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衰落的传统村落景观

2015-01-29张月英徐涵

2014年36期
关键词:城市化

张月英 徐涵

摘要:现代人类的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农村居住人口持续减少,导致了村落空置、农田荒废,造成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浪费。村落的衰落,是这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下产生的必然产物。在现代设计中,如何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价值,对它们的价值进行再次认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重现,达到“废弃景观”是“活着的文化景观”的延续。

关键词:城市化;村落文化;废弃景观;价值再现

前言

村落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与自然共同塑造的人类历史文化记忆,中国村落文化景观的开发利用具有地域和民族的独特传统个性。传统村落拥有人类农耕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共同塑造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质,也承载着各区域、民族、历史的文化气息,保存着民间传统文化精髓。

第一节形成“废弃景观”的原因

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对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其他广大地域的传统村落调查的“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灭1.6个传统村落。[1]村落的衰退演变,导致我国大量村落都呈现出一片“废弃景观”。

1.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

城市化演变进程是村落败落的首要因素。村落文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非农化加快,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换向城市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造成大部分村落都出现“人走房空”的现象,以至村落村域成片废弃和整村闲置、无人居住,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村”和“废弃景观”。“空心村”在我国城市化演变的进程中越来越多。“废弃景观”在我国乡镇中无疑成为普遍现象。废弃的村落景观是通过空置的势态和形式产生的,村落的起源到“空心村”的过程,都是在实现自身生存方式变化过程中所遗弃的景观。

在城市化演变进程中,城市化和空心化,以及“废弃的村落景观”的产生之间,它们究竟有着什么关系?这些已成为空心村的村落该如何处理?它们在将来会有怎样的地域性影响?

2.2 农村大规模复制城市

我国为了在推进农村发展中,无论是从东到西,还是北到南,许多农村建设都成了上一个“成功”案例的复制品,千篇一律,失去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历史痕迹。在这些机械化的建设中,乡镇的管理者盲目的引进城市经验进行制造复制品的伪文化,以摆脱了陈旧风貌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自豪。

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的缺失,忽视人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对于对村落文化的保护的意识薄弱。有地域特色,没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是当前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保护文化景观的目的,并不是要保护其现有状态。文化景观不是单纯是物质的,还保护了各种价值系统和各种抽象性框架理念,以及各种传统、技术和经济系统。[2]

第二节对衰落的村落景观发展的案例分析

2.1 同地域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

宏村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现在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明清古民居的村落。它位于长江三角洲东部黟县,北倚黄山余脉,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旅游业的增加,宏村广泛宣传著名风景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使客人增加流量,村庄挤满游客和本地供应商,这要有文化的魅力古村落的业务悬挂的气氛。村落失去原本的淡泊致远,剩下的只有商业利益的来往。

南屏村位于安徽省义县西南四公里,南村就像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有绵延72年秋天条,36眼井和超过300个古老建筑明清两代的皇宫,仍保留八座祠堂,规模宏大,形成一个古雅而神秘的祠堂集团。南屏村没有经历太多的商业渲染,传统文化气息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也较好。经济发展堵塞,人口严重流失。

古村落的文脉延续、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农耕文化的传播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3]保护不是更新和替换废旧的物品、建筑和原有的文化基础,而是不断维护。废弃的村落不意味没有文化不需要维护和保护,这些都是自然和人类共同相互铸造的和谐景致。我们要的是一个“活着的文化景观延续”,而不是仅仅的一个躯壳观赏。

2.2不同地域村落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每一个村落都是由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产生的。中国的古村落景观虽然从共性的角度存在着不少同构的意象,但这些古村落由于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异,因而,在空间意象上表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4]

2.2.1 南方客家村落的景观的意象

客家人主要聚居于江西省和福建省、广州省的交界地区。地理特征山高水长,田地稀少,形成了客家人的主居住都在山谷之中,田地靠着山脚和依山坡进行耕作。村落多分布在河流发源地的中上游地带,山水条件良好,布局都贯穿“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宗旨。村落的起源都与地域自然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2 .2 云南南部傣族村寨的景观意象

云南西南部气候湿热,建筑形式与布局均以散热、防潮为主要目的。傣族村落中心多建有缅寺,寺塔高高的尖顶有升腾凌空之感。建筑采用独特干阑式竹楼,四面敞开,以便于通风。特别是坡度较大的以芭蕉叶覆盖的陡坡屋顶,不仅利于雨水排泄,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种轻盈、通透与秀丽的景观效果。整个村落的空间形象清晰而富有个性。

村落在开发发展中不断破坏了本土自身独特生活特点,失去了各自区域独有的景观意象。面对大量衰落村落中对废弃景观的设计改造都无法解决与之相关所有的问题。废弃的村落文化景观,要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文化的脉络,并维持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节衰落村落景观的前景

3.1 前景

根据现有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 20年内城市化的进程都会成在上升状态,而极盛必衰是生物界不变的循环链,欧洲要比我国发展快,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欧洲巨大部分的国家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在20世纪城市化到达了一个高峰饱和的状况,21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逆工业化”进程的现象。“逆工业化”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在这样的人口流动中,村落文化将再次遇到不可知的变故,是继续历史的演绎,还是“毁灭”的翻新?

3.2 价值的再认识

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整个视野”,因此,村落文化景观具有美学价值。一方面村落的人工化了的自然——现因村落衰退疏于管理而雜草丛生,反而体现一种野生的假象;另一方面是劳动人们建筑物结构非常巧妙的融入村落的自然地域环境中去。

第四节村落文化景观问题进行合理保护

针对我国的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保护,问题的关键在保护的同时如何合理的发展以适合各异地域的特征,和处理城市化演变的过程中村落衰败中产生的废弃景观。城市规划师菲利普·拉斯尼说:“景观是一种读本,是我们对某片地的解释,一次保护景观就是这片土地的演变保持明智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个的演变继续能制造风景”。

在城市化发展中,一方面保护适于农业和林业的发展空间,保护自然和景观,另一方面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针对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社会混合,保证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流失,满足村落人民现在和未来的居住、经济活动特别是商业、体育或文化等活动需求,关注就业机会的平衡和社会混合。(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彬彬,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2012年01月16日

[2]李大庆,《科技日报》 2012-03-28 三版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1998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