:精神家园;信仰;宗教

张承志是80年代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精灵和自由主义信仰的东方浪子。在世俗浪潮席卷的年代,他始终能够坚守着自己的一片精神领地,而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执着强烈的寻找精神家园的意识。为了寻找,张承志曾不惜从天山的阿泰勒走到黄土高原的西海固,从额尔齐斯河走到黄河…在八十年代初的作品中,张承志试图将人物塑造为与时代对峙的孤独者,继而寻觅自己的精神皈依。如《黑骏马》中投入草原文化母体的白音宝丽格、《北方的河》中寻找黄河父亲的地理系毕业生等。而从《黄泥小屋》开始,张承志明显突破了一种心向自然的界限,表现出了对宗教的皈依,正如《金牧场》中他宣称将为自己“寻找一种方式”,并寻找到自己“今后存在的形式”。对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构成了张承志后期小说内涵,而浓厚的民族史、宗教史的造诣也为他后期的作品涂抹了一层颇具历史感的深沉底色。作品渗透出对民族生存之境的哲理性思索,也表达对人类生存意义、精神旨归的终极关怀。

张承志的《黄泥小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写意画,在那个“黄蒙蒙灰漫漫的世界”、那片“黄浊的海”、以及那座“老实巴交的秃黄山”中,我们不难看出张承志对黄色的迷恋,而这种迷恋其实隐含了一种对黄土地的特殊情结。黄土地曾是哲合忍耶的家园,它以博大的胸怀给予它的子民以栖息地。尽管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哲合忍耶民族只能靠黄土孕育的洋芋、积雪融化的窑水来充饥,但是这种酷烈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动摇哲合忍耶的生存信念,他们凭借内心的信仰顽强地生活那片黄土地上。因而黄土地作为哲合忍耶的栖息地也象征着一种信仰。而张承志试图构建的以黄色为基底的世界正是隐含着信仰的力量。张承志曾在《荒芜英雄路》中也谈到:“血是红色的,而信仰是蓝色的,他们相侵相染后的颜色竟是-贫苦悲壮的黄色。”①因而可以说《黄泥小屋》潜在也表达了生命与信仰的交融。

张承志善于描写漂泊的生命,无论是汗腾格里顶峰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铁儿木,还是敢于挑战黄河、强悍自信的“大河的儿子”抑或是草原上成长的白音宝丽格,张承志笔下的人物都是在漂泊中找寻生命的意义。而《黄泥小屋》也延续了这样的主题,生命在路上漂泊着,书写着各自的人生故事。苏尕三“扛着罪孽”离家三年,四处流浪,又在一路的漂泊中追寻着;老阿訇走过伊犁,下过新疆,浪迹天涯的生活只为寻找内心归属;丁拐子被打折了腿之后便开始走在那条只有开始却看不到尽头的路途上;贼娃子自小被抛下后,就带着他青绿透亮的肚子,开始十年的流浪。作者将月亮山作为他们的交点,借一片黄土地书写不同生命的同一漂泊状态。

漂泊其实体现了一种行走文化。“作为东方式浪子张承志从他抽象的内蒙古游牧民族的根性中得到了“智的直觉”。他认为自己来自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具有永不安分、不停迁徙的特点。”②而对于烙有内蒙古游牧民族精神印记的张承志而言,游牧民族追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种自由放任的生活形式,也成就了他以“走”为核心的浪子情怀,而这种浪子的情怀和观念也体现为对圣洁真主-哲合忍耶精神的追随。“哲合忍耶”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是高盛赞颂的意思。哲合忍耶教是中国回教的一个派别,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影响较大却最为朴素的宗教。这是一个为了信仰、自由和真理受尽压迫、付出惨重牺牲的宗教。几百年来对真主的虔诚信仰造就了哲合忍耶教义中自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畏苦难执着隐忍的宗教热情。哲合忍耶教徒曾遭遇清政府的歧视、屠杀和流放,但他们顽强不屈、应用反抗,始终捍卫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而对于张承志来说“行走”成为了回族渡世的形式,在宗教意识照耀下,它也隐含了对民族信仰的追寻。张承志曾说“神不在异国”,而东方浪子正是以“走”的形式不懈地寻找“神”,而神正指代了人类理想和终极信仰。

张承志曾说:“我是一对痛苦的矛盾,我是一个双魂的受苦人,我是一支两弦的琴,它真的奏响了,撕裂了我的心和身。”③或许当理想之光烛照现实世界,张承志更能体会到一种身心分裂的痛苦。于是行走成了他放逐自我、追随信仰的方式。而直到走进宁夏西部的清真寺,张承志终于被“宁无文化,也不能没伊玛尼”的信仰所打动并折服,这种信仰如同黑暗中的烛火照亮了他的内心世界,使他意识到信仰的救赎力量。凭借崇高的宗教情怀张承志最终结束了他漫长而孤独的精神苦旅。追随着信仰的召唤,他登上贫瘠的黄土高原,踏上黄泥的小路,并最终发现了苦苦寻觅的归宿,一座在蓝天云影掩映下的‘黄泥小屋。而此时的他也有了新的人生顿悟:“旅行固然吸引人,但是最终要的是家,是一座我奉为主题的‘黄泥小屋”④因而,在张承志看来,“黄泥小屋”成为信仰的代名词,衍变为安放灵魂的栖息之地。从对现世的俯瞰到理想的仰望,张承志的精神苦旅所勾勒的轨迹无疑体现了人类超越有限生命、执着精神家园的情感诉求。

因而《黄泥小屋》正隐含了张承志的信仰,那座“低矮破旧的给烟熏得发黑的黄泥小屋”就是张承志寄放灵魂的地方,这里的黄泥小屋已经脱离了其物质属性,成为了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正如张承志在《语言憧憬》中所说的那样:“所谓黄泥小屋是我再八十年代后半期所执着的主题和意象。”而这个主题意象正体现为人类共通的东西—信仰。而张承志后期代表作《心灵史》则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至此,张承志进一步接近自己精神家园。它不仅是对哲合忍耶的丰厚祭奠礼,也表达了对人类信仰的终极关怀。(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241页

[2]丁帆 许志英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41页

[3]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13页

猜你喜欢

宗教精神家园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