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民生新闻栏目的平民视角
2015-01-29郑金花
郑金花
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和创办品牌栏目这都是电视媒体的一种必然选择,尤其是地方电视台,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天祝电视台《百姓生活》栏目产生的背景说起。
一、《百姓生活》产生的背景
《百姓生活》诞生于2006年12月,是天祝电视台经过长时间反复考察论证后推出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其最初的创意源于观众本土电视新闻收视市场的困境,用观众的话说就是时政新闻唱主角,老百姓不喜欢看。如何做好新闻节目?怎样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兴趣?既然百姓不认为电视节目反映了他们的生活,那就贴得近些,再近些。《百姓生活》就这样被提上了台面,以平民的视角去办属于自己的栏目,同时还定下了以这档百姓节目激活一个频道的战略设想。
二、民生新闻栏目平民视角的要素
2.1 理念——民生新闻栏目的灵魂
对于民生新闻栏目来说,理念是关键,是一个栏目的灵魂。拿什么来做节目,做什么样的节目,节目做给谁看,都需要首先确定节目的理念。民生新闻栏目重在反映民生、民权、民情、民意,因此“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服务民生”是民生新闻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闻的三贴近。
2.2定位一一民生新闻栏目的根基
《百姓生活》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为节目定位,主要采访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其内容涉及多个层面,例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道德模范事迹、发家致富领路人等。栏目共有两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切切实实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和生动事迹,第二个板块是《健康锦囊》,用五分钟的时间向观众传播在衣、食、住、行、医、导、购、游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是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也是受观众喜爱和好评的。
2.3 创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动力
《百姓生活》开办之后产生了良好的收视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创新:它跳出了民生新闻单纯舆论监督的这样一个功能,所展示的内容是最基层的,是贴近群众的。举一个例子:《百姓生活》第一期节目《迎接太阳的人》讲述了环卫工人一天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普普通通,在外人眼里就是打扫马路清洁街道,但他们忍受的辛酸和苦衷却是不为人知的。节目通过对一位女环卫工人从早到晚的跟随拍摄,了解了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感人细节,比如:环卫工人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买的新衣服也没有机会穿;还有扫马路很费鞋,一个月就要磨破三四双鞋,一天的口罩就需要六七个,她家的阳台上挂满了20多个口罩,每天都要勤洗勤换。需要起早贪黑,有孩子的连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照顾不上,这些细节都是让人感动的地方。节目内容真实、题材贴近群众,与以往的节目相比生动活泼不乏味,在内容创新上有了突破。
2、形式创新:主要让老百姓自己说话,让他们自己讲述,有话就说。节目不再局限于时政,而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通过采访百姓,用镜头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自己身上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信息,传递正能量,说他们想说的,讲他们所盼的,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民意。这就从形式上达到了创新。
3、地域创新:主要是指增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追求独创性。
电视节目的对象性强,通常是针对某一类问题,针对某一类观众来选题,有固定的对象、固定的题材范围,以适应观众的预期选择。县级电视台的主要观众在农村,其主要的题材必然与农业和农牧民的生活相挂钩,农村政策的调整、农业发展的趋势、农牧业科技知识、农村教育普及、气象信息、防灾抗灾及灾后自救,都是农民朋友相当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天祝县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在栏目的创办上,以这些题材为主要内容,必然能引起农牧民朋友的收视兴趣。也有一些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制作旅游类节目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秀丽风光,也可以向观众提供旅游路线及方案。对于旅游常识的介绍,更要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求,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县级电视台节目要带有地方特色,以小见大,以奇见长,突出个性,不要一味地套用中央台、省市台的节目模式。要做到这些,必须找准地域特点,认真分析受众群体的特点,有的放矢,拍摄出“有味儿”的电视节目,提升节目档次。
在当前,县级电视台在技术和人员素质上虽然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但是,发展民生新闻节目无疑是一条新的思路。县级电视台的节目有着广泛的收视群体,办好民生节目有利于提升电视台自身的档次和整体形象,同时县级电视台也应导入形象战略,从整体上提高节目质量,以整体带动局部,让局部融入整体,使优秀的电视节目为自办栏目锦上添花,从平民的视角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充分地适应电视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