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口译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素质

2015-01-29姜仁基

2014年36期

姜仁基

摘要:随着国际合作的加深,记者招待会也变得日趋频繁。而在记者招待会中,会议发言人经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给观众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口译员的汉英口译能力。既要忠实原语,又要让译语通俗能懂,针对特殊句式还要进行调整。考虑到记者招待会这一国际场合的重要性,口译员在处理汉英口译时应具备基本素质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汉英口译;记者招待会;素质及原则

一、汉英口译的难点

(1)文化差异造成了汉英口译的不完整性

不同的人文历史,迥异的地理环境,养育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让东西方人的骨子里对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汉英口译时,译员常有一种把一本书剪成光盘的感觉,有些精彩句子,精妙词汇,无论怎么译,都难以完全呈现汉语的意思。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可以坦率的讲,有些汉字是不可译的。比如说“归”这个字。你不能用简单的“return或者“go back来覆盖这个汉字的全部含义。“归”这个字除了简单的位置变化外,还包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亲人的挂念。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折射了“归”这个字的文化内涵。而记者招待会中,因为时间关系,译员不可能长篇大论的解释单个汉字。就只能用return,或者go back来带过了。翻译“回归时也只能说return to Chinese Sovereignty至于那深层的美,只能滋润在汉语听众的心里。

(2)常识缺失造成了汉英口译的困难

汉英口译时,另一个难处就是发言人经常会说一些含有文化常识的句子。中国听众一听就懂,而外国友人却对这些常识一无所知。例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记者招待会上就说过一句“华山再高,顶过有路”。华山,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正所谓西岳华山,奇险第一。而外国人可能连华山在哪都不知道。译员就不得不采取增译的办法,将其译成“we must reinforce our confidence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into its top”这读起来很通顺,也翻出了大意。但外国听众却不知道他们刚刚错过了一处多美的风景,对译员来说这也实属无奈之举。

二、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口译的基本原则

(1)尽量做到有意有形

所谓有意有形,就是在翻出原语意思的同时,在句式结构,表达方式上,也能遵循原语,做到形神兼备,也就是所谓的直译。在记者招待会这样的重要公开场合,如果能直译是最好的。直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译方法,在体现语言美感的同时,也有助于译语听众了解中文的表达方法。例如,在翻译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时,用直译法就是“persist the formula of unity- criticism- unity”。这样翻译,既让译语听众听懂了意思,又让他们对汉语中“团结一批评一团结”这一句式有所了解。又如,李克强总理在2014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反腐问题时,曾用到了“零容忍”这个说法,当时译员就采用了直译,译成了“zero tolerance”。但同时,直译也是最难的口译方法,所以说汉英口译时,要尽量做到有意有形,而没有强制要求必须全场的直译。上面提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不是所有的汉语字词在英语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词条,更别说句式也要一致的直译法了。

(2)必要时可得意忘形

所谓得意忘形就是指在翻译时只要保留原语的大意,不必逐字逐字的翻译,也就是所谓的意译。在记者招待会的汉英口译中,意译是非常常用的方法。温家宝总理在历年记者招待会上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口译员在处理这些中国古诗词的汉英口译时,均采用了意译的方法。2010记者招待会时,温总理曾引用了《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中的“九死”并不是指字面意思的死九次,“九”指许多的意思。因此,译员在处理这句的翻译时,不可能逐字翻译。只能根据意思,消化加工,进而用英语表达出来。最后的意译版本是“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对于一些俗语的翻译,也常用意译的方法。例如,李克强总理在2014答记者问中,在提到马航事件时,最后说道“人命关天啊!”如果用直译的办法硬翻的话,可能会翻成“Humans lives concern on the god”这无疑是非常偏意的。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比什么的重要。理解了这一层意思,就可以用意译的方法,非常流畅的译成“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umans lives”當时的译员就是这么翻译的,给人感觉非常好。更常见的意译法被用在了记者招待会中开场词中。例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如果采用直译的办法,即使把“送爽”,“丹桂”这样的词用英语解释出来,外国人也会觉得句式繁琐。莫不如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In the golden Autumn”。句式简单,通俗易懂。这样的例子,在记者招待会的汉英口译中比比皆是。

三、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口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都说想成为一名好翻译,就要先成为一名“杂家”。对记者招待会中的口译译员更是如此。因为你无从预测发言人会说出什么内容。你在知识上不能有漏洞。对中国文化更应有深厚的积累,长期的储存。因为汉英口译时,经常要采取意译的方法对那些古典诗词进行翻译。而意译的前提是译员有能力用现代汉语解释那些诗词。如果译员都不知道发言人说出的诗词出自何处,什么意思,就更无从谈起翻译了。温家宝总理在2010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两岸问题时曾引用过《左传》中的“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其中的“懿”读作yì 指的是德行美好。如果译员没读过这句话,那就译不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t sever their blood ties”这样的句子了。

(2)扎实的英语功底,多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

上面提到过汉英口译的两大方法是直译和意译,对于记者招待会的译员来说,灵活使用那两种翻译方法尤为重要。英语中定语常常后置,而汉语中定语大多前置。因此,翻译成英语时,有时要说主语或者句子的主干,然后用后置定语进行修饰。此外增译、概括、代替等这些方法也要熟练掌握,做到流畅翻译。(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任小平:外交口译的灵活度[M]中国翻译 2000(5)

[3]王斌华 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