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

2015-01-29许敏娟左金刚晋文婧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技艺文化遗产

许敏娟 左金刚 晋文婧

(安徽省直工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

许敏娟左金刚晋文婧

(安徽省直工委党校,安徽合肥230001)

生产性保护从一种原始的民间自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式被提升为国家倡导和支持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迄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摸索实践中,安徽非遗生产性保护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非遗” 生产性保护问题建议

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到2012年文化部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生产性保护从一种原始的民间自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保护方式被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作为国家倡导和支持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迄今已有十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十年来安徽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在实践摸索中前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验,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安徽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的成果

何谓生产性保护?《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指导意见》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应用的项目领域作了明确界定。

按照《指导意见》界定的生产性保护范围,非遗生产性保护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这三大领域进行。我省是非遗资源大省,可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资源相当丰富,截止到2014年底我省可进行生产性保护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有宣纸制作技艺等21项,占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35%;省级名录有古井贡酒酿制技艺等70项,占省级非遗项目总数32.1%。此外还有许多市、县级的非遗名录中也有诸多属于这三大类可生产性保护的项目。为有效地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让非遗这朵奇葩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绽放异彩,我省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在如下方面:

1.支持创立多层次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形式

非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可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实用性很强,一直以“生产”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十年来为有效地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全省各级政府支持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品经营者在实践中按照“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了多层次的生产性保护形式,从个人工作室到家庭作坊,从中小微型企业到企业集团,应有尽有,哪种形式适合所需保护的非遗项目与市场需求,就选择哪种形式。众多的生产非遗产品的手工作坊、中小微型企业如同美丽的珍珠散落在江淮大地,仅歙县就拥有400多家非遗特色工艺家庭作坊,6家规模化生产徽墨、歙砚的企业,在非遗保护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解决了数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拥有126名在岗人员的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在徽墨制作上有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各1人,并培养出5名市级传承人,他们恪守传统工艺,多年来坚持以传统工艺和核心技术的保护传承为中心,坚守“中华老字号”企业的优良品质,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连续多次荣获“中国文房四宝金质奖”。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莘莘学子、书法爱好者和画家们,才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适用的货真价实的徽墨。他们的产品在当今中国的砚墨市场占有份额达75%,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也成为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传统徽墨制作技艺的窗口,多年来他们接待了数百场次的媒体采访和团队参观,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等多个国内外主流媒体先后来厂采访拍摄并宣传播放了他们按传统工艺流程生产制作徽墨的实况。

与非遗产品的手工作坊,中小微型企业相比,非遗产品的企业集团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更是硕果累累,红星宣纸集团、古井集团、华宇(安徽)工艺品有限公司、高炉集团和传承徽菜技艺的同庆楼餐饮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以其集团的优势,在传承人培养、市场扩张、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多层次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形式,不仅根据非遗项目自身的特质有力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保护,也为解决劳动力就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广开门路培养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技艺人才队伍

非遗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它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载体、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因此传承人的培养在非遗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我省在非遗保护中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基本原则,始终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放在非遗保护工作的首位。

为培养传承人队伍,我省各地根据各个非遗项目的特点,不拘一格,拓宽渠道,多种形式进行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技艺人才队伍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师徒授艺、父子传承、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承,还采取了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创办传习所或培训基地、在大中小学开设非遗课,创立非遗技艺专业学校等途径培养非遗人才。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共建立了43个省级传习基地(所)。一些县市除建立培训基地外还依托高校培养传承人,如六安市依托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霍山石斛制作技艺培训基地;芜湖市铁画行业协会与安徽工程大学合作,设立了铁画艺术学科,培养本科学生;绩溪县依托徽州学院设立徽雕技艺与徽菜技艺培训基地;黄山市歙县创立“安徽省非遗教育集团”,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非遗技艺专业学校的创立,开辟了通过职业教育方式培养非遗技艺人才队伍的新途径。

多渠道、多层次的非遗人才队伍培养,不仅为我省非遗传承人培养和非遗技艺人才队伍的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形式多样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活动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釆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生产性保护是保持非遗生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有效形式,虽然不同非遗项目在转化经济资源时对地方经济贡献的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成了当今经济转型时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纵观我省非遗资源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我省一些地方不仅可生产性保护的非遗资源多,并且产品有较好市场,这些地方非遗资源转变而成的产业就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亳州市,作为非遗传承的中药炮制和白酒酿造技艺而产生的两大产业——中药材和酿酒两项的产值占当地GDP的半壁江山,亳州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形成庞大的中草药种植,炮制、批发、销售的产业链。白酒酿造方面形成了以古井集团为龙头的产业群,古井集团和高炉集团均为利税大户。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产值19530万元,利税10449万元,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并且宣纸的生产制作在当地也形成产业群。阜南县的柳编技艺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全县有近10万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柳编企业70多家,在当地形成了柳编产业集群。黄山市2013年省规模以上非遗项目的文化产品产值9.5亿元,利税4132万元,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28%,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达2%。

(2)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亮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我省积极探索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亮点。其中以歙县和泾县最有代表性。歙县通过设立 “非遗馆”、“歙县文房四宝市场”、“徽州艺术品市场”、“徽墨歙砚一条街”等,形成规模效应和叠加效应,并使其成为经典的旅游线路,向游客现场展示徽墨歙砚的生产过程,游客也可现场体验这种手工技艺的生产操作,将旅游与非遗产品生产过程的展示和销售结合起来。泾县的 “中国宣纸文化园”成为当地旅游的品牌景点。这种文化传承展示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使游客增长了非遗文化知识,也提高了旅游线路的文化品位。

4.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不仅让老字号彰显历史的厚重,而且还催生了许多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传承发展,是非遗文化的特质,一些与人类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技艺,在历史的绵延发展中不仅获得大众的认可,而且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并成为“中华老字号”。近年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实践活动,不仅使我省老字号彰显历史的厚重,还催生了许多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我省被国家商务部认定的安徽同庆楼餐饮发展有限公司等25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均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成果,国家商标总局评定的我省167件驰名商标中,非遗项目产品29件,约占驰名商标总数的12%,我省非遗产品的著名商标达120多个。

综上所述,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走向纵深,也为全省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安徽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责任缺位,既无保护发展规划也无经费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华所在,政府在遗产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2014年10月实施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引导扶持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中心、示范基地或者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但我省许多市县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未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所列的专项经费甚少或根本没有,非遗保护指导工作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职人员。有些地方政府嫌贫爱富,对有市场、能为政府贡献较大利税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高度重视,要政策给政策、要经费给经费,而对没有什么市场或冷门的技艺,政府任其自生自灭,没有认识到保护好每一项非遗就是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2.传承人培养困难,一些项目或将面临后继无人

传承人培养是非遗保护的中心工作。手工技艺在传统农业社会是“金饭碗”,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技艺习艺周期相对较长,技术要求高,多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强度大,苦、脏、累工种多,且待遇相较其他行业低。年轻一代大多追求创造财富的速度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大多不愿像祖辈那样守着清贫静心地学艺,尤其是市场销路不好的非遗项目,更难招学徒,这些项目或许面临后继无人。截止到2014年底,我省在21项国家级可生产性保护非遗项目中,竹编(舒席)、柳编、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宣笔制作技艺、绿茶(六安瓜片)、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9项均无70后、80后和90年后代表性传承人,只有阜阳剪纸、徽州三雕、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徽墨制作技艺这4个项目各产生1位90后代表性传承人。[1]国家级名录非遗传承人培养都如此不堪,省市级非遗名录传承人培养更可想而知。传承人的断代是非遗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也是全国非遗保护中共同面临的难题。

3.行业监管缺失,核心技艺传承面临风险

《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一种保护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应当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正确导向,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我省一些地市为更好履行这些基本原则,坚守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针对一些非遗项目的特点制定了行业标准,如淮南市制定了《豆腐生产制作规范》;阜阳市制定了《柳编制作工艺规范》;黄山市制定了《歙砚、徽墨安徽省地方标准》、《太平猴魁茶工艺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五城豆腐干安徽省地方标准》、《五城米酒安徽省地方标准》、《松萝茶安徽省地方标准》。宣纸是最早制定和执行行业标准的非遗文化产品之一,为了保证宣纸的产品质量、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家轻工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泾县宣纸厂的企业标准为基础制订了宣纸专业标准,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这些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坚守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起到了规范保障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地方的非遗技艺没有制定地方或行业标准,如徽州三雕和黄山毛峰,现在市场上徽州三雕作品,特别是木雕,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为追求效率,抛弃核心技术,以机器生产代替人工雕刻,使徽州木雕技艺变形走样。同样,因为对黄山毛峰不同等级的品质要求、制作流程也未进行规范,常出现标明同一等级的黄山毛峰在不同茶商那里品质、价格都相去太远,严重影响黄山毛峰形象。有的虽有标准,但不认真遵守执行,行业监管缺失,如宣纸虽有严格的国标,但因“受到当前市场上宣纸‘千金难求’的高利润的吸引,众多投资者和经营者将目光转向了宣纸制造行业,企图乘着宣纸回归的热潮快速增长财富。……严格的原料选择标准和繁琐的宣纸制作流程奠定了宣纸的高品质和独特魅力,但同时也决定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制作作坊和急于得利的宣纸经营者不可能按照正规流程来制作宣纸,这就导致了市面宣纸质量的良莠不齐,破坏了宣纸给人们留下的惯有印象”[2]。这种现象在徽墨生产中也大量存在。还有如何解决“传承”与“创新”、“保护”与“产业化”的矛盾,也是我们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必须正视的课题。

三、推进安徽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全省非遗保护规划

首先,在《非遗法》和《指导意见》规定的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编制全省“十三五”非遗保护规划,统筹全省非遗的科学保护,并使其成为《安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正值各地“十三五”规划编制时期,各级政府应将非遗保护列入本地的“十三五”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划,在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上对非遗保护工作给予支持。

其次,将对《非遗法》和《条例》的执法检查列入省人大和政协每年常规的执法检查内容,督促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和履行《非遗法》与《条例》规定的各级政府的责任。

最后,积极作为,依托省内重大发展战略和项目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如目前我省正在进行的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振兴皖北”和“安徽文化品牌建设”,非遗生产性保护都应在其中占有一定份量。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主动出击,依托和链接这些重大发展战略和项目,让非遗生产性保护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2.创新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输送新动力

以人为本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我省要继续支持和推进多层次的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基地(传习所)建设,为各项目非遗传承人生产、展示和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继续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地办好各类非遗技艺人才培训班和专业学校,为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特色人才。《指导意见》指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人培养计划,建立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增强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鉴于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非遗技艺招徒难的现实,我省一些地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如歙县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评比活动,组织有关人才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培养一批大师级领军人物。泾县为使制纸人才不流失,“采取企业加薪为主、政府激励为辅的方式,不断提高技工工资、增强宣纸产业就业吸引力,吸引年轻人从事宣纸生产,建设人才梯队,稳定和扩大宣纸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试点,试行地方‘土粮票’,评聘宣纸技师、高级技师。”[3]他们这些成功做法应在全省推广,创新激励机制,以培育壮大我省非遗技艺人才队伍。在创新激励机制同时,也应建立约束机制,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个别传承人享受着国家的政策待遇,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带徒授艺上,而是放在搞公关、跑项目跑经费上。对传承人如何履行法定义务,相关部门应建立硬性考核机制,对一定期限内未完成考核指标的传承人应给予惩罚,直至取消传承人资格。

3.全面制定和完善各项非遗技术标准,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

如果说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层面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法制保障的话,非遗技术标准则从微观和操作层面为确保非遗的原真性提供了具体保障。用标准化技术保护地方非遗,从微观操作层面防范非遗在生产性保护中变形走样,坚守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宣纸标准化生产的实践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建议对全省尚未建立技术标准或虽已建立但不完善的,抓紧建立和完善,从具体操作层面建立健全防止任意篡改非遗核心技术和工艺流程的“防火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我省一些地方的非遗产品在生产实践中已成立行业协会,并发挥了很好作用,如歙砚协会的成立对 “保护歙县砚石资源和合理有序地开发,促进歙砚传统制作技艺的创新、传承与发展,加强业内合作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4]。但课题组调查发现,我省50%的县市在非遗领域尚未建立行业协会。各级政府应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在推进我省非遗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中发挥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

4.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抓手,推进我省非遗产品的品牌建设

我省一些非遗产品如岳西翠兰、口子窖酒、滁州贡菊等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有许多非遗产品成功注册了商标,有的已成为驰名商标,有的成为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要继续推进我省非遗产品的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强化全省各地非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以此为抓手推进品牌建设。歙砚协会推出的“歙砚十二坊”是非遗品牌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成立于2013年的“歙砚十二坊”由12家知名歙砚作坊组成,这12位雕砚大师均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和评比中获奖,在淘宝拍卖会上其成交率也远高于全国同类非遗产品。如今“歙砚十二坊”已成为歙砚向外推介的品牌。“歙砚十二坊”品牌的成功树立,也为全省其他非遗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我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各地政府应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政府的职责,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表现形式的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非遗生产性保护,将非遗产品品牌建设纳入安徽文化品牌建设的大战略中,给予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安徽非遗产品品牌建设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1]18名 “90后”传承非遗薪火 [N].新安晚报2014-10-8(A03).

[2]伍梦尧 .宣纸的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知网硕博论文.

[3]非遗生产性保护调查[R].歙县文广局、泾县文广局,2014-12.

[4]非遗生产性保护调查问卷[R].黄山市文广局,2014-12.

责任编辑:马俊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14-2015年度立项课题(立项编号:A2014032)研究成果。

2015—08—10

许敏娟,中共安徽省直工委党校副教授;左金刚,安徽省文化厅非遗处主任科员;晋文婧,《安徽日报》文化新闻编辑。

猜你喜欢

生产性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活态文化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