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观察因欣赏而更精彩

2015-01-29徐一鸣

江苏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美的评价活动

徐一鸣

“欣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在教育领域,“欣赏”被更进一步地理解,指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褒奖、鼓励、赞赏,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到人生价值与力量,不断获得成功和最佳发展,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而“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应该说,这两个概念对于教育人来讲都不陌生,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可借鉴的经验却不多。本文以无锡市山北中学所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为案例,分享我们的课堂观察从“诊断”走向“发现”,因欣赏而收获的精彩。

一、课堂诊断的实施及其反思

无锡市山北中学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学校为了加速发展的进程,于2012年确定了研究课堂、改进课堂的工作重点。我们认真学习了有关“课堂观察”研究的理论,借鉴了相关学校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于当年秋学期,开始了“诊断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简称“课堂诊断”。整个诊断活动主要采用听课的方式,同时借助观察法和比较法,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问题,做出正确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流程参照课程专家研究的“课堂观察”流程,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评议。

因为诊断内容众多,又因研究刚刚起步,所以我们决定把视角缩小,就聚焦在“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达成度”上,并细化了流程,形成具体的操作办法。一、选择对象,备课组申报或教务处指定同一年级中的2个班级参与诊断。二、确定课题,由备课组统一商定授课内容,确定诊断的知识点。三、课前准备,分两次,第一次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教案,并确定一名教师(非诊断班级的授课教师)出一份诊断卷;第二次备课组再集体备课,讨论已经修改过的教案,并对诊断卷进行审核(从知识点是否明确、重点的考查是否突出、难易度是否适当、知识点达成度的预估等方面)。四、课中观察,学科组内其他教师参与听课,听课教师对知识点的教与学格外关注,为后期的诊断提供依据。五、诊断检测,两个班级同时完成检测,备课组内非授课教师完成阅卷,并对每题的达标人数、达标率、未达标学生的主要表现进行统计。六、课后评议,利用学科组活动时间对两节课进行综合评议,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并结合观测到的有关数据,分析成因,总结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一个学年我校共有7个学科进行了17次“课堂诊断”活动,教师在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关注教与学的联系,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老师对课堂诊断心存疑惑,被诊断的老师事实上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顾虑与担心,不愿意自己只是扮演一种“问题角色”。有的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地向学校领导表达不满的情绪和不同的意见,认为“诊断”一词源于医学,是医生对病人望、闻、问、切或用现代仪器检查病情,目的是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难道我们教师都是教学上的“病人”,都需要治疗吗?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校负责“课堂诊断”活动团队的反思。我们并不责怪老师,而是觉得老师的话有一定道理。虽然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问题或者说总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我们的目的不是去找问题,甚至是带着放大镜去挑刺,而应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应是激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兴趣,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使广大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就是警报,问题就是新的生长点。学校“课堂诊断”教研活动团队重新上路,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们从活动的目的出发,反复地问自己:如何总结教学中宝贵的经验,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兴趣?在寻找中,我们学习了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即激励力量(M)=效价(V)X期望值(E);我们又学习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即环境(条件)→需要→动机→行为→目标,而人的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为可贵的。学着学着,我们发现,要提高教师参加“课堂诊断”活动的兴趣,那就得要让老师打心底里认可、接受活动,认为活动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有激励作用,而不能仅仅采用行政手段推进。如何让老师乐于做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到此时我们明白了,“欣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课堂,而应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课堂。于是,我们果断地将校本教研活动“诊断课堂教学”更名为“发现课堂之美”,简称“课堂发现”。

也就在此时,2014年3月,北塘区教育局与南师大专家团队合作推进的“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开始启动。这次项目活动的主题是欣赏型探究,即通过欣赏型探究的方式拓开优质学校建设的新路径。我们学校有幸成为项目组成员,成为优质学校建设的目标学校。我们得以与南师大张新平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面对面地交流,认识、学习了“欣赏”理论。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不正是“课堂发现”校本教研活动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吗?于是,我们应用这一理论,对“课堂诊断”活动进行了修改,开始了“发现课堂之美”的旅程。

二、应用欣赏,发现课堂之美

欣赏型探究理论告诉我们:聚焦认识优势,探寻个人、组织的积极力量,重要是要发现组织已有的长处和优势,引导组员共同、大胆地去梦想和实现梦想,从而推动组织的积极变革和发展。我们按照理论的指导,对原有方案进行大幅度地修改,将原来以“问题”为关注重点的内容(如学生原有问题分析,课堂中学生呈现的问题,教师在教法上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删除,而是将目光转向我们的优势,欣赏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增加了“教师教学提问”“学生课堂活动”等这些能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与智慧、学生学习能力与习惯的观察点上。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发现美”之旅逐步推进,课堂主体之美、评价之美、传递之美尽收眼底。

1.发现课堂主体之美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之美首先就蕴藏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师生身上。我们发现教师有教之美(教学设计美、体态美、语言美等),学生有学之美(活动之美、思维之美等),这些美成为了我们的聚焦点。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都很爱美。他们注重自己的形象,教师上课表情丰富,语言精练、优美;学生坐姿端正,精神面貌好。他们还注重自己的表现,有的教师课前多次研究教案,找人磨课,如此精雕细琢是为了课上得熟练、灵活;有的学生课上手儿举得高高,如此兴致高涨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是发现美的行动激发了大家创造美的热情,课堂上的美丽宛如夜空中的繁星,一点、两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亮。

2.发现课堂评价之美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随着评价文化的发展,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表现性评价”逐渐得到认可,并越来越多地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课堂发现”活动中,也开展了“表现性评价”,采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并且把评价的对象由学生扩充到上课教师和学生。

(1)即时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上课教师要对学生可取之处进行即时评价。可以用简短的“你很棒”或“真不错”等肯定性的评判语言;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深入的评价,如当学生上黑板板演后,教师可从字迹、书写规范、解题思路等方面给予点评,让美更细致地呈现出来;还可以用肢体语言,竖起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给予拥抱等,激发学生不断努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延时评价

听课教师对上课教师与学生的表现采用延时评价。听课时对课堂情况作一个较完整的记录,结束后进行总结,将课堂之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在听完袁伟老师的历史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后,听课教师这样写道:袁老师整节课条理特别清晰,能牢牢抓住“大河流域”这条主线,将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巧妙地串联起来,首尾呼应,教师的设计之美可见一斑。同样的课题,李敏老师的课上,听课教师找到了学生的美:学生课前预习认真,特别是在查找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故事时,非常积极,课上的表达也清晰、流畅,反映出学生具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及浓厚的探究兴趣。点滴文字既是听课教师对课堂师生表现所作的评价,也是他们反思过程的体现。

两种评价方式,让课堂之美得以呈现,更给学生、教师提供了合作、研究、提高的平台,为教与学注入了更多的动力。

3.发现课堂传递之美

美了,欣赏了,一定要大声地说出来。欣赏不说,他人何以感受来自于你的肯定与温暖;欣赏不说,怎能增强他人的自信心、激起他的斗志?欣赏的表达传递的是一份暖暖的“爱”,更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于是,在“课堂发现”中,我们特别增加了一个环节叫“传递美”。听课教师把欣赏到的师生之美在评课活动中表达出来,给教师情感上的温暖与归属,激发内在潜力,满足个人期望和需求。同时听课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肯定评价,将由授课教师转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

记得听课教师对顾益敏老师的语文课《小溪流的歌》进行“传递美”环节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位坐在后排的女生。她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声音响亮、语言表达清晰,虽然有时候没说到点子上,但这种求知、分享的精神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家纷纷为她点赞时,我们又了解到这位女生平时是默默无闻的,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她课上能有如此表现,让顾老师都欣喜不已。评课过后,顾老师把大家的评价告诉了这位女生,她特别高兴,以后的语文课上劲更足了,学习进步更大了。

原来美的传递,更是力量的传递。

当然,发现课堂之美并不是忽视甚至去掩盖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发现美的过程挤压问题,从正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欣赏成为习惯

虽然“课堂发现”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也不敢说取得了什么明显的效果,但是些许的改变是有的。如师生的自信心足了,大家找寻到了长处,发现了自我的价值,我们不再拘谨,更不再自卑,我们也有了自信之美。再如教师的专业发展快了,“课堂发现”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再发展的平台,不管是发现别人的课堂还是被发现,都能有所感悟。而最重要的效果是我们把欣赏变成了一种习惯。

1.这种习惯源于对人类本质中最殷切需求的觉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欣赏。谁都希望和欣赏自己的领导、欣赏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那样心情愉快,信心倍增。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无论在学校管理还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与人类本真的需求渐行渐远,不是在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去发现潜能,唤醒自信。现在我们开展“课堂发现”后,这种追求人性中的美好的需求在觉醒,并由课堂向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扩展,人人在欣赏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2.这种习惯源于每一份子彼此的尊重

“课堂发现”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我们是伙伴,彼此互相尊重。而正是因为这份尊重,我们的欣赏才是由衷的,没有同伴间的互相吹捧,也没有上对下居高临下的形式表扬,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感受美、欣赏美的体验,进而再升华到创造美的过程。我们的欣赏不仅在言语上,更在行动上,或是默默的支持、或是毫无保留的分享、或是真诚的合作,我们打心眼里肯定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这些成为了一种习惯。

3.这种习惯源于对真善美课堂的追求

“课堂发现”不仅仅只以欣赏美为目的,最本质的还应该是我们对课堂真与善的追求,只有“真”与“善”,课堂才会散发出“美”的气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含义是说我们教师要教学生求真知识、学真本领、养真道德,我们要做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的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之本,也告诉我们只有追求了“真”的课堂,美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而关于“善”与“美”,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过“善美统一”的思想,并强调了善的至上性,也就是说善对美起了决定作用。课堂中我们要教学生“崇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以善为美的思想。

欣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教育方式。课堂观察是专业的教学研究技术。我们期待两者交融时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注:本文系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与南师大教育领导与管理所合作项目“优质学校建设行动”(项目编号:1411022)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山北中学)

猜你喜欢

美的评价活动
“活动随手拍”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