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精神

2015-01-28董圳

科教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梦阿瑟

董圳

摘 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阿瑟米勒及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人类悲剧的根源是生活环境,而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环境。年过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就是作为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美国梦破灭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 阿瑟·米勒 推销员之死 悲剧精神 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68

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阿瑟米勒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的他,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了。美国与欧洲国家进行了全面的和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令人畏惧的金融系统的崩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企业倒闭;工厂破产,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业,无家可归和对人生绝望。大萧条的影响是令人痛苦的:在我们所居住的小街区里就有三起自杀。他们无能为力。这些人都是美国梦的笃信者。①在193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发起了一项“新政”,以帮助人们在贫困和绝望。他开展了对宏观经济直接或者间接的管理措施,与此同时,猖獗的法西斯主义席卷欧洲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国陷入绝境。在战后时期,发生严重的危机,反共的麦卡锡听证会和冷战苏联。美国人对生活失去了安全感并且心中产生疑惑。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的迅速改变。这个时期对他今后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父亲破产的情况下米勒一边打工一边在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不知不觉中对戏剧产生兴趣,并开始创作剧本。《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严峻的考验》和《桥头眺望》等优秀的作品都是出自米勒之笔造就的。其中,1949年问世的《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它与奥尼尔的《进入黑暗的漫长旅程》和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并称为美国最杰出的戏剧,以此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和普利策奖。中国对于这位美国当代戏剧作家投射诸多关注,对于米勒的研究和评论从他 1978 年首次来到中国之后从未有过停止。国内近十年关于阿瑟·米勒的研究,论述很有研究性,值得学习和研究。对《推销员之死》的研究几乎屡见不鲜,基本上都是从“美国梦”和“悲剧”这两个角度去研究和阐述。在我看来,阿瑟·米勒作为一位与中国有着深远渊源的作家,可以更多地关注他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其他作品,会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阿瑟·米勒一生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个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众多可怜人中的普通却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威利本是个热爱种植花草,经常做些木工活的一个普通人。曾经的他居住在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的地方。但是现在建筑物取代了原有的优美环境,成排的汽车令人窒息。这些现象明显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因为工业化的不断强大人们原有的生活环境被替代,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人们的心境也随之改变。所以不得已他只能34年如一日,每天与他在一天之中相处时间做多的“陪伴者”——汽车往返于各州为公司的销售而繁忙着。他擅长与人沟通,以此招揽生意,换取销售量以换得养活一家的生活费。可是这种招数在当时社会已经不值一提。他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顾客见了退避三舍,货物长时间堆积根本无法推销掉,终于被老板“请回家”。但是无法面对妻子儿子的他不敢告诉他们这个晴天霹雳,像往常一样开着汽车上班继续“销售”,没有收入的他不得不向自己的朋友查理借钱当成工资交给妻子。但是面对生活如此不堪的窘境他并不失望并绝望,因为他还有希望,那就是他的两个儿子。可是两个儿子都不争气,大儿子三十多岁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常做错事,对生活没有计划和目标;小儿子继承了父业成了一名小职员,但是他盲目自大,目中无人。最可悲的是不但他对儿子们失去信心,最后因为自己的失败丧失了儿子们对他的尊重。他孤立无援,只好采用那蓄谋已久的天真想法——自杀,以此来骗取保险金,以最终实现他那残破不堪的梦想。威利的人生已经落幕,虽然威利是个潦倒失败的小人物,但他一直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②威利的妻子和他的儿子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还要在威利所经历过的生存困境里继续挣扎。生命在延续,生活在继续,社会在进步,新事物的产生会代替旧事物的灭亡,一个悲剧的结束并不代表另一个悲剧不会产生,所以人们只能不断相信自己并战胜自己。在剧中威利虽然在梦想中失败了,可是米勒在现实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剧不仅仅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使该剧变得国际化。《推销员之死》也被 阿瑟·米勒成功地“推销”到中国。1983年在北京人艺上演了他的《推销员之死》,由阿瑟·米勒亲自导演,这也是“文革”后第一个在中国上演的外国戏剧。此外为了使该剧中国化,先后采用了北京的方言;中国服饰的民族风,都说明了《推销员之死》的意义与影响。

威利一直以一个虚幻的梦想活着,那个令无数人沉醉不已的梦就是——美国梦。美国梦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渊源的梦,它开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些经历社会压榨的欧洲人民开始陆续带着希望乘坐着五月花号向着新大陆进行迁移,希望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家园。他们不惧怕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有着当地居民的社会环境抗争,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样的层层紧迫的环境之中孕育了美国梦的胚胎。美国梦让所有人认为在这个伟大的环境中,大家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因此当时的人们就把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脑海当中。尤其是当时在广阔的美国土地上资源丰富,《独立宣言》的宣布也为大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独立宣言》最突出的思想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为大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之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大部分原因也是归功于美国梦。但是“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

阿瑟·米勒的最著名的剧作《推销员之死》也成为了美国梦的戏剧代表。威利·洛曼一生直到死都将美国梦当成自己人生的信条,但是美国梦并未因为他的忠诚而“垂青”于他。使得他在梦幻中迷失自我。威利·洛曼是一个失败者,但是这并不是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他对于美国梦过于相信,执着,甚至将美国梦当成了人生的信仰,最后导致心态、人性完全扭曲。在戏剧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首先,他太过沉浸于过去的“光辉历史”,经常将“我有很多朋友,大家和他都十分熟悉”类似的话语放在嘴边,并且毫不顾忌地说出来。或许他能在“曾经”当中好到自己再社会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光辉历史”只有他自己一人认可。其次,不懂得接受现实,失败之后总是嫉妒他人却不寻找自己的问题。查理一家在曾经他失去工作的时候借予他金钱,但是他却一直将查理一家当成竞争对手,总是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较劲。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他表面上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和死亡,但是实际上却是美国梦破灭的过程。

就个人原因而言,作为一名推销员,威利·洛曼是个失败者。一直以来他将成功的推销员辛格曼当成自己的准则,以此来鞭策自己希望这样可以使得自己成功。并且幻想着自己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销售记录源源不断地上升,赚取更多的钱。他希望它能够在离开世界之前能够留下些什么,能够让人们忘不了他。但是作为微不足道的一名推销员,他又能够留下些什么呢?像建筑师们留下名垂千古的建筑物?像著名作家那样留下不见经传的书籍?像那些为国牺牲的英雄留下性命?答案都是:不可能。即使如此他还是对人生抱有希望。可是,在那样的残忍的社会这样的事情只是让他在幻想中得以实现。因为有着很强的自尊心,虽然当时的自己已经年老体弱,但是老板依然没有给予丝毫同情依旧残忍地将他抛弃,即使生活还过得下去,也依然有朋友给予帮助。但是他的梦彻底破灭,精神彻底崩溃,所以只能选择死亡来逃避自己心灵的痛苦,远离这残忍的世界。

就家庭原因而言,作为一名父亲,威利·洛曼是个失败者。他在商品世界里面不断积极进取,苟延残喘。但是却是位对孩子充满爱心,苦恼的父亲。他希望作为一名父亲可以得到孩子们的关注,尊敬,他在梦中不仅希望自己能成功,而且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比查理的儿子还要成功。大儿子比夫和父亲威利是美国父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对。他盲目地认为大儿子人缘好,体育优秀,“意志坚强如刚”这种扭曲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一旦儿子失败,自己的愿望破灭,对他的打击甚至说成分崩离析也不足为过。比夫年幼的时候对父亲十分崇拜,甚至为了讨父亲的欢心,参加比赛得到优秀的成绩,以此献给父亲。数学成绩的失败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失望,也是害怕父亲伤心。怀揣着这种心情一直到自己发现威利与女人在旅馆偷情,对父亲的崇拜之心彻底破碎,他大喊“你这个骗子!你这假正经的骗子!你这骗子!”③之后的15年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一直没能恢复,而比夫的态度也给威利的自尊心严重一击。威利的“美国梦”在儿子身上也无法兜售。为了重新找回比夫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威利走向自杀的一个家庭原因。

因为美国梦的存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其中的成功人物实在很多,但是只是一小部分,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等都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就将数百亿美元的资产收入囊中。他们活生生的事迹似乎在向美国人民表示,只要有智慧,有才能,在美国就可以成功。大家在关注这些小部分成功实现美国梦的人们的同时,却忽视了将一辈子希望寄托在美国梦上却没有成功的普通人们。这些普通人的数目是无法与成功人士相比较的。他们没有错,只是坚信着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并以此坚持与努力着。许多人都盲目地只看到财富金字塔顶端的闪耀,认为那是美丽的,是自己向往的。却看不到底端用自己的劳动努力奋斗却只有血泪与遗憾的人们。其实登上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们极个别代表,他们幸运地成为普通大众的代表,掌握了财富与荣耀,美国梦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想实现却又注定只有极少数一部分人能实现的一个轻易就能戳破的肥皂泡。Roudan樵倒骸拔颐堑氖澜缁岵嗟耐!钡娜罚皇且桓龃砣宋铩K褪亲时局饕迳缁崽逯葡麓笾诘乃跤啊K谋缇褪亲时局饕逯贫认麓笾诘谋纭M魑恚从吵錾缁岬摹⒚褡宓摹⒗返木琛K谋缫餐堑笔泵拦缁岬谋纭?

和传统的悲剧理论不同,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悲剧观。他描绘了威利,作为一个普通的推销员困惑,揭示了一些基本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威利的努力未能成功而且还幻灭,随后自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为。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为。”④因此,《推销员之死》也被称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保罗·利伯曼曾在《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上撰文指出,该剧“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还是衡量国家及其人民—— 经济、家庭、价值观和梦想——的尺度。威利·洛曼……成为了美国式自夸、自负和自欺的象征。但每个人仍然心系这位深感好运不再、意志消沉的男人”。⑤米勒揭示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和空虚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只是关注他在金钱和物质上是否成功。金钱万能,甚至主导。《推销员之死》作为戏剧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在这个悲剧中,米勒描述了死亡,否定生命,释放了读者在现实中的紧张和焦虑,帮助他们克服死亡和痛。威利的死是一种审美的胜利,为读者和观众提供了生活的动力和进取的愿望。威利是注定要死亡的,因为他性格的缺陷和他所生活的社会。他徒劳地努力去追求物质成功和寻求他的身份地位。与传统悲剧相比,米勒的悲剧往往选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他认为悲剧的社会意义是应该鼓舞人心,一般多导致观众的怜悯或恐惧。悲剧的深渊里并不打算让人们痛苦和绝望,而是鼓励人们为理想生活奋斗。所以悲剧应该强调人民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基于米勒对悲剧的观点与采用尼采的“悲剧精神”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这出戏提出了独特的现代悲剧的乐观精神。它激发了观众和读者感知生命的有限性和价值,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更有意义的生活——即米勒称“悲剧”的力量,换句话说,在推销员之死中充分体现了尼采的悲剧精神。

注释

①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② 张祥和.《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3).

③ Miller, Arthur.Death ofa Salesman[M]. NewYork: Pen-guin,1976.

④ 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⑤ 罗选民主编.英美文学赏析教程 小说与戏剧 Fiction & drama.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阿瑟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没有秘密的树洞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戏剧中的悬念设置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