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冰先生对我国近代体育发展贡献之评述
2015-01-29姚应祥
姚应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体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1 徐一冰先生生平概述
徐一冰(1881—1922年)原名益彬,又名逸宾,湖州南浔人,体育教育家,儿童职业教育家,自幼聪颖好学,善诗文,课余常习射、角力。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中秀才,青年时期的徐一冰先生思想激进,主张维新。三十一年(1905)因不忍“东亚病夫”之耻辱,立志体育救国,遂东渡日本,进大森体操学校,专攻体育。三十三年(1907)回国,先后任上海爱国女校、中国公学、湖州旅沪公学等校的体操教习,并与友人徐筑岩、王季鲁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以“提倡正当体育,发扬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操教师,以备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历任副校长、校长,亲理校务。三十四年(1908)秋又创女子部于上海老西门外白云观。民国3年(1914),应教育部、农业部之邀,任农政学校学监。不久又回中国体操学校主持校务。民国4年(1915),毁家兴学,在南浔镇创办“贫儿教养院”。
民国9年(1920)将中国体操学校迁至家乡浙江湖州南浔,独理校务。他先后主持中国体操学校15年,培养学生近30多届,达千余人,造就了一批体育骨干。民国3年(1914)6月,徐一冰先生受到当时教育部“一等金质嘉禾勋章”嘉奖并授于了“教思无穷”匾额。
徐一冰先生一生致力于培养体育师资和进行体育宣传,清宣统元年(1909)三月和民国3年(1914)6月,先后创办《体育界》和《体育杂志》二本刊物宣传近代体育,抨击文弱之风,从教育目的、行政管理、教学内容、师资培养诸方面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科学的主张,著有《徐氏体育学》和《体育原理》等。民国11年(1922)11月,先生因积劳成疾,不治而逝,终年42岁[1]。
2 徐一冰先生体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1 “体育不讲,人种不强,人种不强,国将安赖”体育思想的形成
清朝末年,由于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软弱无能的清廷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国贫民弱,泱泱五千年中华大地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与掠夺。先生少时喜欢武术,也练过摔跤,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先生以“东亚病夫”为耻,于1905年远赴东瀛进入大森体操学校留学系统学习现代体育的技术和理论。有感于国人与外国人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他认为“值此有强权无公理之世界,非持武力,实难生存,欲有强大的武力,则非有强壮之体魄不可”,“一个人体质强了,在农民则生产丰,工人则制作精,商贾则通有无也便,士人则脑筋灵活,易于创作。故一世一事,莫不有赖于健康之身体,强国必须强种,此之谓也”,先生提出了“体育不讲,人种不强,人种不强,国将安赖”的现代体育思想[2]。
2.2 “体育救国,当为首冲”体育思想的升华
清末民初正值外敌不断入侵,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腐败软弱,民族处于危难之中,徐一冰先生以“救国之策,虽有多端,我意体育救国,当为首冲”的决心远赴日本学习现代体育理论,以达强种强国的目的。从他临行前的诗作“乙巳走东瀛,立志挽文弱。归挟武士魂,海上腼秉铎”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先生爱国报国的热情以及体育救国的想法[2]。回国后徐一冰先生积极投身“秘密宣扬革命,志在颠覆清朝”的上海精武体育会,先生提出的 “德智体备染青年子弟”,规定“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造福人群”造就“最完善、最强国之民族”的体育思想成为了上海精武体育会的核心思想。精武会在1911年辛亥光复上海过程中,会员们身先士卒,作出了不朽的贡献[3]。
3 开办体操学校,培养体育专门人才
3.1 中国第一所体校诞生
徐一冰先生于1907年学成回国,联络有志之士,筹办以培养近代体育师资为目标的中国体操学校。怀着体育强国的梦想,他几经挫折,经过一番努力,和友人徐筑岩、王季鲁等六人创办中国体操学校于上海老西门。这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第一所传播近代西方先进体育思想、为我国近代体育培养专门人才的体操学校。“提倡正当体育,发扬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育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成为了我国第一所体操学校的宗旨。学校在办学宗旨、学制、课程设置、招生、升留级、考试以及交学费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制订出台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专门学校章程,是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
不仅如此,徐一冰先生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强国民,更不能不谋女子之体育”。他把女子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女子体育师资看成是发展体育的重要方面。留日回国后,他首先在爱国女校,然后在创办的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还协助同乡好友王明良在家乡浙江湖州南浔创办爱国女校南浔分校。中国体操学校创办后,在徐一冰先生27岁的时候,他开创了女子部,被社会视为奇事。校址设在老西门外黄家阙路白云观内,与男子部各居一处。由于受到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体操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办学方法上都带有当时日本教育制度的痕迹,其中以教日本体操、舞蹈闻名[4]。
3.2 为我国近代体育培养专门人才
该校在1908年至1927年办学期间,共有毕业生36届,学生人数达1500余人,该校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初级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以及女子师范学校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担任体操、游技科教师。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代表:上海童子军创始人——顾拯来、中华武术会创办人——吴志青、上海东亚体专创办人——傅球、上海两江女校创办人——陆礼华、浙江体育师范创办人——蔡倔哉、广东体专创办人——杨振峰、苏州中山体专创办人——朱重明、苏州成烈体专创办人——柳成烈、奉天体育学校创办人——尚士元、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创办人——华豪吾、学校体育三段教学法创始人——王怀琪等。在清末民初体育师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这所体操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体育专门人才,为中国近代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
4 创办体育专刊,进行学术研究与传播
4.1 创办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期刊
先生于1909年农历三月初一在上海的中国体操学校出版了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刊物《体育界》(每期30页左右),这本刊物于1909年至1918期间断断续续出了10期,直至1918年3月才得以复刊,并改为月刊。《体育界》作为体育专业学术性期刊开设了分论说、问答、批评、杂俎、专件、小说短论、研究资料、教授资料等专栏共12大门类。它主要研究和介绍近代体育项目,抨击当时的文弱之风,内容以倡言体育、介绍现代体育知识为主。宣传近代体育,提倡尚武精神成为了《体育界》的办刊宗旨[6],通过该杂志向觉醒中的中国民众传递了西方现代体育的理论与方法。
在《体育界》停刊的日子里,徐一冰先生与王均卿又于1914年3月创办了另外一本学术为主的综合性体育期刊——《体育杂志》。《体育杂志》与《体育界》相比内容上更丰富,兼有学术、科普、新闻等内容。开设论说、生理、时评、问答、文苑、译林、教授法、体育史、同学录、体操资料、游技资料、校外纪事、短篇小说(短论)等栏目。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体育杂志》仅仅于1914年创刊当年的3月和6月出版两期,但是作为一本以学术为主的综合性体育期刊,在宣传体育技术理念和传播西方先进体育方法等方面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4.2 利用体育期刊进行学术研究与传播
1909年,徐一冰先生在自己创办的体育专刊——《体育界》上刊登了亲自撰写的一篇体育史论文。《体育界》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体育刊物,先生自己发表的文章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史论文。
徐一冰先生的《体育与武力辩》一文于1914年在《体育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徐一冰先生指出军国民体育已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他在文章中指出“自1905年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一科,竞以尚武为惟一目的,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材,以致舍本求末”,其最大的害处就是“误以军事当体育”。先生把“提倡正当体育”作为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并对体育的概念、内容、目的加以论述。先生对军国民体育的批判,对正当体育的弘扬,有助于那个时代的广大民众从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五四运动前后新兴体育思想的发展以及我国体育的近代化作了有益的工作[7]。
1919年第13期《体育界》上发表了徐一冰先生《征求体育家意见启》一文,他关于“或则习岛国之风,或则守新大陆之制”,以改变体育界“宗旨之乱,学说之杂”的混沌状态的主张得到了鲜明的阐述[6]。
无论是先生创办的杂志、还是先生自己在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体育史类的文章,在近代中国体育传播的历史上都是开创之举;而将《体育杂志》与《体育界》广泛发行,并且采用对大多专业人士进行赠阅的方式,让体育信息在当时最大限度地传播,使广大民众受益无限:在《体育杂志》与《体育界》上大胆宣扬自己的体育思想,提倡正当体育、主张“思想家”来导航中国体育,无不为中国近代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其体育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当时体育改革的主要参考,引领了那个时代的体育思想潮流的变化[8]。
5 投身教育事业,革新学校体育教育
5.1 批判军国民体育,弘扬“正当体育”
20世纪初举国奉行军国民体育为救国之道,而徐一冰先生根据中外体育发展史的事实以及自己研究成果,指出军国民体育违背体育发展的总趋势。他说“全国上下对于体育之心理,以为不必提倡者有之,以为不敢提倡者有之”,军国民体育又完全不适合中国体育近代化的需要,必须实行“正当体育”。他指出“体育之道,有广狭两义,由广义言之,人类初生,臻捧拯狂,各竞所生,自卫为急,体育乃兴。盖考生物发达之原则,必具有天演争存的自卫良法,可以战胜外物之侵虐,排斥外界之障碍者也,至自狭义一方言之,则以规定各种运动,发扬尚武精神为主[7]”。不难看出先生提出的体育应当从人类的自身需求出发,注重人自身的实际需要和自由发展才是他所提倡的“正当体育”。体育不仅要给人带来强健的体格,更要带来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体育是一种形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9]。
5.2 汲精华、剔糟粕、继传统的学校体育改革思路
1907年学成归国,徐一冰先生先后担任上海爱国女校、中国公学、湖州旅沪公学等学校体操科教师。1908年在上海与好友徐筑岩、王季鲁等六人合办中国体操学校,任训育、校长。1913年任北京农政学堂学监,后辞职而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徐一冰先生强烈批判了我国学校体育“偏重德、智二育,轻视体育的传统偏见”;先生认为“坚强学子之体魄,健康学子之精神”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身体“均齐发育”,使“学校体操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这正是先生一直致力提倡的“正当体育”,是教育的体育[8]。先生从学校体育的管理、教学内容及师资等方面对学校体育进行了改革。首先徐一冰先生提出通过教育部统一全国体育课程,并建议由教育部召集体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统一教材、教法。具体方案:“整初等小学至中学共计11学年,年分3学期,共计33学期,按照年级之次序,选择正当之材料,支配课程,编订专书”以改变当时全国各地体育教学参差不齐、管理混乱的情况,同时各省设立体育教学监督员,监督各地区体育教学实施情况。其次,彻底改革当时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徐一冰先生主张“革新兵式一科,专重正当运动”,彻底废除军国民体育把尚武作为体育唯一目的那一套,主张从高小三年级起,把我国独有的技击加进体操科内,“以修养勇健之体格,保存国技之菁华,强种保国”。这一主张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重视并被当时的教育部门采纳。最后,徐一冰先生认为改革学校体育的关键所在是“养成优良之体操教师”,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其建议由国家设立专门培养体育教师的学校,为全国各类学校输送体育人才[9]。在革除兵式体操,保存、发扬我国具有生命力的技击,吸收西方近代体育的精华,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学校体育诸方面做出了不容抹煞的贡献[10]。
6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徐一冰先生的个人社会经历及其对近代体育的贡献走过了一段不同的历史轨迹。徐一冰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先生个人及其近代体育的命运,紧紧地与那个时代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先生出于对体育的钟情与挚爱,以不同的身份投身于我国近代体育的事业中,通过执着的追求与全身心的投入为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为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呕心沥血所作的贡献应该受到我们后人的肯定和学习。
[1]http://baike.baidu.com 百科名片 徐一冰.
[2]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8.
[3]韩锡曾.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J].浙江体育科学,1995,17(2):49-53.
[4]沈雅菲.徐师一冰 志挽国弱——近代体育先驱徐一冰[N].湖州师范学院校报电子版,2011-03,(305)第4版.
[5]刘博,张宝强.清末留日学生徐一冰的体育思想与实践研究[J].兰台世界,2011(27).
[6]刘瑞平.中国体育教育第一人[J].报刊荟萃,2008(1).
[7]吴庆华.强国之道教育为本——徐一冰体育思想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161-162.
[8]陈万妮,潘华.试论徐一冰对近代体育传播的贡献[J].四川体育科学,2008(5):1-3.
[9]王子乾.清末徐一冰的体育思想及实践研究[J].兰台世界,2013(103).
[10]古稚辉.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