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山武学思想研究

2015-01-29刘定一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武学傅山武术

刘定一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明末清初时期,既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各种思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绚烂多彩。学术界高度评价这个时代给后世带来的重要意义,嵇文甫曾这样描述:“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明霞。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1]傅山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颇具代表性的典范人物。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原复旦大学副校长蔡尚思这样评价傅山:“他是一个多面手,对经学、史学、诸子学、道教、佛教、诗、文、杂剧、字、画、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医学等无所不长,不仅为明清时期各大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等所不及,也为古来学者如苏东坡等所难比。”傅山的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为后人所注目,又因其经史子集无有不通、诗文书画无有不精而被称作“文化昆仑”,更为精通医学,首创中医男女分科而为民间妇孺皆知,然而他是一位内功深厚的武术家却鲜有人知。

傅山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祖籍为山西大同,世代业儒兼通武备,家学渊源,蜚名三晋。其六世祖傅天锡,效仿武圣关云长,主攻《左氏春秋》,被当时明宗室临泉王朱美请去任教授;曾祖父傅朝宣博览群书,封为太原宁化府仪宾承务郎,主管朝王、护驾、画卯之事;祖父傅霖,历任寿州知州、湖广佥事、辽海兵备道[4]。傅山受先辈熏陶,学成于明“三立书院”。明朝时期要求天下儒学尚武习射,文武兼备,傅山正是文武全才之典范。傅山从儒家的文人走向道家之武者,既与动荡时代造就的失意心态有关,也与其家庭背景、早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深有渊源,诸多因素促成了傅山身为一名道之武者的传奇人生。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傅拳图》手抄本以及与傅山有关的古文志书及傅山好友为他写的诗文的字里行间,可考证傅山武功过人,其武学思想虽掩藏于浩瀚的傅山思想文化体系中但仍清晰可见。然而目前还没有学者对他的武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而傅山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术集大成者,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宝库对启迪后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将傅山的武学思想进行挖掘整理,展示于当代,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武术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对傅山遗留下来的诗集、文化遗存和相关史料进行考究,追寻其体育活动遗迹,进而对拥有文化基础和思想积淀的傅山武学思想体系进行深入挖掘,旨在进一步整葺傅山一生功绩,完善他的思想体系。

1.2 相关研究

从目前对傅山相关的研究情况来看,在清代因政治原因,对傅山的研究还是有所忌讳的,清末才开始逐渐增多。诸如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将傅山列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颙之列,称傅山“其学大河以北莫能及者”[5],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引用顾炎武《广师篇》对傅山如是评价:“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6]章太炎对傅山评价颇高,认为傅山等人“皆宜表扬,以彰潜德”[7]。总体来看,早期对傅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傅山遗文的编纂出版;二是对傅山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是关注傅山的博学多才和学以致用的实学思想以及傅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民族气节;而正是傅山高尚的人格与坚贞的民族气节,为其武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展开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是一次对我国传统武术“摸清家底”式的系统梳理。在武术挖掘整理研究的热度逐渐消褪之后,近年,武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即对著名武术大家的武学思想研究逐渐增多。如黄建军从拳种融合的角度对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的武学思想进行研究,撰写了《“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的武学思想研究》一文[8];学者陈雁杨等立足于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视角,对功夫大师李小龙武学思想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和启示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9]。在武学思想研究方面较有影响力的学位论文有: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万会珍的硕士论文《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路平的博士论文《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侯东罡的硕士论文《基于〈十三刀法〉的王余佑武学思想研究》等[10]。通过查阅著名武术人物武学思想研究方面的资料发现:大多数研究者从学术的立场和视角出发,不仅对著名武术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等进行了研究,还对其编创的拳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技术特征、结构划分、功能作用及传承脉络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对著名武术人物武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让读者知其人,更让读者懂其武、明其理,最终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一卷卷人物与武学思想相得益彰的佳作。这些针对人物进而挖掘其武学思想进行的研究,为研究傅山武学思想提供了多面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研究思路。

而从众多学者对傅山人格特征及文化成就的研究成果中也可探循出傅山武学思想的痕迹。学者赵欣《〈名士傅山〉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对傅山如此评价:他一生坎坷,颇具传奇,甘为隐士,不入仕途,潜心学问,传承文化,在国家民族遇到危险时刻,放弃荣华,挺身而出,以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鲜明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特的处世方式,成为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一个极富力量的文化符号。在展示傅山一生经历时,将傅山先生作为“名士”的文化力量和精神追求分别展现,且相辅相成、互相递进,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墙上,给予傅山应有的位置,感受这位先贤在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以及岁月深处的热血力量。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名士傅山》的访谈中谈到傅山:“我觉得他不是变节,也不是妥协,而是发现新的统治者已经对汉文化完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既然他认同了,在文化上已经投入汉文化的怀抱了,那我是个文化人,我为什么不能够接纳他的认同呢?”这是个非常深刻的话题。如果说我们现在有人觉得仍然要在政治上,也就是在改朝换代的意义上,坚决反抗,坚决做一种抵拒的事情的话……我觉得反而把格局作小了,反而是脱离了文化的本位,进入了当时的封建政治本位当中去了[11]。哲学家任继愈在《名士傅山》的访谈中对傅山的评价是:“处在朝代更替中的傅山,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和他的同伴们有着共同的焦虑,那就是虽然国家被异族统治,但文化不能亡,要将文化的香火继承下来”[12]。因此,傅山将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抱负,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偏居于一家,而是在诸多学术领域内孜孜以求不断钻研的原因。因为只要文化不亡,国家就不会灭亡。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春平在《试论傅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地缘因素》一文中对傅山思想形成过程进行了解读[13]。他认为:(1)明清鼎革交替之际,阶级和民族矛盾上升、社会动荡变革是傅山伟大深邃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此时正是傅山武学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2)太原作为北方军事重镇,是中原农耕和草原游牧两大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枢纽交接地带,恰好为傅山思想的形成和升华提供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土壤。而这些条件也为傅山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的基础;(3)傅山的家教门风、独特个性、治学精神、择友交流,使他虽未出仕,但却抱负远大,能洞察时局、针砭时弊,提出并践行匡国、济世、救民的良方。这些条件为傅山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4)傅山关注民生,扎根民间,勤于思考和实践,终熔铸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并在医学、书画、金石各个领域引领风骚、独树一帜。这些正是傅山武学思想逐步成熟的表现[14]。傅山研究专家魏宗禹先生在其著作《傅山评传》中指出:尽管现实中的傅山,不像影视剧与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武功盖世,但傅山懂拳术、识武功,在其著作中就有所印证[15]。傅山学社社长范世康先生在为《傅山拳法》作的序中指出:“傅山先生无论修文著书,还是习武传武,绝不单纯求‘术’,而是更重悟‘道’,并且力争‘道’‘术’融通,做到抱真守一”。著名武术家、傅山拳法传承人张希贵教练在其著的《傅山拳法》一书中指出:“习得傅山拳法以后,通过精心品味、体会,深刻感受到傅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拳”[16]。

1.3 《傅拳图》

对傅山武术的研究起源于《傅拳图》手抄本。此图中有六十多个套路图像动作及其名称,还有六路傅拳名称的记载。傅山作为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卓越的思想家、诗人、学者、爱国人士,其金石、书画、医学、文学等方面的著述、作品已经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方面皆有正史可考;而《傅拳图》的出现可谓让人看到了傅山鲜为人知的一面:傅山不仅精文,且亦通武,成文就武增加了武术研究专家及爱好者们对傅山武学思想研究的重视。

《傅拳图》所记载的内容不仅有动作、结构和功法图解,还附带有拳法歌诀。这些歌诀具有深刻浓厚的中国古典哲理,这也符合“学海”傅山的本色。于是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傅山拳法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著名武术家张希贵教练成为“傅山拳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傅山遗著的字里行间,有关志书及傅山好友为傅山写的诗文里,可以看出傅山武功过人,仅《霜红龛集》涉及武功方面的诗文就有很多。这为傅山武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成为傅山武学思想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得知,傅山拳法主要在山西境内传播,此外北京等其他地方也有发现,足以说明傅山拳法的影响力。随着练习人数的增加和研习的深入,发现该拳法是一种类似于太极拳的拳法,而又与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极拳不尽相同。作为一种独特的太极拳种,傅山拳法湮没许久后再被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当代太极拳流派的内容,也为我国太极拳源流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和认识傅山其人提供了参考。

2 研究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现在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好的研究不再是、也不可能总是由一种明确的经验研究构成、而是由多种研究复合而成。”笔者立足于明清之际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傅山的反清复明思想和傅山拳法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傅山的武学思想作分析。文章侧重通过傅山所展现出的反清复明思想阐述其武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傅山武学思想中宗教、中医融合的特点,最后总结评价傅山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 概念界定

3.1 武学

“武学”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始设,数月即废。熙宁五年(1072年)恢复”[19],也即是说,到宋代我国才出现了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一整套健全的教育制度的武学。“北宋武学源于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武举。武举制度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至北宋已为定制。为便于它的推行,北宋政府仿照文科举有中央和地方官学支持的做法,开始设置武学。在这一时期,武学主要有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大规模兴办[20]。这里的“武学”一词是指学校或选拔武术人才的科举制度。

卢东镐认为,“武学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之武学,即为国防兵法战阵之学;狭义之武学,即手足搏击,乃至以器械搏斗”[21]。本文所指的武学是卢氏所定义武学的狭义之意。据《辞海》的解释,“学”是学问之意。武学指的是有关武术的学问。按照最新武术的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武学”则是更高一层的认识,“学近乎道”“由技而进乎道者”是对中国武术更高一层的认识,可以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据此可得到这样的结论:武学是由武术活动的研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的、反映武术内在规律的理论体系。“武学”与“武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武术是社会存在,武学是研究这种社会存在规律的理论体系。中国武术主张性命双修。性者,理也,要明心见性,研究拳理;命者,体也,要身强体健,益寿延年,这才是追求的目的[22]。

3.2 武学思想

“武学思想”一词在学术界已被广泛使用,比如《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析》《孙禄堂武学思想》……但是对“武学思想”至目前并没有确切定义。笔者检索武学思想的相关文章都没有发现对其概念的界定,但因为此概念为本文的核心概念,且多次出现,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

本文中所涉及的“思想”一词,《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念头、想法、思考、思忖、怀念、想念”以及“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也指某种思想体系”等。本文所研究的“思想”主要是指思想体系。因此,笔者定义武学思想为人们在对武术理论与方法研究过程中,结合个人实践心得逐步形成并升华为对武术本质特征认识的观点、观念等思想体系。

3.3 傅山武学思想

傅山武学思想是指傅山在武术研习过程中,结合个人实践心得逐步形成的观点、观念等思想体系。分析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傅山本人家学传承和个人人际交往,尤其是傅山参与“反清复明”运动对其在武学上的激发和影响,促成其武学思想在整个傅山思想体系中逐步产生。通过傅山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傅山博学百家,这为傅山在武学思想方面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傅山武学思想能够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展现出“术道相融、抱真守一”的思想特点。

4 傅山武功考

傅山作为我国明末清初时期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因其渊源的家学和个人的博闻强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与开拓者。四百年来,他的名声和学识被后人所称颂。此外,傅山还是一位内功深厚的武术家,傅山研习武功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明末时期,他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并为明王朝的中兴努力奋斗;在明清王朝更替时期,他站在反对民族压迫的立场上,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敢于抗命,坚持名族气节;他的后半生,是在清王朝统治下度过的。在这个时期,他全力研究学问,同时深钻精研道家功法。

4.1 自身学识

傅山的祖先世代兼儒通武,家学渊博,名扬三晋。由此可见,傅山出生于文武皆备的世家,且从小受先辈文武学识的熏陶。傅山精通武术是符合当时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且明末清初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武术广泛应用于军事技术、健身活动和表演技艺等。傅山从幼年至壮年经受了明朝所强调的“文武兼备”的严格训练,这对傅山的武功深造大有影响。家庭历史背景的熏陶,为傅山之后成为文武全才之士奠定了基础。

4.2 道家功法

在傅山的一生之中,对他触动最大的事就是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建立,史学家称为“甲申之变”。这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傅山的人生轨迹,较为重要的影响是在这次历史重大转变后傅山加入了道教,在寿阳县五峰山的龙泉寺,他拜德高望重的郭静中师傅为师,成为道家龙门派第六代弟子。至今,龙泉寺仍有“傅山练功台”等文化遗存。

傅山出家为道以后,进一步研习道家养功法,并且有所心得。他在《无题》一诗中写道:黄庭中人衣朱衣,丹灶微微火侯几;功到九还龙虎会,钧天宫徵五云飞。意思是我这穿着红色道袍的道人,正在练养生气功,已经有了精气细微的感觉,但火侯尚欠,等到我不间断地反复练功,功到炉火纯青时侯,天空就会音乐大作,我也就踩着五色祥云飞升苍穹了。

除练静功之外,他还练动功,如在《三叠》诗中写道:“三叠黄庭不识心,玉巵娘子一弦琴;春风蹲蹲回甜雪,休姹华生戏五禽。”意思是看道书时间长了,听听音乐,再练练五禽戏,不可辜负了美好的春天[28]。

傅山精研内功,为更上一层楼,他食桃花、五加、柏叶,这在他的诗文中也多有体现。如“灵芝不服服桃花,海策筹添金鼎沙”“神仙秘术谁能得,一盏青霞浸五加”。在《失题》中也写道:“藏弧山上好松华,柏叶蘑菇隽老芽,嫩脆葳蕤和露摘,椒油芍药妙无楂。”这说明他辟谷成性,这也为他的高超医术和武术内功的造就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傅山不仅深专精研道学诸子经典,而且精研内功,利用内功总结养生之道,留传于后世。

4.3 反清复明

公元1644年至公元1648年抗清斗争期间,最激烈的反清抗争为晋祠堡抗争。此役晋地反清的军事主力基本被击溃,反清气势再无得到恢复。在此期间傅山一直住在汾州。汾州为义军总部,汾州的首领是薛宗周和王如金,他们是傅山在三立书院的挚友。战后,傅山写了《汾二子传》及一些诗文,除表示深切哀悼之情外,还具体记载了一些主要战斗的经过和场面[29]。金陵曹国裔,为明末刘镇帅之部将,刘镇帅阵亡后,他落发为僧,法号续宗,隐迹汾阳古寺,因和傅山意气相投,往来频繁,故傅山之子傅眉从师学习武艺。傅山所作《邂逅看续宗老禅和打拳歌》,赞扬续宗拳法高、武功深。傅山一生亲手写了多本《汾二子传》,每本的文字多寡也不一样,用以赠送志同道合的朋友,用以悼念为抗清死难的朋友。虽然完整资料尚还欠缺,难以具体描述他在战斗中的情况,但他参加的事实是可以考证的。说明他是有武术功底的,否则难以轻易投身到以“冷兵器”为方式的武装斗争当中。由此可见,傅山不仅自己懂武术、练武术,而且对武功高强的志士同仁非常崇尚。他们志同道合,切磋技艺,共商大计。傅山参加反清斗争的过程,也是其习武、创武、传武的历程,在武术的编创、练习和传承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正是其武学思想。

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傅山意志并未消沉,他隐居于朝阳洞,编创“朝阳拳”,强壮筋骨,积蓄力量[32]。笔者在对晋祠的走访调研中,找到了傅山先生当年隐居的朝阳洞、云陶洞。朝阳洞由天然石窟人工开凿修缮而成。每当旭日东升,阳光最先照到洞内,由此得名朝阳洞;云陶洞原为古代躲避战乱的地方。原洞很深,明末清初,傅山曾隐居洞中,常煮茶款待宾客,故又名茶烟洞。现在洞外仍有傅山所书对联。上联: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功;下联: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从对联可见,此洞确实是傅山当年练功的洞穴[33]。

4.4 将武传子

《阳曲县志》卷十五《文徵寿髦先生传》中记载:“傅眉,字寿髦,一字须男”。“傅眉拜汾州古寺续宗禅师为师,从学手搏之技。握拳击钟响立应;纵跳山阪上下如飞,横槊舞剑,挽劲弩能左右射,山右故多武勇士,以骑射击刺名者,一时皆出先生下,咸以周盘龙拟之。”又《仙儒外纪》卷十记载:“寿髦力过人,所遗长枪,数人不能舁。”以上都可以看出,傅眉武功高强。傅山曾在诗中夸傅眉“大有见贼惟多身如轻,之胆之识真横槊才也”“尔志即我志,尔志唯吾知”“贼多身始轻,自拟周盘龙”。傅眉因贼多而习武,因习武而身体轻捷,自比周盘龙。傅山对子孙的武艺成就很是鼓励赞赏,唯一遗憾的是“一儿五十岁,两孙近弱冠,都是好身手,不能解忧患”。据传,傅眉5岁读诗书,7岁习武艺。傅眉15岁那年,全家还住在西村。家中的老母牛生了小犊,傅眉的武术师爷便让傅眉每天早上抱小牛犊一次,然后再习文练武。几年光景过去,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小牛变成大牛,傅眉依然能将它抱在怀中,甚至举过眉头,足见其功夫之深,力量之大。另外傅眉小时,傅山为了培养他,每年都要为儿子打造一杆铁枪,增加份量,直到傅眉成人[31]。总之,傅山父子不但善武功,而且功底很深,是一代武术名家。

4.5 著作体现

傅山在《霜红龛集5读史》中有:“天地有腹疾,奴物生其中;神医须武圣,扫荡奏奇功。”[34]。这里“天地”指中原。“腹疾”指清兵入侵。这首诗是讲在中原的大地中,患有疾病,寄生着一种奴性的东西,须要有关羽圣人那样的神医,扫除这些奴物,才能治好腹疾,取得奇效。暗指必须以武力才能消灭清廷,取得好的结果,恢复明王朝。

《霜红龛集5壮士》中有“壮士夜不寐,抚剑倾深巵。”意思是说山西反清复明大起义的烈火,已经点燃,壮士我兴奋得睡不着觉,抚摸着剑而大杯大杯喝酒。

《霜红龛集5失题》中还有“何处少年安夜卧,应教老臂作荒鸡。”是讲:这是哪里的年轻人,怎么还安安稳稳地睡着觉,你们就看不见老年人都起来练武功?说明傅山先生不但自己练武,而且号召青年为抗清而练武。

此外,《霜红龛集5甲申守岁》中还有:“怕眠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这首诗是讲起义失败,心情烦恼,睡不着觉,尽管没有拳友,我还是仍旧闻鸡起舞,练习武术,明亡国耻,久久系着我的心。说明傅山坚持不懈地练武强身,刻苦自励,是念念不忘反清复明。

《霜红龛集5不如》中又有:“一儿五岁十,两孙近弱冠,都是好身手,不能解忧患”。这里“一儿”指傅眉。“两孙”指傅眉的两个儿子。是讲我儿傅眉已经五十岁了,我的两个孙子莲苏和莲宝也已经成人了;他们武艺超群,都是好身手,可是呢,不能解决和除掉我心中的忧患。说明傅山先生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同时也说明他的儿孙武艺高强,身手不凡。

4.6 《傅拳图》考证

笔者经过走访《傅拳图》拳谱传人蔡氏后代得知,《傅拳图》的手抄本是何氏带来的遗物。何家是灵石县两渡镇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也是当时有名的武术世家,历代多出武将。此拳是在清康熙年间通过何家先祖何世基邀请傅山来两度讲学时传授的。因何氏为武士世家,所以让人临摹了一本拳谱。此谱在何氏后代出嫁时被带到了蔡家,从此蔡家把此拳谱作为传家之宝,一直流传至今。另外,为了查清傅山是否来过灵石讲学,我们访问了有关人士,查阅了史志资料,证明清初傅山曾先后四次到过灵石。《灵石县志》也有何世基请傅山讲学之记载。《何氏家谱》也有记述:“世基闻青主在介庙闲逸,遂亲临邀请。青主知其为人,乐而应之。就学者为世基子、侄等。青主也演拳健身,子、侄等爱之,遂也兼学拳棒。”由此可以推断《傅拳图》确系傅山所传的一种武术套路。

据山西省博物馆文史研究专家吴连城老先生证实,傅山在灵石讲学是确有其事的,因为他去灵石做过考查。旧县志也有傅山讲学之记载:何世基,……闻青主在介庙闲逸,遂亲临邀请,青主知其为人,乐而应之,讲学于两渡。据其《何氏家谱》载:傅山讲学两渡,其子思明、思温、思钧、与其侄思聪、思义、思忠,就学于傅山。思明、思义兼爱拳棒,青主演拳健身,思义见而爱之,遂学之。

傅山祖辈、父辈精武功,喜文章,傅山本人亦如此,所交朋友文武双全,但为什么正史上很少见记载呢?也许傅山文过饰武。《列子5说符》中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39]况当时清政府对傅山这样的高士,恐其再次以民族大义之名掀起动乱,以高压政策待之,傅山为避开清政府的注意力,为了反清复明,以道、医的面目出现更为安全。他四处行医,以领导组织反清复明的活动,既使这样,也没能逃脱牢狱之灾。后经多方营救出狱,他的行动也就更加小心谨慎了。傅山变易姓名和四十多个别号,足以说明其发展武学潜心修道的事实。

4.6.1《傅拳图》原图

图1傅拳图

4.6.2子午太极拳拳谱、歌诀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成果展览会”在北京故宫举行。当北京李思元、程怀玉看到山西展示的《傅拳图》时,欣喜若狂,说:“这可找到根源了”。李思元当即拿出自己珍藏的《子午太极拳拳谱、歌诀》进行对比,结果如出一辙。原来他们所练的“子午太极拳”,也称“绵拳”,和《傅拳图》完全一样,说明“子午太极拳”,亦即“绵拳”确系傅山所传。现根据张耀伦、李思元、张希贵等于1988年出版的《傅山拳法》一书所载子午太极拳拳谱、歌诀照录如下:

(1)子午太极拳拳谱

无极势,双挂金钩,金龙合口,左右甩手,圣人拱手,白鹅展翘,指头盖面,勾挂十字掌,搂打腾枫,石郎反撞,推门闭扇,黄龙转身,箭矢鹍鹏,左右推窗望月,白鹅单展翘,提膝十字掌,丁盖炮,退步猴王坐殿,铁门栓,顺手单鞭,推门闭扇,童子拜老庄,挡手走势,顺势单鞭,右高探马,推窗望月,右地锦,腾风拍脚,高探马,推窗望月,左地锦,腾风拍脚,石郎反撞,左右蹬脚,搂膝栽捶,推窗望月,左右春风摆柳,左右掤拈,怀中抱月,白鹅双展翘,甩手走势,玉女穿梭,掤拈击捶,滚手栽锤,左右连环腿,左右展翘,狮子斗毛,托掌拈拳,狮子斗毛,托掌拈拳,狮子斗毛,青龙探爪,秦王大立碑,金鸡独立,黄龙转身,白蛇吐信,黄蜂出洞,怀中抱月,魁星戏斗,青龙探爪,十字挂面脚,狮闯金门,跺步冲天炮,猴王坐殿,拴马势,双峰贯耳,插花盖顶,黄龙转身,左右蹬脚,左右搂打腾枫,七星势,冲天炮,翻身连环,甩手转身,摆莲,左推移,右推移,托衣势,左甩手,托衣势,右甩手,采献三元。

(2)子午太极歌诀

子午太极傅山传,寻源究底五峰山;起势无极桩来站,大小周天气运转;双挂金钩势为中,金龙合口两分仪表;凤凰开膀左展翘,再展右翘两相分;圣人拱手上下引,怀中抱月妙在空;推门闭扇进右步,金龙合口紧相跟;白鹤亮翘提右膝,指头盖面抱月中;勾挂十字掌一起,搂打腾枫左右行;石郎反撞小擒打,推门闭扇左进步;黄龙转身中抱月,三叠箭步势拉弓;推窗望月连二次,推门闭扇紧相跟;白鹤单展须左右,丁盖二炮连珠动;穿掌退步势应变,猴王坐殿退步行;铁门闩推窗望月,拗单鞭专打前胸;推门闭扇进两步,回马勾手拜太清;挡手走势浑元功,顺势单鞭前后分;高探马推窗望月,卷地锦搂打腾枫;右拍脚天下莫敌,左拍脚叫人胆惊;埋伏势石郎反撞,左右蹬誓不容情;打腾枫滚手栽捶,拗单鞭丁盖冲锋;巧女认针右转身,推窗望月拗步跟;春风摆柳双打虎,道人何时被虎惊;左掤拈、右掤拈,怀中抱月龙虎藏;白鹅朝凤双展翘,甩手走势三花聚;玉女穿梭走四角,阴符阳火育精气;上步掤拈暗击捶,进步滚手进栽捶;踩腿转身回马腿,拳谱记载连环腿;左右展翘凤朝阳,五气朝元性宫安;双托掌纵步拈拳,连环炮左右击肘;双撑掌狮子抖毛,入气穴调息存生;两辰相移去心火,回身秦王大立碑;掘地龙金鸡独立,龙转身白蛇吐信;叶底藏花紧随跟,黄蜂出洞刺前心;怀中抱月打腾枫,甩手走势龙戏凤;转身腾枫魁戏斗,青龙探爪狮张口;转身挂面腾枫势,狮撞金门纵步跟;撞腿跺脚金刚捶,十字闯膀冲炮追;转身猴王来坐殿,回身提膝拴马势;双峰贯耳应两次,插花盖顶左右蹬;搂打腾枫分左右,上步七星拗步进;顺手单鞭冲天炮,翻身连环掌变拳;穿掌转身双摆莲,窝弓待虎击胸前;左右推移润成丹,行气有如九曲珠;气宜鼓荡托衣势,海东飞采献三元;炼罢六路子午拳,玄根九转势还原。

从子午太极拳拳谱、歌诀名称来看,与《傅拳图》的拳谱名称相同;《傅拳图》共有动作画像57幅,其动作加上重复姿势共81式,与子午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也是相同的。因此说,子午太极拳谱、歌诀与《傅拳图》同出一源,为傅山所创。傅山在反清复明期间于“朝阳洞”修炼时编创的拳称为“朝阳拳”,根据道教阴阳学说与中医养生理论亦称“子午太极拳”,而在介休绵山一带传授时称作“绵拳”,经一代代流传给后人,因为时代环境原因而秘传,故鲜为人知。

5 傅山武学的形成背景

傅山生活在革故鼎新的明末清初时期。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巨大变革是傅山武学思想萌芽形成的主要原因;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傅山,受儒释道的思想熏陶,为傅山武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个人人际交往、入道修行、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等人生阅历,为傅山的武学思想奠定了武技形成的基础。

5.1 社会变迁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分化、文化大组合是其时代特征。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思想文化,知识分子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23]。他们思考王朝兴衰、救国济世问题,坚守着匡扶正义、坚持真理的大道,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如顾炎武“以实事求是为宗,举经世致用之学”的观点[24];黄宗羲整理宋明时期学术思想的“推民主之说”观点;王阳明潜修明理的“朴素唯物论”观点;傅山批判地认识儒家礼法“倡经子平”观点等 。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巨大变革的发生,为傅山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傅山武学思想也在其整体思想体系中逐渐显露。随着清王朝政权的巩固,傅山把武术由反清复明的手段演变成了道家的修心养性、健身养生、防身自卫方法。这就从思想上转变了武术的价值观念,其转变的过程主要还是从反清复明的坚持到个人修身养生的展现。傅山进一步把武术提到了“学”的高度,提升了武术价值,使武术更加系统化,并上升为一种武术理论体系。

5.2 家学传承

傅山出生于中国传统的官僚知识分子家庭,据傅山家族年谱载,傅山的六世祖傅天赐曾担任过临泉王府教授,于是“春秋”成为了傅氏的家学。其父傅之谟,博学能文,因厌恶官场和社会的污浊,洁身自好,一直以教书为生,一生没有走向仕途[25]。据傅山传记所载,傅山三岁时就会背诵《心经》,六岁时见父亲买黄精,便“食黄精,不乐谷食,强之乃復食”,年轻时好方外之书,这些似乎注定傅山日后要“黄冠自放”[26]。傅山自幼家教严格,他曾在诗文中提到十五岁时塾课甚严,足不出户,致使眼界狭隘。但是,傅家十分重视子女品格培养,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以上这些都为傅山日后的做人处事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并培养了其坚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更为重要的是在其武学思想中,这些宝贵的精神和顽强的品质也得以展现。这些皆渊源其深厚的家学传承。

傅山博学多才,武技精湛,先投身反清复明的战斗中,后又周游各地进行交友及授拳,使其既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和哲学思想精熟的文化素养,又拥有了长期习武中获得的全面精湛的技术,也使其能够领会习拳与修道的武学真谛,创立广为流传的《傅山拳法》。

5.3 云游交流

傅山为人正直忠厚,朋友众多。“甲申之变”后,他为了反清复明,常以道装、行医、讲学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组织。他的友人多为文武全才之士。傅山不仅自己懂武术练武术,而且对武功高强的志士同仁非常崇尚。他们志同道合,切磋技艺,共商大计。在古《阳曲县志》中,记载着傅山在寿阳县五峰山出家,拜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除此之外,傅山一生拜访名师益友、游历各地,这些都大大增长了他的见闻。

6 傅山武学的思想特点

傅山武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傅山早期的武学思想源起反清复明,着重强调技击实用;二是随着反清复明的失败和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定,傅山沉浸于中华文化研究,使得傅山的武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医,着重强调养生功效;三是从研究的主要内容看傅山拳、剑、功法、歌诀一应俱全,表现出技术与思想兼备的特点。

6.1 源起反清复明,强调技击实用

所谓早期的傅山武学思想主要指从“甲申之变”到其放弃反清复明为止,此时间段大约是从公元1644年至1659年。这段时间傅山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和爱国情怀的体现。面对异族入侵,当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时,傅山报国无门,只能以“文过饰武”来掩盖其“文修武备”的宏大志向。于是,傅山便游走于晋中一代,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建立秘密反清团体,进而在三晋大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个时期傅山武学思想中的“术”,主要在其所组织的拳社中。此时的傅山武术看重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武学技术及理论,可以概括为:注重实际,保国利民。

6.2 融合儒释道医,注重养生功效

之所以言傅山武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医,这与其人生经历和家学传承息息相关。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傅山,自小浸染在儒学的环境中,若非生于明末清初交接之际,傅山亦为积极入仕之人。释家于其而言,虽在其继承家学的过程亦有涉猎,但在其家学传承中更为重视道家养生之功。这从其受到甲申之变的打击后,消极出世,遁入道教便可窥见一斑。

傅山加入道教后,将原本以攻防技击为主的实用武术转向了修道养身的养生方法。这样既可以强身健骨,亦可以为甲胄兵戎。因此傅山闻鸡起舞,练功甚勤,不仅为长寿,而且为用世。其养生之术的中心思想是“内主外辅”,目的在于强筋健骨;又认为想要保生命之体,就必须注意养气,其养生法显然深受道家的元气理论的影响。

6.3 拳剑功法歌诀,技术思想兼备

从流传至今的傅山武术功法、套路等内容进行调查考证,发现现有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傅山拳法、傅山子午太极拳和傅山子午太极剑都是源自于《傅拳图》。从现有的傅山武学表现形式来看,拳、剑、功法、歌诀构成傅山武学体系的一体化。而以手足搏击表现为主的傅山拳法和器械搏斗为主的傅山剑法,再加上展现武学思想的功法和歌诀,使得傅山武学具有技术与思想兼备的特征,即傅山武学思想具有体系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6.4 诗集霜红龛集,反映武学思想

傅山一生著作等身,阅历丰富,最能集中反映其武学思想的是他的诗集和堪称人生大作的、历经200多年逐步整理刊刻而成的《霜红龛集》。在其诗集和《霜红龛集》中,多数诗句和人生经历对其武学思想均有折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人生的浸润和个人爱国主义精神在人生历程中的沉淀,使其武学思想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和注重养生功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如《霜红龛集》卷三十八《杂记三》中记述:“贫道每耽读刺客游侠传,便喜动颜色,略有生气。”他常佩剑外出,追求真理,四海为家。以众为师,博采各家之长,漫游四方,实地考察。正如他在《好学而无常家》中写道:“好学人,那得死坐屋底?亦当如行脚阇黎(游方僧);瓶钵团杖,寻山问水,既坚筋骨,亦畅心眼。再遇师友,亲之取之,大胜塞居不潇洒也。”他的妻子张静君(忻州人,其父张泮,明万历丙辰进士,耿介廉直,进光禄大夫)为他写诗砺志:“乾坤既有郎,不可郎无妾;请郎腰下剑,看妾颈上血。郎有万里行,不得随郎去,郎若封侯归,一盏酹妾墓。”甲申之后,他为反清复明,一方面“高吟诸葛书”,学习兵法战阵;另一方面“迁徙无常家,山水足所寄”,遍游山川河流,勘察道路关隘,了解军事要地,方位四至。“朝击馨(僧道所用乐器,以玉或石做形如灯矩样,宽而短的一端叫股,窄而长的一端叫鼓。亦有以铜为钵盂,打击发声叫馨,通馨)一声,暮枕剑一睡”,以道装、行医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反清团体。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离石有“朱楼社”、晋东南有“谁白社”。同时和民间的“善友会”“白莲教”“禅教”等紧密联系。据习云太教授编著的《中国武术史》第十章《清代的武术》第二节中记载,“社”在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中,起了组织群众、教育和训练武艺的作用。由于政治需要,“社”表面为群众组织,实则是保护和掩盖练武活动政治团体,把练武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使武艺在“社”里有机会得到交流、传授和发展[45]。当时的傅山亲赴各“社”指导,不辞操劳,尽心尽力,“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呜”,日不暇给[46]。

7 傅山武学思想的影响

傅山在家庭熏陶、研习诸子百家、反清复明斗争、游历四方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武学思想不仅完善了傅山思想体系,也丰富了中国武术思想宝库,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发展,对后世习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做出了贡献。

7.1 完善傅山思想体系

傅山思想博大精深,囊括经史子集诸多部分,同时还有医学、书法、养生、武学等思想内容,对傅山武学思想进行挖掘整理,是对其整体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傅山在创立傅拳的同时,在其诸多著作中凸显出兼具儒、释、道、医等思想体系的武学思想理论。反清复明运动的开展让其注重武术技击实用的一面,反清复明运动的失败又让其投身学术研究,在武术上则注重养生健身的功效,进而为武学成为中国哲学的体验体系与组成部分做出了积极贡献。傅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昆仑”。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又让傅山成为在中国武学理论上颇有建树的开拓者,是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可实证的体验体系的创立人之一,更是一位体现武术最高境界的实践家之一,其成就和品行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7.2 丰富中国武术宝库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据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数据统计,我国武术拳种共有129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确定的武术拳种的原则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傅山拳法以其独到功法、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全面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武术宝库的组成部分。傅山武学思想所展现出来的是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体用兼备、注重养生功效的健身武术。傅山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在武学方面体现出以开启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修身实学,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挖掘整理傅山武学思想的同时,与傅山相关的武学资料也不断丰富。后世武术大师们在《傅拳图》原有基本理论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让更多人了解傅山武学思想和学习傅山拳法,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编辑出版了《傅山拳法》,包括《傅山子午太极拳》《傅山子午太极剑》,并向社会进行推广传播,获得诸多爱好傅山拳法和武学思想人的欢迎。而傅拳尚存的《太极变架子》和《太极球功法》也在整理过程当中。而文化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傅山武学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传统文化。正如著名武术家、山西大学教授陈盛甫于1987年为《傅山拳法》作序指出:“《傅山拳法》的问世,是武术挖掘整理的新成果,定会引起有关方面人士的重视和极大兴趣,尤其对‘傅学’研究,提供了较高的价值,成为我国武术史上的重要资料。”

7.3 推动武术理论发展进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虽然多数拳法在理论架构上有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但是每一种武术的背后都是从各自视角对武术进行解读。正是众多不同视角的武术理论推动了中国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傅山武学思想的挖掘整理在中国武术理论发展史上同样具有推动作用[48]。傅山通过体悟自身的武学经验,提出了融道入拳的武学思想,正如范世康所指出的傅山“无论修文著书,还是习武传武,绝不单纯求‘术’,而是更重悟‘道’,并且力争‘术’‘道’融通,做到抱真守一”。因此,武术可以成为一门完善自我身心的学问。傅山根据《易》之原理,参以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创立了以修为内劲、核心的武学理论及技术体系,从而使武术上升为一种以提高技击能力为表征,以完善身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文化体系[48]。傅山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传统武术而言,最高明的术就是道,道才是传统武术所崇尚的最高级的术。傅山对拳术与丹道及整个炼养技术的关系的论述非常精辟,由此可窥见传统武术融合道教炼养术之一斑。从傅山的武学著述中可以看出,傅山在武术的价值取向上已从技击功能向武术的学术价值转向,这无疑提升了长期处于“末技”层次的武术价值观。

7.4 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49],傅山武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对其思想进行挖掘、完善其价值体系是我们发展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傅山武学思想从其内容上来看,是对我国武学思想发展的充实与推动;若从其所阐发的价值来看,所展现出来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处于革故鼎新时代的傅山,爱国心切,肩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重任,用个人的行动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武术的实践基础应时夯实蓄力;当大势已去,个人亦转向修文习武、健身养生的领域,为武学的理论基础做好铺垫。从现在来看,对傅山武学思想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不仅仅是对傅山武学的再现,也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8 结论

综上所述,傅山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医学家,同时也是内功深厚、术道合一的武术家。傅山武学思想是对中华武术理论体系的补充与完善。研究傅山武学思想不仅对丰富中华武术理论体系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主要阐释了傅山武学思想的概念界定、文化成因、理论特色、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傅山武学思想的现代思考等。傅山武学思想是傅山对武术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傅山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家学、个人经历的产物。傅山武学思想有四个理论特点:即源起反清复明,强调技击实用;融合儒释道医,注重养生功效;拳剑功法歌诀,技术思想兼备;诗集霜红龛集,折射武学思想。通过对以上四点的概括,得出的结论是:融合儒释道医是傅山武学思想的核心理念;立足反清复明则是傅山武学思想的实践基础;而傅山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武学思想,对当代武学思想的发展大有裨益,即有利于丰富武学思想内容,有利于促进武学思想交流,有利于推动武学思想发展,有利于建构武学思想体系。

研究傅山的武学思想,是为了提升精神境界,进而转化为人生态度,运用到人生实践中去。笔者虽尽力对傅山的武学思想做出较为完整的呈现,但傅山的武学思想牵涉的知识理论范围之广,思想之深刻,往往令笔者力不从心。傅山人生价值和其武学思想在现代仍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当然,由于时代背景及其自身学识的局限,傅山对武学的哲学阐释,傅山所建立的武学思想体系等,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不可避免也不可求全责备的。社会在发展,武学在进步,但无法磨灭傅山在武学方面对中国武术的重大贡献。文章中某些论述不够细致深刻,甚至还有一些重要的内容未能包含其中,希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期待傅山的武学思想得到最为完整、深刻、准确的阐释。

[1]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雄伟,王兴一.龙城名士傅山的体育思想及践行[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5):9~11.

[3] 张娟娟.傅山的宗教观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4] 梁琳玲.傅山道家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六),广师[M].中华书局,1959.

[7]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黄建军.“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的武学思想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8(20) :78~81.

[9] 陈雁杨,关文明.李小龙武学思想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5) :41~44.

[10] 李翠甜.李成银武学思想阐微[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1] 张岱年.谈傅青主的历史地位[J].晋阳学刊,1984(6):38~40.

[12] 张晓捷,宋立方.《名士傅山》是怎样炼成的[J].傅山论坛,2012,8(1):11~18.

[13] 高春平.试论傅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地缘因素[J].傅山论坛,2012,8(1):32~34.

[14] 任继愈.对傅山应全面系统地研究[J].傅山论坛,2012,8(1):75~75.

[15] 史长虹.文艺作品中的傅山形象——以小说七剑下天山为例[J].文物世界,2007,15(11):25~27.

[16] 张希贵.傅山拳法[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7] 万会珍.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8] 张路平,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0] 李新伟.北宋军校教育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8,(5):87.

[21] 卢东镐.20世纪创新拳学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3.

[22] 王铁成.论中国之武学[J].武当,2003(8):28~30.

[23] 章开沅.辛亥革命反思:百年锐于千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27(1):15~18.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史文存明清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5] 傅山.霜红龛集.附录三.傅青主先生年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6] 全祖望著.全祖望集.卷二十六。傅青主事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7] 王象礼.傅山道教医学著述考[J].山西中医,2008(3):40~43.

[28] 张希贵著,译.傅山拳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9] 白谦慎.记五件傅山的早期作品[J].文物,1998(5):33~36.

[30]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1] 傅山.霜红龛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2] 刘映海.清代武术.镖局与晋商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

[33] 吴中云.傅青主:医学家.文学家.爱国者[J].科技潮,2000(1).

[34] 尹协理.奇人傅山[J].文物世界,2007(6):15~17.

[35] 钟义荣. 傅山古典诗用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36] 范世康.傅山诗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7] 姚远.读傅山.神林介庙碑[J].文物世界,2007(4).

[38] 秦晓虹.霜红龛集.诗歌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39] 张光军.论孔子的养生思想[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1~22.

[40] 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1] 介子平.三晋人物代有杰出(四)[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9~13.

[42]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3] 陈樱宁.道教与养生[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44] 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5] 宿继光.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6.

[46] 魏宗禹.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7] 李成银.论武术功法运动的发展功理及特点[J].武术科学,2009(2).

[48] 魏宗禹.略论傅山的哲学思想[J].山西大学学报,1999(5):29~31.

[49] 王建琴.傅青主学术思想初探[J].实践医学杂志,1999(3):33~36.

欢迎订阅《体育研究与教育》

《体育研究与教育》(原《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 1986 年,是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等。

本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办刊质量、转载量和文摘率稳步提高,在体育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该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2006—2012年连续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科技厅评为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

更名后的《体育研究与教育》,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及广大作者、读者的认可,优质稿件源源不断,订阅数量大幅度增长。2015年,我刊将继续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选稿标准,以宣扬我国优秀体育学术成果为己任,努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体育学术期刊。

真诚欢迎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研究院、所及个人订阅。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定价90.00元。订阅单位及个人可通过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177),也可直接通过编辑部订阅,汇款请寄至:山西省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刘临英收,邮政编码:041004。

猜你喜欢

武学傅山武术
傅山的“四宁四毋”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清·傅山论书句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