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名校走向现代强校

2015-01-29曹连观顾明珠闵凡军

江苏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苏州中学教育

曹连观 顾明珠 闵凡军

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

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

——范仲淹《南园》

范仲淹诗中所记的南园即今天苏州古城南边的沧浪亭文庙一带,它本是五代吴越王钱元璙的府邸,宋时封给范仲淹。“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从此,苏州中学开始了“千年府学”的历史。

光绪三十年(1904年),恰逢废科举,兴新学,金石学家、江苏巡抚端方在府学原址扩建江苏师范学堂,国学大师罗振玉任首任监督,专门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师资。苏州中学“百年新学”的历史由此启幕。

1927年,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颁令在此组建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汪懋祖任校长,学校设普通、师范、农师三科,并设有实验小学,推行杜威教育思想,且在实践中有所创新。1928年,学校改称江苏省立苏州中学。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苏州中学承前启后,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薪火相传,代代相承。2007年,苏州中学迎来了新生代掌舵人——张昕,开启了从历史名校走向现代强校的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视野国际化:成立地球学习村

在接任苏州中学校长前,张昕浸润于这所名校的教育、文化和历史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的张昕被分配到武进县一所乡镇中学教数学,四年后,调入江苏省苏州中学。从此,张昕与苏高中结缘,并将自己的命运与苏高中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1989年,张昕作为日本文部省奖学金11名获得者之一,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院专攻“学校经营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他1991年10月归国,1995年起担任苏州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及国际交流工作。这段经历,让张昕在坚守苏高中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同时有了国际化视野。为此他提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的教育目标,他的教育理想在此生根发芽。

2003年,是张昕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受苏州市教育局委派,张昕和他的团队在苏州工业园区从零开始创办一所全新的国际化、现代化学校——苏州中学园区校。作为校长,张昕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实验,开始摹画自己的教育理想的蓝图。他把这所学校视为其教育生涯中的处女作。他从书院传统中汲取教育智慧,启动了与国际接轨的“六大革命”:观念革命,从关注考试成绩,到关注人的发展;课程革命,从千校一面课程,到量身定制课程;教学革命,从习题解答教学,到问题研究教学;学习革命,从目标驱动学习,到兴趣驱动学习;评价革命,从传统评价体系,到综合评价体系;管理革命,从部门管理模式,到项目管理模式。

“六大革命”的核心是关注人的成长,即关注学生的兴趣、思想和价值观。张昕认为:“兴趣重于目的,思想重于技能,公心重于私欲。”他强调现代社会必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执着品质,培养学生的求异心、批判性以及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公德心、责任感及牺牲精神。这就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即促进生命个体健康成长。正如周国平所讲:“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教育不能变成升学的工具,谋取职位的阶梯。为此,他制定了“将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落实于学校工作的每个人每件事”的行动计划,要求教师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要求学生成为“阳光少年、学习能手”,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净土、读书乐园”。

“有底蕴才能有底气,有底气才能显大气”,这是他基于苏州中学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提出的治校理念。他没有把管理目标定位于“教师考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环节”等方面,在他看来这是业务校长的职责,校长必须以学校发展战略作为出发点。他审时度势,决定把这所历史名校引上国际化的道路。为此,他制定了“地球学习村”计划:通过创设“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校园国际社区环境,培养包容多元文化、适应国际社会、熟练运用双语的优秀学子。

他创造性地通过土地和校舍租赁的方式,成功引进了英国历史名校伦敦德威学院,吸引大批外国教师和学生,创造出不出国门乃至不出校门的国际交流模式。双方教师可跨校兼课,学生可跨校选修或同课活动,共享教学场地和设施,共同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多国师生同校、多种语言交流、多样文化碰撞的“地球学习村”。

2009年,苏州中学本部又在全省率先推出“剑桥国际高中课程(简称A Level)”。实验班的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通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的全球统一考试后,可直接申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包括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该模式类似于此前引进的伦敦德威学院,苏州中学主要负责教学所需的各种场地、设施、设备、学生宿舍等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持,管理及教师聘任则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中国区高级附属中心认证的外籍学术校长负责。

为了进一步完善“地球学习村”计划,2012年学校又将本部的“剑桥国际”和园区校的伦敦德威学院合并,并在园区校旁置地建设相对独立的国际学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国际教育项目的领跑者。

为了让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进而适应开放背景下的国际社会,张昕利用学生寄宿的有利条件,倡导“寄宿生活教育”。这是基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而进行的积极探索,意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并落实在“独立生活、集体生活、规律生活、文明生活”四个方面。“寄宿生活教育”强调的不是“管”而是“理”,由“他理”逐步培养学生“自理”。这对克服当今独生子女弱点、屏蔽社会不良干扰大有裨益。

张昕有着筑梦天下的情怀,就在他梦圆“地球学习村”以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教育之梦——开通高校直通车。

教育多元化:构建成才立交桥

广开升学渠道,变高考“独木桥”为升学“立交桥”是张昕校长实现“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这方面的杰作就是开通了高校直通车。2009年他首先在苏州中学园区校成功实施了“苏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直通车工程,创办了“西安交通大学少科班”,学生在园区校读两年然后直接进入西安交大读本科。2011年以同样的方式又和南京大学合作完成了“苏州中学——南京大学”直通车工程,创办了“匡亚明班”。2014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洲中学华语辩论赛上,由匡亚明班领衔的苏州中学辩论队第一次参赛就拿下了华语辩论赛亚军。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惊呼:怎么会有外国队进入决赛?苏州中学成为第一支冲入“精英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决赛的中国队。匡亚明班的第一届18位同学经过在苏高中两年的学习后今年已全部进入南大。这两个直通车项目的实施,成功地使得苏高中多元办学的“立交桥计划”进入全国领跑行列。张昕并不满足于这些,现正计划着与北大合作,以尽快开通“苏州中学——北京大学”直通车。在苏高中,根据各种不同学生的需求而设立的教学单元达六七种,如果算上像日本早稻田、新加坡南洋理工、伦敦国际学院等外国高校的合作项目,升学的渠道就更多了,真正实现了名副其实的立交工程。

在应试背景下,加班加点的“县中模式”一度走俏,但苏州中学节假日从不补课,学生的时间一定还给学生。学生7:40到校,16:35可以离校,有充足的自主时间。以不加班加点来抗衡加班加点,就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张昕很欣赏杜威的“教育即成长”的观点,接受周国平对杜威这一观点的阐释:“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为此他十分注重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个体管理等三个方面。通过实施“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智慧学习,最终力求借助控制论思想形成生机勃勃的内动力系统。他在强调落实教学“七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认真组织课外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自学)的同时,提出并强调把握教学“七适度”(深度、广度、进度、梯度、难度、密度、抽象度)。“七认真”是教学态度层面,“七适度”是教学水平层面,以此促使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七适度”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化,是基于教学中存在的大锅饭现象而提出的。由于班级之间及班级各同学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在内容的深广度、知识的疏密度等方面必须根据各班情况区别对待,以避免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同学消化不了的现象。学校管理中他又强调“主动、创新、科学、细致、到位”的10字管理精神,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作风,丰富了苏州中学新时期校园文化内涵。

张昕曾说:“以崇高引领师生,以创新设计学校,以科学决策行为,这是我的使命。”他对现代名校的内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回想起苏州中学优良的学术传统,不必说府学及紫阳书院时期群星璀璨的学术巨擘,单是民国著名教育家汪懋祖开山的苏州中学时期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吴梅、钱穆、吕叔湘等一批的学术大师在苏州中学执教,还聘请了蔡元培、胡适等国内一流大师到校讲学授课,营造了苏州中学良好的学术氛围。张昕下决心要弘扬苏高中的这种优良传统,提升苏州中学作为全国名校、江南四大“名旦”的办学品位。他认为:在目前大学录取率已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顶尖中学无需再把自己定位于培养考试机器的工厂,无需再把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人才和尖端人才上。为此,他提议开办了“道山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国际的著名学者到苏高中讲座,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哲学家周国平、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山、台湾著名教育家高振东、唐宋文学专家莫砺锋等大批专家陆续被邀请到苏高中讲学。他还提议创办了学校学术刊物《紫阳学刊》,刊发师生的文章,把师生从单纯的升学题海中解放出来,提升师生的学术气质。

张昕从育人入手,果断叫停了各种为竞赛而竞赛的智力游戏,代之以能展示学生全面素质、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的各类社团活动。他提出“要学会创业,先学会创社”,大力推进“学生社团体制改革”,力求培养领袖型和创业型人才。他鼓励学生按有关规则自主组建、经营和发展自己的社团,并通过学生会社团部按“企业法”来管理社团,将社团作为企业来模拟运作,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今,在苏州中学,书法社、戏剧社、作曲社、各类棋社、各类球社、魔方社、天文社、模拟联合国等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几乎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加入了各类社团,多才多艺的学生甚至参加多个社团。校园内,校园爱情主题辩论赛、PB音乐祭、学生领袖高峰论坛、达人秀、冷餐会、文艺汇演,众多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今年暑假,学校魔方社由两位女同学担纲,成功组织举办了世界级魔方比赛,赢得世界魔方学会的高度评价。苏州中学社团项目作为国家级课题得到国家教委的重视,使得苏州中学成功入围第一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晏子的这段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张昕在积极打造和谐向上的校园软环境的同时,在改造校园硬环境方面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上任时校园到处显荒芜之象,“一流的软件,三流的硬件”是当时人们对苏高中的评价。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教育元素,张昕下决心要把校园改造为环境优美的文化校园。在他的努力下,校园改造成功列为市政府年度实事工程,政府投资1.5亿新建了泮水居、采芹园、来秀坊、尊经阁、国际书院、量子馆等六大建筑;已有建筑全部内外装修,连校园的边角也重新绿化美化。张昕是一个很唯美的富有艺术细胞的人,大到建筑风格、室内装修、办公家具的选择,小到花草树木的栽种、树阴下池塘边休闲桌椅的放置,无不亲自参与设计。这一切折射出的不仅是他高雅的美学情趣,更是他全新的教育理念。

生活和谐化:提升师生幸福感

2013年,一张“校长打伞”图片在网络上走红,并被各大媒体转载,画面内容是在天平山举行的苏州中学高三成人纪念仪式上,张昕、卫新、王磊三位校长在雨中为学生打伞的场景,照片被家长上传后引来点赞无数。这可不是什么作秀,在教师和学生眼里,张昕就是这么平易近人,富有人格魅力。

张昕是民进全国委员、江苏省副主委、苏州市主委、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他是社会名人。作为一个百年老校的继任者,张昕信守知行合一、身正为范,尽管社会兼职众多,但张昕从不利用职务、工作之便做天空的飞鸟、地上的徐霞客,或为自己出书谋取名利。他更不热衷于头戴“特级”“教育名家”“名校长”等一大堆头衔。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推荐他评选“名校长”,都被他婉辞谢绝。他幽默地说:“苏高中的校长还需要名吗?”一次评选“教育名家”,他笑着说:“叶圣陶、陶行知是谁评选的教育家?”张昕除了行政职务,在学校他只有一个职称——高级教师;一个兼职——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两个文凭——教育管理硕士,艺术学博士。

张昕爱好广泛,富有生活情趣。他是理科出身,善于抽象思维,但他也喜欢形象思维,百忙之中不时有诗作问世。他曾连续几年为高三班主任写嵌名诗《出道山记》,作为毕业典礼上的特殊礼物送给每位高三毕业生,下面一首是为2011届班主任写的,活体字部分是班主任的名字:

山水相缪,昆成诸少;四方是维,红楼得道。

无猜众小,丽泽益好;南园奋振,东庙福造。

师训隽永,刚柔周到;德育斯文,洁身守道。

道山势小,武穆文昭;泮池微容,涓涓成滔。

入世入流,勤勉为宝;成才成王,红专至高。

智慧思维,健以情操;松竹伯仲,梅不争俏。

风云疾徐,艳阳迟早;山不在高,波澜不倒。

其道大光,明天更好;今日出山,何时出道?

他还亲自参与创建了教工社团——“南园会”,并编辑出版校园文学刊物《南园小窗》,给热爱古典诗词及新诗创作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发展业余爱好的园地。诗社出外采风或诗意雅聚,他总是欣然参加且幽默风趣,绝不摆架子,漏官气。

张昕怀暖师(生)之心,行利师(生)之举,常常让师生感动不已。他和老师见面很少谈上课和工作,他也从不拿着凳子突然去听老师的课,更不会对老师的课指手画脚,哪怕是他的数学专业。他见面问的都是家常生活、孩子的情况,所以老师感到校长是位真人,特别平易亲切。

张昕认为,人的黄金年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如果没有职业幸福感那是人生的悲剧。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特别强调职业的幸福感,他也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有的校长在全校职工大会上讽刺老师在办公室为电瓶车充电是占集体的便宜时,张昕却在车棚装一排插座方便老师充电。他曾说:“只要是为了工作,只要把工作做好了,只要老师们高兴幸福,不必怕花钱,没有钱我来筹集。”

他最喜欢和学生接触,而且学生提出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他都积极予以解决或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他会为促成学生一个普通的想法而与教育局及其他学校尽力沟通。2011届有个学生高考不理想,家庭条件又不好,他想留在苏高中插班复读,但苏高中是从不招复读生的。他直接找到张校长,张昕竟破例免除一切费用让他插班复读。他感动不已,奋发努力,第二年考取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2005年,国际班高一学生徐臻患白血病,家里陷入困境。张昕非常重视,反映给教育局并呼吁教育系统捐款,为徐臻筹集了30多万元医疗费用,延缓了孩子几年的生命。为了方便徐臻在家学习,张昕还亲自到家送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2010年徐臻去世后,张昕亲自致悼词——《人生毕业证》,号召学生参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孩子走后,张昕又为她出版了治疗期间的日记,学生人手一本,作为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让这朵过早凋零的蓓蕾永远定格在苏高中的校园里。

一位学生说:“张校长是有情怀的,他希望他的学生同样有情怀、有气节。”是的,在张昕打造的苏高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学子,确实非同一般——

高三学生一毕业就会自发将自己的复习资料或其他书籍摆放在校园香樟大道两旁,供学弟学妹无偿挑选使用。在不少学校毕业生离校时把撕书或打砸发泄作为所谓“时尚”的今天,苏高中学生的这种文明离校方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是每届毕业生的保留节目。

每年高考前,前几届毕业的师兄师姐都会从全国各个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南大、复旦、科大等名校发来祝语,令考生精神上备受鼓舞,心灵上得到温暖。这种爱心接力棒一届届传递,已成为苏高中考生高考前的一道精神大餐。

苏高中每年都有百余人出国,去美英日加等发达国家的尤多。无论相识还是不相识,也无论哪一届,只要说是“苏高中的”,很快就会像家人一样亲热起来,初入异国的新生很快就会得到校友的帮助,感受苏高中家庭的温暖。

……

一流学校素以培养造就一流人才为己任,苏州中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名牌,就在于她培养的杰出人才遍布各地,蜚声中外。如今,苏州中学正以丰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致力于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实现历史名校向现代强校的跨越。站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在张昕校长的带领下,每一个“苏高中人”都满怀信心,秉持他们对于未来的虔诚期盼与庄严许诺,以更加坚定的姿态耕耘在这片见证了历史也将孕育希望的文化沃土上,谱写出更为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苏州中学教育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