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沌理论视角下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2015-01-29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体育

孙 星

1 研究背景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提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原则:“以评促改、以改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教高[2004]21号)。这一指导原则折射出: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改革、鉴定课程实施效果、推动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体育本身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是一门集知识、技能、身体、心理、情感于一体的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其评价体系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建立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需要有新的理论方法的指导,学科的交叉研究很有必要。

需要说明的一点,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重点研究的是教学实践、学生发展层面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外部评价在此不作详述。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当前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目前,国内体育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都从教学效果或者说外部轮廓把握评价体系的优劣、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宏观来讲,这样的研究方式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几乎能够全面地暴露出评价体系的全部问题,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来涵盖并且能够解释问题的方方面面,并在未来的研究中让这一系统的理论能够反过来促进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2.2 研究目的

对事物的认识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远不止完成教学评估、检验教学效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学校体育逐渐让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与生活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把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真正价值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检验这样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科学理论的思维逻辑;其次,再通过实践将体系的价值得以发挥。基于这样的逻辑,笔者引入自然科学中的混沌理论研究范式,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融入进去,并运用该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指导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2.3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数理分析法,了解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一是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二是混沌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而通过比较、分析、借鉴,从混沌理论视角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探索。此外,笔者走访了河海大学体育系的部分教师,对当前体育课程评价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访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数理分析方法,运用计算机进行了数据的汇总作图分析,使调查研究结果更具直观性与可信性。

3 混沌理论概述

3.1 混沌理论的自然科学特征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Edward N. Lorenz提出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混沌理论描述的是一个确定的但不可测的,具有随机性、敏感性、分维性等特性,呈现非线性但非随机的一种有序与无序辩证统一的复杂系统[1,2]。混沌理论发源于大气对流模型中(后来的Lorenz方程),改变了Laplace以来人们的传统认识(确定论),并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3.2 混沌理论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3.2.1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具有混沌特性首先,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本身是一个混沌系统。詹欣豪指出,由于人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极大不可预测性[2]。因此,将混沌理论研究范式应用到当前的体育课程评价中,注重体系的开放性和多元特征,辩证地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道路,是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的。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混沌理论毕竟是自然科学的产物,就其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到教育学,仍然是一个具有颇多争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反对直接生搬硬套用于社会科学,但之前的研究表明[3],混沌理论的研究范式可以用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因此笔者只是将混沌理论作为一个研究视角,重新审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力图用混沌理论的思维将其涵盖并且运用。

3.2.2混沌理论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混沌理论对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初值敏感依赖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一个系统的最终结果与我们给定的初始条件有关,从侧面反映出系统的不可预测性。一个初始条件的变动会使结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改变。在我们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里面,这样的“初始条件”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反馈、改变等各个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学生的层次、理解能力与执行状况等等,这些细枝末节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一个初始条件,对于最终结果均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2)非线性。与线性相对,非线性阐释的是系统内部的相对随机性,即在确定的体系、确定的初始条件下,内部仍然会出现混沌现象,是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辩证统一。另外,非线性系统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自变量不会引起相应倍份的因变量变化[4],不能通过单一指标的变化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评价体系中,评价对象不是孤立、封闭的,其随机性与可变性决定了它也不是线性可测的,需要综合多种因素,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去进行评价。

(3)耗散性。耗散是一个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来保持自身动态平衡的手段。它是一个破坏——重组——破坏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维持系统的稳定,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对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来说也是这样,我们的评价体系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大修大补几乎不可能,唯有通过其自身的耗散性,摒弃以往的单一价值取向,从多元价值里重塑平衡,不断剔除不良的制度规则,重组成与时俱进、适用性更强的体制,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4)吸引子。吸引子包括收敛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也可以成为平庸吸引子和混沌吸引子)。收敛(平庸)吸引子将系统各要素吸引、约束、控制,使系统趋于平衡;奇异(混沌)吸引子使系统呈现发散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对系统平衡进行破坏,使系统呈现宏观有序而微观无序的状态。这也是系统混沌性的来源之一。对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指导意义:正确把握体育课程评价中的收敛(平庸)吸引子,是体系形成预期稳定状态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关注奇异(混沌)吸引子,这是评价体系完善的动力。

(5)反馈机制。这是混沌原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它分为正反馈机制和负反馈机制,是系统对于初值的一种检验与调节,是基于初值依赖性的对自身执行状况的评判与改良,在评价体系中是相当重要的。有改变才有进步。评级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其内部的正、负反馈不断地总结与改进。这是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

(6)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内部的各个主体能够根据周围其他主体的行为变化或者环境变化[4],在收敛(平庸)吸引子的作用下,做出相应适应性改变,进而使系统趋于动态稳定。这样的现象在教育系统中也是完全存在并且可以理解的。研究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需要把握外部环境的各个要素,以此作为短期预测的重要依据。

4 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缺陷分析

4.1 研究现状(见图1)

其中,“1”代表评价指标单一。51.7%的被统计文献中普遍认为:当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量化评价,评价指标依然强调的是技术技能和体能方面,忽视了个体差异性,以最终终结性的考试加上体能测试成绩组成最终评价结果,体现出的内容枯燥无味,对学生终身体育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无益;“2”代表忽视过程性评价。48.3%的被统计文献中都反映出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过程性评价,过分追求评价结果,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3”代表了评价主体单一。34.5%的被统计文献指出,评价主体不仅仅包括评价者,也包括了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当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对话平台,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4”代表了评价理念落后。44.8%的文献指出,当前体育评价体系仅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课程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道德意志、价值观的正确培养。

图1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

以上四点是笔者对大量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方面的文献进行整合及数据挖掘得到的认可度最高的四点问题。这四点可以说抓住了现有体系的关键性问题,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本质与整个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具有混沌特性的系统来看其特征实际上是非常吻合的。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混沌理论研究范式的运用是可行的。在下文中笔者会展开叙述。

针对以上文献中提取的关键性问题,现有的文献也给出了重要的建议(见图2)。

图2中,“1”代表了34.5%的学者认识:当前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改善学生的自我观念;“2”代表了55.2%学者的观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应当全面化,除了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评价外,更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的正确形成及发展;“3”代表55.2%的学者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建议,在确保学生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共同推动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化;“4”代表了27.6%的学者看法:当前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更应该强调过程控制,对学生的发展状态做详细了解,重在培养其体育意识。

图2文献提出的改进建议

4.2 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

(1)过多关注横向比较,忽视个体差异。当前的体育评价体系中,基本采用量化评价。由于其科学性与易操作性,对最终结果的处理,我们往往采用横向比较来确定团体中每个人的成绩或者等次,但这是不科学的。横向比较是为了挖掘专业运动人才,鼓励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在课程评价中这样的方式会严重挫伤部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不利于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混沌理论的非线性原则,系统存在内随机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加上人的不可确定性,忽视“初值”对其影响,就更加不能用统一的横向比较去评价个体的价值。这是违背自然原理的。

(2)不重视过程评价,难于发现问题。当前体育课程大多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手段容易在短时间内对团体内成员给出一个确定性的评价,且具有一定“公开、公正”性,但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方面——评价的功能,即通过教学评价、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如果单从终结性评价或者体能测试来看,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情感态度、价值理念的形成。

(3)评价主体单一。长期以来,体育课程的最终结果往往掌握在老师手中。尽管量化的评价方法使得结果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及说服力,但从混沌系统角度而言,内部各要素呈现非线性关系,往往一个结果的产生不是由某一个方面所决定的,因而在对结果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从单方面考虑,通过了解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对最终结果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因而,需要考虑将评价主体范围扩大,当然,也只是限定在系统内部及与系统有关的有限范围内。

5 混沌理论视角下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到底怎样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才是符合当前教育目标的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建立原则?经过认真分析比较,认为发展性课程评价是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刘志军指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其体现的是与多元文化、价值系统的相对统一性[5]。不管采用何种视角,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价值依然是要服务于课程体系,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终身体育的行为,不断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基于这一思想,可以提炼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几个建立原则:

(1)多元统一原则。当前的体育评价体系是一个混沌系统。其本质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网状结构关系。不管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主体,都不能用一元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换句话说,需要一种非线性思维方式。而其统一性在于评价体系所具有价值的统一性。

(2)辩证取舍原则。在多元统一的基础上,面对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取舍问题,要坚持辩证的思想全面考虑,通过各因素的正负反馈调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而这前提是正确理解体系各要素。

(3)发展性原则。耗散性是混沌系统的重要特征。一个体系如果要长期保持稳定,那么就必须具备耗散的特征。以发展性作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充分利用其动态稳定性,促使其不断完善、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6 基于混沌理论给出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意见

(1)将过程评价纳入评价指标,关注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高等教育具有将科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功能。换句话说,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应当是努力将学生的价值取向由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6]。因此,必须摒弃唯考试论,强调过程的评价,关注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从混沌理论视角来看,系统是处于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统一的相对平稳状态。无法通过其中的某一个片段来评价里面的某一个个体。除此之外,这个系统本身具有初值敏感依赖性,某一个元素的变动经过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可能会出现与变动前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对系统运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样的认识才是全面的,具有极高可信度的。

(2)关注个体差异,适当运用进步度评价。根据上文叙述,每个个体其初始水平层次不尽相同,加之人的不确定性,以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最终的评价显然是不正确的。那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现有基础上融入进步度评价,或者说纵向比较,通过横向与纵向评价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3)适当融入学生自评、互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加入学生自评、互评需要以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信任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运用质性评价方法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7],通过正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评价体系达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的稳定状态。

(4)重视与教学预期不符的结果[2]。由于教学方式、执行情况、评价方式的差异,往往评价结果会出现与教学预期不相符的情况。而混沌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恰恰是这种情况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促使系统发生改变升级的动力。关注这些非预期结果,会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带来一些思考。

(5)提高评价者的评价能力,发展非线性思维方式。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运动专业技能的提高,还必须提高对评价的认识,注重发展非线性思维方式,倡导利用多元化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除此之外,不断通过行动研究改进自身评价能力。

7 结论

教育系统本身属于混沌系统,尽管当前并没有完美的理论研究证明混沌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某个教育系统,但其研究范式或者说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已经被各领域学者所应用并具有良好的匹配性[3]。

总之,混沌理论只是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或者说工具,可以将问题看得更清晰,更具有系统性。笔者将其尝试运用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发现与混沌理论研究范式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并运用混沌理论的特性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吴彤.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3):72~79.

[2] 詹欣豪.混沌理论对数学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启示[R].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论文集,2014.

[3] 王海澜.混沌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6.

[4] 刘洪.混沌理论的预测原理[J].科技导报,2004(2):13~17.

[5]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15~23.

[6] 张宏伟,沈辉.生命哲学视域下体育课程评价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74~78.

[7] 叶丽萍,朱成科.对我国课程评价的反思:现状与趋向[J].辽宁教育,2014(7):40~42.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