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途径探析
2015-01-28林东
林东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主要从学生管理模式、理念、环境、管理者队伍和制度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管理者 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86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和思想观念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新生的文化思潮不能积极的引导和规范日常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何在新形式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协调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创新的实现学生优质化、法律化、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成为现阶段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学生管理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结构更加复杂化,现有的学生管理体系的局限性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以教师“施教”为主的“学生适应式”,在管理者眼中学生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缺乏社会经验,所以从管理的决策到管理的实施都是管理者“凭经验、凭感觉”一手操办的,管理者只把学生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对学生只是“刚性”和“硬性”的驯化、约束和指挥,对于学生有怎样的特性大多管理者会忽视这些,从而激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阻碍了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主创新的意识开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综合发展。
(2)管理模式硬化。现阶段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和外控性管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只考虑满足社会发展的单方需求、适应学校稳定与快速发展的需求、过分注重管理者的权威作用和施教过程,而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目标追求、主人翁地位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得部分学生精神因素扭曲、潜能发挥受限、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下降,主观能动性降低。
(3)管理环境社会化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置身于开放的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社会思想给学生的正确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传播方式的不断增多,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迅速传播,加大了学生价值判断的难度,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高等教育“市场化”日益突出,更多的社会人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增加了学生权力维护的难度。
(4)管理者队伍综合水平较低。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下,管理者是以“事务型”为主,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多是本校毕业生,专业限定在本校内,多数没有进行专业的学生工作培训,特别是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差距明显加大,现有的管理者中明显缺乏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管理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岗位的职责认识只停留在“学生管理者”的层面,不能以一个“师者、朋友”的身份去权衡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
(5)管理制度法制化、合理化欠缺。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精神熏陶和提升的过程。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然而现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威,将学生视作“物”置于从属地位,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遏制学生特长发展;不信任、不了解、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对管理者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法律和职责约束,造成他们往往只是凭良心工作,无积极性,无上进心。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探析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观念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管理理念。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自觉的接受教育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融入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体现教育的精神,增强管理者的“育人”意识,在“硬性”的管理中融入“柔性”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达到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规范人和激励人的管理目标,实现真正的“管理育人”。
(2)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生对自己在学校中主体地位及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满足的程度,管理工作离开了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把握和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围绕“学生”这一中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特点和不同思想水平的学生,调整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建立师生间平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对管理工作提出的意见和见解;制定管理者互相监察机制,防范和杜绝管理者滥用权力和暗箱操作。
2.2 与学生社会工作相结合,相互推动
(1)创造轻松和谐的管理环境。学校是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前景。学校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其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学生管理工作契合度很高。因此,我们应将社会工作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核心”的工作理念,进行小班化教学,搭建师生“面对面”论坛,平等、自由、宽松,而非命令式、禁止式语言的师生交流平台;鼓励管理者走进学生课堂、学生宿舍、学生社团,解学生之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案。“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利用E-mail、QQ、微信、微博等通信手段与学生交流思想和见解,针对部分学生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络学习游戏,在教育活动中渗入生活气息。
(2)专业化、制度化队伍建设。
①“辅导员—教师—党务工作者”三管齐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因此,一支专业化的管理者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开展时事政治学习月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管理;其次,教师结合教学管理,制定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的会议)、师生定期交流机制(利用网络和交际平台)、课堂考核、学生放假等协作机制、联系家长制度以及学生培养警示教育制度,确保家长知晓学生的真实在校情况;再次,借助党建工作,增加学生民主活动的种类,为学生提供自由论坛的机会,开展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强化其“育人、亲学生”的意识,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②明确管理者的岗位职责。为了更好的管理、引导、服务、教育学生,第一聘请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专业并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第二明确各部门学生管理的内容,根据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专门配置为其服务、发展、心理咨询和实践等方面的管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事务性管理;第三安排管理人员进入课堂开展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亲近学生,将管理柔性化,同时为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管理者,提供再深造的机会。
③专业培训、职业道德优先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者能力、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第一,要具备一支专业素质高的管理者队伍,将应聘者的道德素质考察纳入重点考察点,提高道德“入口关”;第二,组织管理者系统地学习管理专业知识,参加管理知识培训,在学习中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
2.3 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开发资源
(1)教学相长。教风、学风是高校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带动学风,以学风促进教风,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稳定的发展,找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契合点,利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互补和互助性,从辅导员、学生家长、教师等社会人力资源收集教学信息,配合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达到教学相长。
(2)法制化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生管理的法律规范,对现有的违反新法律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及时修正或废止;界定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法律关系,从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圈、结社权等,进一步明确师生和学校的公民和法人的关系,促进学生受教育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组织师生员工参加普法讲座和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法律素质,维护学生的权利。
(3)激励机制。现有的学生管理激励方法主要是榜样激励法、荣誉激励法和物质激励法,这些激励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的作用明显,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却略显不足,为此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资源、网络资源、社团资源开展思想教育激励和挑战性工作激励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思想知识讲堂和满足学生成就感的挑战性工作,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将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次数作为管理者年终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督促管理者主动渗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师生间感情。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
[2] 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