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赏型探究”促进优质学校建设的四个向度

2015-01-29许昌良黄冕

江苏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社区探究课程

许昌良 黄冕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背景下,区域联片成群地建设优质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创建优质学校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寻找优质学校新的意涵,“欣赏型探究”无疑是一个崭新的途径。“欣赏型探究”的创始人和系统阐释者库珀里德(David Cooperrider)指出,“欣赏型探究”是“一种全新的积极变革方法,是对以问题为基础的管理方法的彻底背离”。在“欣赏型探究”中,“介入让位于探询、想象和创新;发现、梦想和设计取代了否定、批评和消极治疗”。该概念的深入阐释者撒切恩克里(Tojo Thatchenkery)和梅兹克尔(Carol Metzker)认为,欣赏型智力“是一种在现实中捕捉那些内在的、积极的和生成性的潜能的能力”。在“欣赏型探究”理论指导下创建优质学校,应当秉承的价值观是:组织具有对正面思想和正确知识进行回应的积极趋向性;未来的形象和创造那种形象的过程给予全方位变革的能量;学校发展基于一种积极动力的信仰。用完整的视角看世界,消解纠缠问题与聚集缺失的病态旨趣与嗜好,努力向成员展现未来美好的图景,促进个人、组织与环境协同并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此,应当把握好以下四个向度。

一、愿景和理念在深入对话中生成

实施“欣赏型探究”,关键是要实现学校领导角色的重大变化,就是消减领导个人在学校管理中的“自以为是”,不再将学校的领导力归功于个人作用,而是倾向于组织中的相互协作与依赖关系,包括目标与愿景也不是再由领导者个人包揽,而是强调集体成员在共同对话中形成。无论是一所新学校、薄弱学校,抑或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办学理念的生成,不是某个人如何高明就可以一蹴而就,也不是坐在书斋中用那些动听的话语来诠释,更不是强制地要求别人去接受,而应当在“校园的土地上”通过对话来产生。因为是对话,才有相互欣赏、接纳,才有碰撞、否定与生成。我校作为一所新学校,我们的办学愿景与理念的形成所走过的就是一条欣赏型的道路。2008年,我校刚刚创办,围绕学校愿景、三年发展规划以及后来的六年发展规划,我们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动员会议、分组讨论、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反复征求意见,通过研讨会形成共识,最后由教代会予以认可。我们从学校的校名“凤翔”挖掘文化基因,从凤凰文化当中寻根,最后形成我校“和”文化的教育追求。这种“和”文化,深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等各个领域。例如我校确立“先懂事,后考试”的德育理念,就源于多次的学习培训、经验交流与对话分享。学校在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发现“师生关系紧张”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阻碍性因素:教师不相信学生,而学生本身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等方面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失。于是,我们组织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育人三部曲》等书籍,同时,我们努力搜寻身边师生关系亲密的先进典型,通过弘扬身边典型的精神而启发教师成长,让我们更多的中层教干和校领导认识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大于任何的说教,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学习力,认识到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以师生交往形成积极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学习激情、形成教育活力的过程。学校实施的“诚信考试”、班级文化名片的打造、班旗、班歌的形成,都是在“和”文化的理念引领下进行建设的。近三年来,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选定“本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从理念提出到整体设计,也是在多方研讨、对话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人都是建构者,人人都是实践者。

二、课程与教学在满足发展中优化

“欣赏型探究”以“优势为本”为价值诉求,发现并彰显优势,进行学校发展的智慧性探索。课程与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学校走向优质就需要发掘、放大本校课程与教学的优势,有效发挥育人功能。

把“欣赏型探究”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改革上来,首先要优化课程建设。优化国家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努力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从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出发,创造发展路径。我校在实践“新平民教育”的办学过程中,根据国家优质均衡的办学要求,“面向全体,托住底线,上不封顶”,我们希冀在校园呈现出这样的美好景象:“你是乔木,你就参天揽胜;你是灌木,你就葱绿一片;你是小草,你就扮绿大地;你是鲜花,你就尽情绽放”,努力地体现教育的开发性与多元化。学校根据学校生源、师资情况,抓住并放大学校传统办学优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优势学科建设。我校的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就抓住优势,提升质量,放大功能。在综合实践学科建设上,因为综合实践学科学习最大特征是体现动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就将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加以整合,整体化推进。劳技教育重点是电子百拼以及简易机器人教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开发出初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课程的教学。同时我们还从综合实践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无锡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与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物联网简易知识启蒙的校本课程等。在体育学科建设上,学校探索了“3+2”教育模式,将阳光体育运动、社团体育、课堂体育、竞技体育、考试体育几个方面进行整合,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探索上,我们还每周两节课,开设7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探寻教学的优势。我们抓住新办学校教师士气高昂这个阶段性优势,积极开展本色课堂的研究,即让教学回归本原,建设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本色课堂要求凸显学生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对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重视与肯定。本色课堂把学生置于被尊重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时间、空间与自由,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新平民教育”的立意在于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的优化,其卓越的品质不在于制造惹人眼球的效应,而是形成一套可以共享的组织价值观,逐渐摆脱传统既有边界的束缚。

三、制度与管理在关系优化中推进

“欣赏型探究”特别推崇“关系型领导的优先性”,强调“关系大于命令”、“沟通大于责罚”,相信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提升大家参与协商的能力,化解团队组织的冲突,在相互欣赏中促进组织的进步。相信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建立优秀人际关系的过程。领导的最大能力应该体现为协调各种关系,让关系成为一种生产力。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一是优化“生产关系”,即从功能需要出发,进行学校内部组织变革。我们改革学校中层的架构,设置以下中层组织:课程管理部,以课程与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紧密联系,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后勤保障部,以资源汇集为中心,保障学校运营的各类资源;人事策划部,挖掘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教职员工人尽其才;学生工作部,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整合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二是优化管理过程。学校形成“252”管理法,即中层以上干部每天巡视校园2次,关注纪律、卫生、秩序、师生闪光点、工作不到位之处等五个方面,每周听两节课,和教师进行交流。让每一个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优化自己的管理,在“252”中发现师生员工的优长,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了管理中对人的发现,发现校园的美好之处,激发管理活力。三是优化制度建设。开展制度建设的对话制度,每年用一个月时间修改学校管理制度,召开教代会,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在对话中对相关制度进行修改。四是给予柔性关怀。我们最大限度给予教职工人文化的关怀,欣赏每一位教职工,把温暖送进他们的心里。部分教师孩子上学家里无人接送,学校通过调研与交流,调整部分教师工作时间,由个人申请,经过学校批准,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集体生日会,精心营造会场氛围,校长送上当月生日教师的集体赞美诗,评选二至三位最优秀教师为“生日之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老师们享受着家的温馨。每年教师节前,学校将汇集一年的生日赞美诗印刷成集,校长的生日赞美诗集成为教师节最厚重的礼品。

四、价值与环境在彼此信任中接纳

学校不是“孤岛”,而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按照内与外的逻辑,以院墙为界限,分为内环境与外环境。在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科研、队伍等方面的软环境与校舍、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硬环境统称为内环境。营造适宜、舒畅、为师生共同接纳的内环境,是学校要着力做好的,要在多方对话合作中实现。学校院墙之外即外环境。学校办学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大家协商、合作、交流,共建美好的未来。学校成立由社会知名人士、社区代表、家长、校友等组成的理事会,汇聚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学校发展助力;学校成立由社区代表、家长、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人士参与的“学校监事会”,定期汇集方方面面的信息,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策略。学校立足做有理想、有情怀的“大教育”,实践“百千万大阅读”工程,即“百名教师爱阅读,牵手千名孩子共阅读,拉动万名家长同阅读,影响社区十万人的精神生活”。这个工程旨在促进家长、社会、社区互动,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进而创生阅读文化。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社区的支持,各个社区办起了图书室,社区干部积极组织居民读书看报,营造了比较好的阅读氛围。这种环境实现了彼此信任的接纳。不仅如此,学校在招生、协调与外部关系都具有了这种支持性的环境,这就有利于我们平民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和社区内的旅游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合作,聘请一批专业教师作为社区教师,开设编织、形体、导游等一批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外部环境支撑,让学校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办学管校也就因此有了更多的正能量。我们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班级的家长委员会,我们强调倾听家长的心声,我们听到很多以前听不到的意见和呼声,现在一些家长如果对学校工作有意见(包括一些误解),大多会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学校领导进行诚恳沟通,一般不会越级上访。在和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学校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而不会对社会和家长的呼声置之不理。我们只有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起平等、协作、互惠的关系,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团结协作,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接地气。这种关系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力量,社区的领导、家长成了学校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与学校无关的陌生人。彼此信任中接纳的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无疑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注:本文系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与南师大教育领导与管理所合作项目“优质学校建设行动”(项目编号:1411022)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社区探究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