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的孩子也应有春天

2015-01-29向东吴春平

中国德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老师孩子学生

向东 吴春平

这里,群山荟萃,河流绵长;这里,楚地精华,峡江胜境。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湖北省巴东县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很多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融入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创造劳务收入的同时,却将一大批孩子留给了年迈的老人。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的正常监护,亲情缺失,管理不周,教育不当,部分孩子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巴东县以人为本、情系民生,用实际行动撑起爱的蓝天,教育之园在春风化雨中孕育出一片桃红李艳。

耕耘爱的田野,心灵不会荒芜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希冀让我们勇往直前!在巴东这片热土上,总有那么些人默默奉献,累积经年,他们以水滴石穿的毅力凝聚社会的向心力。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经历清贫,却选择坚守;他身体残疾,却用拐杖撑起孩子们梦想的大厦!他把知识播撒在大山的田野,成长出茁壮的幼苗。他,就是“拐杖老师”谭定才。

1983年,由于村中的小学缺老师,谭定才在村支书的劝说下,走上巴东县清太坪姜家湾小学(教学点)的讲台,成了一名乡村代课教师。

教学楼2楼第一间房子墙上的张贴栏里,有24名老师的名字,他们都曾在这里工作过。因为教学点位置偏远、条件艰苦,20多年间,到姜家湾任课的老师总是来了又走,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只有谭定才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当年的小伙子,现在熬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鬓发染霜的他,依然是一名代课老师。一位熟悉谭定才的老师透露,因为不是民办教师,谭定才一直没有资格参加“民办教师转公办”,错失了几次机会。谭定才的工资从最初的39元涨到120元,现在每月才500元。这些年里,微薄的工资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开销,家里靠妻子兰友翠养猪、养羊、种魔芋换来的四五千元年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2005年,谭定才因过度劳累从自家平台上摔了下来,导致下肢瘫痪。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经济拮据,无力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加上着急班上孩子们的课程,他没等康复就回到了学校,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引发了骨髓炎、胃炎、胰腺炎等多种顽疾,病情迅速恶化,导致了现在的半身瘫痪,他不得不靠双拐支撑行走。如今,谭定才下半身多处溃烂,经常疼痛难忍,然而一想到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他还是拄着双拐坚持到学校上课。

每天早上8点整,他拄着拐杖,捡起一个扳手,敲响办公室的钟。孩子们奔入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教学楼很破旧,室内昏暗,没有电灯,教室窗户上糊着的报纸都烂掉了,屋外的天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孩子们书本上的字就清晰了。

除了生活不便、失去劳动能力外,拄着拐杖的他,给孩子们上课也要克服难以忍受的剧痛。学生赵泰琼印象很深:每到上课,谭定才总是拄着双拐,一只手握着胳膊下的拐杖支撑身体,另一只手里还要拿一本书,身体在黑板与讲台跟前来回移动。因为腿部和臀部伤口发炎,一不小心就有血水顺着腿流下来,甚至滴到地上。

凭借拐杖,在三尺讲台,瘫痪的他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而坚守了20多年。谭定才的坚守,让众多乡村孩子有机会放飞梦想。20多年来,从这个偏远的教学点中走出了一批大学生,还有谭立红、谭伟等好几个硕士和博士。说这话时,谭定才的语气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就是这样一位代课老师,用拐杖立起一个特别的“人”字。2012年,谭定才先后被评为“中国网事 感动2011”年度网络十大新闻人物、“湖北好人2011年度人物”,后来谭定才的故事改编成了公益性电影《拐杖老师》。

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中学的单新老师,他被当地群众称为“山里孩子的男妈妈”。2006年8月13日,时年35岁的单新成为九(4)班班主任,短短一年时间,他成了全班42名同学的“男妈妈”!初三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们一个半月才能回家一次,上了初三,他们大都自觉在早上5点起床到教室早自习,晚上也是复习到10点左右才回去睡觉。

由于学生们大都来自农村,一般都是自己带咸菜拌饭吃,晚上经常是一包泡面打发后就睡觉。单新考虑到学生的营养问题,就经常买好瘦肉、蒜薹、豆干和胡萝卜等蔬菜搭配,在家里炒好以后,分成两盆,分别送给班上的男生、女生改善生活。而且,这样的“牙祭”基本上每两周都有一次。现在已经在巴东一中上学的学生薛美龄回忆起自己的初三时光,仍很留恋:“单老师对我们太好了!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在偏远的农村,要想能让孩子好好读书,大多数家长都只好让孩子留守在家,然后外出打工为他们挣学费。单新所负责的班级,“留守儿童”也较多。2007年1月即将放寒假的时候,单新在班上做了一个统计:九(4)班的42名学生中有22人的家长过年时不能回家。于是,单新做出了一个决定——陪伴这些留守儿童!

放寒假后,单新把这22名留守儿童召集到学校附近自己的家里,给孩子们张罗生活,和他们同吃同睡,每天辅导两个小时的作业,然后陪着这些留守儿童做游戏、聊天。一直到农历腊月二十八,才让他们回家过年。

虽然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没能在家过年,但因为有单新“像亲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同样体会到了那浓浓的关爱!后来,错过春节企业“用工荒”和春运高峰后,家长们陆陆续续返乡回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少家长纷纷带着礼物到学校当面感谢单新,但所有的礼物都被他婉言谢绝:“在我眼里,这些学生与我自己的孩子没两样,你们家长也都是我的兄妹,你们不能在家照顾小孩,我帮忙照顾也是应该的!”

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感情问题上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走进早恋误区,从而影响正常学习和身心发展。作为班主任的单新,在这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也花了不少工夫。

有一次,班上一个女生喜欢班上一名男同学,单新知道后,担心直接找这名女生谈话会伤害她的自尊心,不但对她没有帮助,反而对她的学习和生活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单新找到那名男生谈话:“你不早恋,安心学习,这很好。同时你也应该鼓励她积极投入中考复习备考当中,这个时候你的话比谁的话都管用!”按照单新的安排,这个男生与那个女生见了一面,并说出了他真实的想法。没过多久,这名女生就明白了单新的良苦用心,然后主动找到单新:“单老师,谢谢您的帮助,请您相信我,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报答您的!”从那时起,这名女孩的学习成绩一路高升,最后以589分的成绩被巴东一中录取。在即将进入巴东一中学习时,这名女生又专门找到单新:“想想以前的事,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要不是您及时发现,我就没有上高中的希望了,更不用说上巴东一中了!”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一个月的生活费,一床厚棉被,一堆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甚至一把新牙刷、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许多时候都是一种奢望。正是坚守在这里的老师,将孩子们的“奢望”逐渐变成现实。

这样的“代理家长”还有很多。他们或许已离开三尺讲台,或许初登讲台,抑或是工作几十年的教坛中坚,他们在行动,他们在路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为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带去欢乐和温暖。

凝聚爱的力量,舒张梦的画卷

一本图书,就是孩子眼里的一个世界;一支笔,就是孩子人生的一个起点;一次交流,将是孩子珍重一生的记忆……在巴东,越来越多的人在凝聚这份爱、传递这份爱。

家住金果坪乡桃李溪村六组的罗厚卿在泗井水小学读一年级,妈妈双目失明,丧失生活能力,46岁的爸爸弱智,靠种2亩烟维持全家的开支,家里欠有2000多元外债。8岁的罗厚卿很懂事,每当在学校就餐时间,他总是和哥哥合打一份饭,这样就可以节约一些......

2012年,“90后”的易露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毕业后,选择来到巴东最偏远的山村小学——金果坪乡泗井水小学任教。教学期间,易露发现许多山区孩子生活十分贫困,她带头建立了“8090love”爱心QQ群。随着“8090love”QQ群的渐渐“长大”,逐渐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泗井水小学所在的金果坪乡政府决定把“8090love”QQ群纳入全乡建立的“亲情服务网络全覆盖工程”的“子工程”,巴东县团委书记裴成龙也正式加入了这个QQ群,参与到爱心援助中。

易露创建爱心QQ群帮助贫困学生罗厚卿上学的事迹传到她的母校后,该院师生被她的爱心义举深深感动,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她延续大爱。2013年10月,该院师生捐款34269元。目前,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加入了“8090love”爱心QQ群,“8090love”如一把温暖的火炬,照亮孩子们的前途。

爱,没有时空的距离。就读于巴东县长江小学的女孩焦金莲,父亲体弱多病,但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承担农活,有时也外出打工挣点零用钱,焦金莲经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恩施州妇联组织八县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调查活动中,州妇联主席刘丽萍来到长江小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与焦金莲结成帮扶对象,当上了小金莲的“爱心妈妈”。“爱心妈妈”不仅在物质上给予焦金莲帮助,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和精神上给予她莫大的鼓舞,经常电话或者写信鼓励她努力学习。一年来,焦金莲在这种爱的哺育下,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上升很快。

谁说深山无远亲。就读于巴东县金果坪乡金坪小学的学生陈祥胜家境贫寒,父亲早亡,哥哥在巴东县一中读高三,兄弟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靠母亲打零工挣得,家境十分困难。巴东县水利水产局局长杨玲在得知陈祥胜的遭遇后,和他们家结成“亲戚”,承诺一直供养兄弟俩上完大学。

这样的爱心故事,不胜枚举。每年,无数的孩子心怀感激、怀揣梦想,走进大学校园。

同时,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巴东县以教育系统为主体,妇联、共青团、民政等部门协同,大力倡导一对一、一对多的社会关爱方式,形成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延续爱的接力,收获爱的果实

巴东抒写着大爱,并传承着大爱。

“拐杖教师”谭定才在姜家湾小学艰苦的环境下,20多年如一日带病坚守的事迹和精神经媒体报道后,打动了全国亿万观众。

2012年9月8日,清太坪镇姜家湾小学像往日一样平静。突然,一个背着大背包、略显腼腆的小伙子推开教室门,请求做一名志愿者。教室里,正在上课的谭定才老师和20多名学生瞪大了眼睛,一阵惊讶,一阵欢呼。

袁辉是江苏徐州人,母亲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父亲在一家大型矿务集团工作,家境十分好。2011年,他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半年行政工作,工作条件优越。因为受到“拐杖教师”的事迹感染,袁辉几经辗转来到姜家湾小学,做一名教育志愿者。

谭老师劝他不要冲动,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会受不了的。“我来这里是深思熟虑过的,至少要在这里做两年志愿者。”面对谭老师和孩子们的怀疑和不解,袁辉做出承诺。

山里的孩子从小都说方言,语言是袁辉和学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他觉得应该教会孩子们学会普通话。在课堂和平时的游戏中,他都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孩子们交流,一句一句地慢慢说。孩子们慢慢理解、模仿,很快都养成了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班上有一名小女孩,因为兔唇发音不清,家长一直很着急。袁辉总是抽出一点时间与她练习对话,不厌其烦地指导她、鼓励她。现在,小女孩说话流畅多了。

课余时间,袁辉成了一名快乐的“小学生”。他和孩子们一起疯,一起跑,一起游戏。学生们喜欢什么,他就来玩什么。学生们有什么小秘密,都会把袁老师喊到一边,双手捂成小喇叭,凑在他耳朵边悄悄跟他讲。他知道,学生们把他当作最信任的朋友了。

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袁辉每星期还抽出两天时间,骑车到田艳清家中,为这个轮椅女孩补习功课。一年多时间里,他风雨无阻,从没有耽误过。

田艳清是个不幸的孩子,今年8岁。小时候因摔跤导致右腿股骨严重错位,只好伴随轮椅生活。因无法站立行走,上学成了小艳清的奢望。父母在学校给她报了名,领回了书本,让她自己识字。得知田艳清的不幸遭遇,袁辉决定,每逢星期三和星期天,他就骑车上门帮助补习功课。

从学校到田艳清家,有10多公里,其中有2公里路陡弯急。因为车技不熟,这两公里袁辉只能步行。路上为防止碰到恶狗,袁辉不得不随时准备一根长长的木棍。

“孩子治病还需要钱,我说什么也不能收你们的油钱!”田艳清的母亲多次给袁辉补贴油钱,都被断然拒绝。

每次过来,袁辉都不忘给小艳清买点生活用品或玩具之类的礼品,鼓励她、安慰她。袁老师一来,小艳清就特别乖,心里话也愿意对袁辉说。

“孩子已经完成一年级的功课,所有的课文都会背诵。现在,她比以前要懂事多了,这都是袁老师的功劳啊!”邻居的一位大伯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大山里人们很贫困,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打工,只有过年,孩子们才会添上几件新衣裳。袁辉发现,不少孩子一件外套要穿上几个星期。冬天天气寒冷,很多学生的手脚都会冻上冻疮。袁辉很快联系到在母校南京大学红十字会工作的同学,请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久,他收到母校寄来的帽子、围巾、手套和300多套衣服,这些物品到达邮局后,他骑车往返四次才将这些“宝贝”运回来。他对每一件都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包装起来发给同学们。同学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暖意涌满心头。

经联系,袁辉很多大学同学都成了山区学生的知心哥哥姐姐。他们纷纷寄来明信片,鼓励孩子们好学成才。好几位大学生还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开学给他们邮寄学习用品和学费。袁辉决定,两年志愿服务期满,他将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关爱下,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生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并反哺社会。刘伟,这名由巴东县一中救助奖励协会资助大学毕业的学子,在2008年上班后,就将自己的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给该协会,杨乾程等三位上了大学之后做兼职,也在为协会捐款。

帮扶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温暖一座城市。我们在行动,我们在路上……有爱,就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向东,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教育局办公室干部;吴春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金果坪乡中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老师孩子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