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冠心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2015-01-29吴晓波
吴晓波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冠心病在多数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数据表明,冠心病在我国最高的病率为108.7/10万[1-2]。冠心病的危害极大。目前,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在手术过程中需采用麻醉,术后肢体需要制动等因素,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在术后出现腹胀[3]等现象;另一方面,患者会因对手术缺乏必要的认识而出现术前焦虑。为了对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更好的护理,我院提出对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并设置常规护理组,效果显著,现将有关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介入冠心病治疗的患者74例,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9.2±10.1)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择期介入29例,急性介入8例: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2.3±7.8)岁,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择期介入31例,急性介入6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和介入类型进行差异性对比,差异指数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必要的药物以及基本护理。循证护理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术前护理:由循证护理原理可知,患者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以及术后康复的积极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基本护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即对以往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本文重点研究患者的术前焦虑心理,总结如下:焦虑是患者在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后,对自身的病情不了解或对手术缺乏认识,而引起的一种主观情绪表现,通常表现为烦躁,精神紧张,坐立不安,并有可能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发冷等现象,针对这样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讲解,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过程,并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健康宣教,从而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第二、术后护理:①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如心电图,冠状动脉CT等,一旦发生异常变化,要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避免意外的发生;②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患者用药的周期较长,护士要及时督促患者用药,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在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用药种类或剂量的指导。③对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的指导。由循证医学经验可得,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因此要对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例如患者应减少盐和脂质的摄入。
1.3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常规护理组患者和循证护理组患者术后腹胀出现率和术前焦虑度的对比:由实验数据可得,常规护理组患者中,出现术后腹胀的有22例,发生率为59.4%,术前焦虑的患者有20例,发生率为54.0%;循证护理组患者中,出现手术后腹胀的有9例,发生率为24.3%,术前焦虑的患者有11例,发生率为29.7%。利用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率和术前焦虑的发生率组间差异P<0.05,表明差异明显,则研究具有意义,具体对比见表1。
表1 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患者术后腹胀出现率和术前焦虑度的对比
2.2 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得,常规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45.3%,循证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9.3%,差异性P<0.05,表明具有明显差异,研究有意义。
3 讨 论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计划时,谨慎准确地将科研结果和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获取护理证据,作为护理计划的决策依据。循证护理的应用,有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在对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我院采用的循证护理能减少患者术后腹胀及术前焦虑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并进行跟踪研究,得到循证护理组患者有3例发生并发症,再次住院的患者占总数的6.24%,而常规护理组患者有11例发生并发症,再次住院的患者占总数的25.3%,进一步证明循证护理的确能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这也与相关文献的报道内容相吻合。综上,在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1]高阅春,何继强,姜腾勇,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3):178-181.
[2]李春,王秀茹,唐熠达,等.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76-181.
[3]梁瑞红,李红.腹部手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