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识成智

2015-01-29周世东

江苏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校本智慧课程

周世东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与过去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儿童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他们必须对他们的生活作出积极的选择。”如何引导教师、学生主动认识所处“不确定的环境”中充满的各种可能性?如何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辨析、选择的能力?学校该如何创新教育举措为学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基?正视并很好地应对这种变化,学校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在新世纪适时提出“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成长提供适切性教育”的办学主张,积极开展有智慧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将“转识成智”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

一、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智慧生成的必然诉求

“转识成智”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表现形态是不断生成智慧。中学生的学习智慧属于实践范畴,不是先天就有的,学习智慧的生成也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它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淀并不断完善的。因此,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必然需要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等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适合智慧生成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得到运用,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的学习品质。

反观现实,我国中学阶段仍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现代教育出现的新情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暴露出许多弊端: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缺少交流、对话、差异、分享、合作。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学校教育从以教师教学为主转向在参与和期望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个体学习需要转向团体、组织、机构乃至社会学习需要。显而易见,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新的教育追求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已不相适应。因此,我校根据学生需求的新特点,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变革和创新。

1.改大班为小班

原来我校每班60多人,教室里坐得满满的。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一项学情调查也表明,有70%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上课以听和记为主。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我校在全省率先进行了高中小班化教学改革,首先对班级人数进行了限制,改大班为小班。每一班级学生数控制在40人,每一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节课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地提问题,充分地体验,充分地参与。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习目标预设问题,引导生成问题,真正起到助学和引领的作用。实行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与教师、同学对话和交流,学会了合作,学科知识扎实了,素质得到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共同体,保障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为学生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智慧不断生成的地方。

2.改定班为跑班

班级人数的减少,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因为班级是固定的,这就意味着学生个人无法选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们又改定班为跑班,旨在弥补班级授课制下对学生差异关注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富有个性地学习。所谓跑班,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它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近80项选修科目,如诗词吟唱、李清照诗词欣赏、数学解题基本策略研究、新概念英语、英语视听说、生活地理新观察、生物与健康、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历史讲坛、天文之窗、快速记忆、冷眼看热点、手绘、三角插手工制作、机器人、趣味物理实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跑班上课,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跑班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也应用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每到社团招募时间,招募现场学生人头攒动的景象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开始,有些家长和教师担心这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每周虽然少上了几节文化课,少做了一些习题,但是并没有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相反学生真切感受到,个性潜能得到了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管理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回答是感性的,但我们欣喜地认识到,这正是学习智慧在不断生成的实质性表现。

3.改教师选学生为学生选教师

学生学习智慧的生成离不开智慧教师。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的是教师选班级和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教师。这样一来,教师专业水平是不是适合所教的学生,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就要打问号。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在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师。当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进一步深入时,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必然要求选择上课的教师。每学期初,我们要求上课教师通过展板,向全校学生介绍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理念,这些展板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这一变革对所有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在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创建了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和江宁高中教师智慧成长中心两个教师学习共同体。特别是教师发展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省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个共同体使校本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和课程化,以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为指向,将职业规划、读书学习、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集中研讨成果答辩、外地考察等多种研修方式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育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发展学校的成员以本校青年教师为主体,另有聘请的名师、专家组成的导师团。在这一平台上,专家与教师等实现了真实、稳定、长期的对接和合作,既有竞争、博弈、冲突的紧张,也有充分表达、达成共识、分享成长的兴奋和快乐。教师发展学校2005年开班,每期30人左右,到目前已结业了三期,第四期正在培训。通过培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多人成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很多教师成功走出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开始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和智慧型教师转变,并真切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二、变革课堂——打通学生“转识成智”的主渠道

您说,数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四个字——“数学好玩”。所以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地做题,而是您一直带着我们全身心地“玩”,从必修“玩”到选修,从集合“玩”到简易逻辑用语,从代数“玩”到几何。黑板是您的游乐场,问题是您的发动机,完美的圆是摩天轮旋转的轨迹,优雅的抛物线是木马游历的路径。每一段学习的旅程因为有您的幽默相伴,智慧成长了一季又一季,欢乐洋溢了一季又一季。

您又不乏严谨的教学态度。每一节课后,黑板上留下的都是您细致、详细的演算。行行紧凑,就如您严密的逻辑思维;条理清晰,就如您睿智的数学理念。您引领着我们从“火热的思考”走向“冰冷的美丽”。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争奇斗艳;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教室充满家园式的自由氛围和实验室般的探究氛围,大家是共同参与探究的伙伴。您陪我们走过的每一段,我们都会永记。

在此颁给您,2013年度最严谨幽默奖!

以上内容是2014年新年师生联欢时,高三年级的学生为某数学老师所撰写的颁奖词。

幽默源于智慧,智慧就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的生成有赖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只有变革课堂,才能打通学生“转识成智”的主渠道。因此,我校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倾力打造以“问题、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从“问题、参与、体验”三个维度,助推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1.从“问题”的维度来说,“智慧课堂”的教学是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原成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是实际生活的情境,也可以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建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构问题、解决问题,又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经此过程,使学生从学习策略上将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上升为对程序性知识的领悟,催生了学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智慧。

“对数”是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一节概念新授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一个定义,三项注意,马上解题,大量训练”,将数学概念的学习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基于“智慧课堂”的基本要求,新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以一系列的问题串引领探究过程,让学生实现概念的自主建构,力求催生学生建构新概念的智慧。

例如,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教师发问:“就此情境,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实质性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并感知获取的知识来自何方。“上述问题,用怎样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现在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呢?”一系列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驱动学生进入新知的探究学习。“根据上述具体的例子,一般情况下对数是怎么表示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过程,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认知力。

2.从“参与”的维度来说,人的主体性是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生命的核心问题。教学活动是学生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参与是教学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思维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生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智慧旅程。经此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激发,课堂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师生对话交流的焦点。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困惑和认知冲突,自然把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解决的过程,有效推动认知主体的思维参与。

“这样的数是否存在?”“写几个对数,和同学交流一下,你认识所写的对数吗?它究竟有多大?”上述每一个问题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把凝结在知识中的思维打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前人是怎样思考、如何突破进行借鉴、联想,内化为自己再发现、再创造新概念的方法。如此循环反复,让学生充分经历“转识成智”的全过程。

3.从“体验”的维度来说,教学是一种能生发与主体密切相关的认知领悟和情感反应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只要处于体验的主要角色,就能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促进自我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一节课下来,回顾新知学习的过程,学生体验到思维活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顺次展开,逐步“逼近”概念的核心地带,概念更多的本质属性渐次被心智所捕获,概念的表象、结构特征、内涵性质越发明朗、清晰,新概念的建构水到渠成。

至此,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生成了探求新知的认知智慧,将“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一条智慧生成的通衢。这就是从已有的方法中寻找未知方法,从已有的知识中寻找未知知识,从已解决的问题中寻找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课堂小结也不再是教师“贴标签”式的自我独白,而是不断地追问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成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课堂成为探究与对话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小结,更加重视认知主体“我”的体验,“我”的陈述。当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获得肯定和赞扬时,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这样的课堂就会绽放智慧的火花,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人性的光辉。

三、变革课程设计——“转识成智”的核心

“转识成智”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转识成智”的教育最终需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改革中来,必须优化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式,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此,我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了数以百计的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从而真正实现“转识成智”。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突出校本特色,健全学生人格,张扬个性特长,形成创新风尚。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型——

1.拓展类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转识成智”奠基

学校把拓展类校本课程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每周两课时,通过课程建设来深化阅读活动,使特色走向常态。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阅览室的基础上,学校投资60万元,兴建了英语阅览室;为每个年级配置了阅览室,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有2万册,阅读课在学生阅览室上课。二是制定阅读计划。每一位学生以学校推荐阅读书目和计划进度为基础,结合学习实际和个人阅读兴趣,制定三年一体的阅读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效阅读。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读2~4本图书。学校对学生阅读实行学分制,每学期进行一次阅读检测,考核合格者可以得到2个学分,三年累计得8个学分者方能获取毕业证书。三是明确阅读内容。如名著导读、唐宋诗词欣赏、先秦文学鉴赏等,开阔学生视野,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四是开展研究性阅读。如尝试开展四大名著研究、鲁迅作品研究等,将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

学校还把拓展类校本课程列入课外活动中,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程分项选修。每到下午活动课,学校体育馆和运动场人头攒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充分彰显。我校是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垒球为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第三批省课程基地,校女子垒球队是国家垒球高素质人才后备基地,学校十余次获得全国和江苏省冠军。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外,学校还多次代表江宁区、南京市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学生体能抽查活动,受到专家的好评。具有校本特色的软式垒球、棒球、太极拳、健身操等广受学生的欢迎。在我校高中学习了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学生在体能增强的基础上,人人掌握至少一项体育特长。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注重对学生运动情感的培养、运动生活方式的养成,对学生团队合作、不畏困难、顽强拼搏、阳光向上进取心态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上具有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价值。

拓展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能够为学生学习研究性课程积累更广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它有利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主题式校本课程:为学生“转识成智”提供广阔空间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虽然不能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世界,但他们的生命却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教育不能扼杀这种可能性,而是要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能够时常“聆听窗外的声音”。在自然界,生命只有吸收大地之气才会春暖花开,才会呈现生气蓬勃的状态。我们的校本课程也是如此,只有贴着地面,融社会主题,纳生活之气,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生命感受,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主题式校本课程就是以社会热点为问题,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对热点的探究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人。

2014年8月,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召开。青奥会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一场青春盛会,更在于它所营造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对体育本源的追求。我校作为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也参与了南京青奥会的多项文化教育活动。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在两届校园体育文化节期间组织了以“参与青奥,分享快乐”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活动,包括代表国文化交流展示、模拟青奥会入场式、模拟世界文化村(全校74个班级各代表一个国家搭建一个文化小屋)等。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各班学生多方收集班级代表国家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整理、筛选,选择主要的、有意义的内容在班级交流展示,并在校运会入场式上进行3分钟的展示。74个班级分别身穿体现该国民族特色的服饰,用流行的元素现场演绎全球五大洲74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和体育特色。文化小屋的搭建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意。从设计展区到制作展品,从筛选资料到互动项目安排,通通出自学生的奇思妙想,全部都由学生协作完成。

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接纳、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差异,不断走向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而过程中激发出的创新精神、自主意识、顽强斗志也必将成为学生智慧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

3.服务型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转识成智”量身定制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培养。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

我校分陶冶情操类、培养创新精神类、增强身心健康类三个类别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生活需要的服务型校本课程。主要课程有VB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美术、书法、摄影、影评、走进心理学、单片机创意与开发、DV摄像与后期制作、形体艺术美和绘画等。

学校在实施服务型校本课程时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量身定制。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差异,贴近学生与社会生活,充分满足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拨动学生渴求进步的心弦。二是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书法、心理学和形体艺术美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亮点。通过美术、书法、摄影等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相应的基本技能,更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从作品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心态与追求。

服务型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平台,它在优化教育资源上更加有针对性,在建设学校育人环境上更加富有特色,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上更加扎实有效。服务型校本课程在实施中需要经常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生长智慧。

经过多年的摸索,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超市”,建立起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效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特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校本智慧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