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要向孩子传递生命的气息

2015-01-29邱红宇

江苏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学会生命课程

邱红宇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的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倡导并践行的。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引入生命教育,并在学校中逐步推广实施,效果不错。目前在我国,生命教育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

孩子能科学、准确、合理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前提基础。通过生命教育,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然生命体,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父母赐予的血肉之躯,让孩子具有博爱情怀,尊重一切生命,珍惜万物,感受生命成长背后付出的困难与艰辛,从而学会感恩,感恩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学会珍惜、爱护自然,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亲人。要了解、认识自己的身体,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征、长处与短处以及自身的潜能。通过生命教育,把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个体、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出现困惑,甚至困扰。生活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内化于生活,对生命的关怀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现在的高中孩子自我意识很强,过多关注自我权益的实现,特别在人际交往中,考虑自身利益过多,尊重他人的利益过少。我们要加强孩子的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学会自尊自爱,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从而认识、尊重他人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价值,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体会到自身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

2.正视死亡,让孩子学会救护,珍爱生命。

让孩子正视死亡,对于忌讳死亡的教育文化氛围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死亡话题是沉重的,不论是教师、父母还是整个社会,很少谈及、讨论这一话题,往往在这一话题上含糊其辞,甚至采取搪塞、回避的做法。但这又是无法避免和回避的。正常的生老病死,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着。既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面对它,对死亡有科学的认识。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进而明白生命的可贵和重要,从主观上减少漠视、轻贱生命的事件发生。在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没有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日常课程之中,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几乎穿插在学科课程以及主题班会中完成的,教育的效果基本是根据老师的重视程度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呼吁构建科学、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呼吁整个社会、学校、家庭能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学校里,应专门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开发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本教材,配备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社会和家庭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让孩子明白掌握一定的救人和自救的方法与技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3.感悟生命,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超越生命。

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关注自身生命,关注身心健康,这是提升生命教育质量的前提。探讨生命的意义,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话题。生命只有一次,它来之不易。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生都曾思考过“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活着有何意义”等问题。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和辩论,让孩子们达成共识,明白要学会自救,也要学会去救人,应该要向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学习,更应该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对生命价值意义进行探讨,这有助于孩子提高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懂得生命的意义,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让孩子体会世界的美好,理解生命的意义,由爱己、爱人推广到爱众生,适应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与发展;引导孩子感受生命的情趣,体味生命的快乐,追求生命的归宿,使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关注到今天生命的认识和享用,关注到明天生命的发展和成长,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谱写青春印记,开始幸福生活的旅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学会生命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会分享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