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信息视角下的历史Seminar教学设计
2015-01-28王莹
王莹
摘 要 我国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多元信息化Seminar的教学模式以杜威的思维五步骤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通过传统课堂与第三方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多元化 Seminar 历史教学 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44
“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我国当前提倡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这也是时代对“研究性”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 Seminar在中外本科教学中的现状
“Seminar”一词来源于德语,中译为“习明纳尔”,意为“学术讨论课”或“研讨班”。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就某一专题定期集中在一起展开研讨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前我国本科历史教学中凸显的问题有三:第一,将教学视为知识传授,忽略了对未来历史研究者科研素质的培养。第二,以教师为主体,不考虑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认知活动上。第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期末成绩占据学生总成绩的主要部分。
2 Seminar在三所院校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所取样的三所院校都是部级高校,侧重文科。其中,A大学为“985”院校,历史学科研究实力在国内处于前沿地位,以培养历史研究人才为己任。B大学为“211”综合性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以培养研究性人才和中小学教师为己任。C大学为国家民委直属大学,历史学科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以通识教育为本科教学主要目标,同时也培养研究性人才。三所院校都开设了历史本科专业。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后,将世界历史课程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后,本研究的对象是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原因有二:第一,大一新生大多停留在高中阶段被动接受的习惯中。而本科二年级学生已经度过了适应期,对历史研究方法和路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较为适合采取新方法。第二,经过Seminar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得到很大提高,可为高年级阶段更深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基础。
3 基于Seminar的多元信息化教学设计
3.1 基本理念
从研究性学习的维度上,本教学模式主要以杜威的“思维五步骤”为基础。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体验情境;(2)产生问题;(3)提出假设;(4)作出推论;(5)试验并验证。①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思维的顺序并不是单向性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牛津大学的爱德华教授将其描绘为一个螺旋前进的形态。②但是,以上思维的五步骤不包含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涵盖小组成员的相互探讨。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应将这两部分也融入到Seminar中去(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首先提出的,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③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指依据这一理论,高校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获得全面的开发。
从研究性学习的架构上,本研究更加注重学生能否提出新思路,而不强调其正误。教师在引导和评判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正如杜威所指出:“我们注意的是态度上的独创性,而不是以产品计量的独创性。态度上的独创性等于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而不受外界强迫的反应。”④
3.2 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基本思路,流程分为三个模块:
(1)学期初:互动、设题、查找资料。首先,教师对课程做总纲性的概括讲授,帮助学生建立起课程内容的框架。其次,教师为学生介绍课程所需的原始资料、二手资料以及其他参考文献,同时建立网络平台共享电子资源。再次,根据不同历史时段或者专题设定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设定教学的课题。使学生围绕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
在找到兴趣点之后,进入自主学习期,教师仅做“场外指导”。学生们自由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广泛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并相互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理论,选择一种或几种历史科研方法,形成报告初稿。
(2)学期中:报告、讨论、再修正。在资料收集、初步报告撰写完毕后,正式进入课堂的核心部分——讨论期。在这一时期,针对学期初提出的议题,要求每个小组呈现自己的研究报告,在陈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就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提问,报告组予以解答。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教师应控制报告的时长和契题性,使讨论围绕课程的主体开展。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目的有二。其一,使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其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治史之道,进而构建自己的历史系统。
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找出报告中的弊病和不完善之处,同时,参与讨论的其他同学也能从中发现原来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讨论的最后,教师要对每份报告进行评论,包括写作规范、参考书目的价值、立论的问题意识、阐述的清晰程度、结论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再进一步进行思考、查阅新资料、完善理论。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这也是史学研究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3)学期末:成绩评定。在现有的考评体制下,还难以完全脱离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也是导致学生形成“历史就是背诵”这一偏见的原因,正如包尔生的描述:“考试让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让死记硬背变得非常重要,远远超出了它们实际具有的价值。”⑤但是,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改进。第一,对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作调整。增加讨论成绩的比例,减少卷面分数的比例,避免“一张试卷定乾坤”。对于踊跃发言、具有思维亮点的同学,应在成绩上予以肯定,以激发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第二,在出题上,教师可以结合Seminar的议题,将课堂上未尽之讨论融入试卷,使他们下课之后继续对问题进行思索,可起到敦促学生对学术究根问底的作用。
3.3 信息手段
与传统课堂不同,在教育信息化阔步向前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功能若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必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搭建更便利的沟通平台,也是实体课堂的有效延伸。
学生缺乏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这门课程缺乏生机,似乎总是要与落满灰尘的故纸堆打交道,缺乏现代气息。因此,本研究大胆尝试了新媒体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本研究中,B大学率先进行了教学信息化改革,建设了学习空间和课程网络,实体课堂Seminar可以与这些新媒介结合起来。网络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讨论区:师生讨论。可以将不同的议题分为不同讨论组,供大家交流。它更重要的功能体现在,可以将课堂的时空无限延长,即使课程结束后,也能使师生就未尽之疑问继续讨论。(2)资源区:教师上传课程的相关资料、参考书的电子版、范文等,向学生介绍在线档案资源,并适时发布教学安排和相关信息。(3)报告区:将课堂报告上传分享,便于参考资料的交流和发现细节问题。A大学和C大学以传统课堂为主,但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如QQ、微博、微信等,也实现了课上课下的实时互动。
4 总结
综上所述,多元信息化模式下的历史Seminar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还思考权给学生”,教师则主要负责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该模式从框架设计上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其在教学当中的灵活应用问题以及产生的效果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总结经验得失。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Seminar模式在本科历史类课程中的应用——师范、综合及民族大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05)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④[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9,321.
② Edwards, A. & Brunton, D. (1993). Support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s Learning, in Calderhaed [A], J. & Gates P. (1993).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C].the Falmer Press:154-167.
③ 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l999.16.
⑤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张弛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