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笔下的病态人物
2015-01-28刘中祥
刘中祥
摘 要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用医者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这个世界,同时用犀利的笔触塑造了一批“病态”的人物形象,通过“病态”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向人们展现当时中国纷乱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 鲁迅 病态人物 悲剧命运 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75
Abstract Lu Xun as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Lord, he is not only a great writer, but also a great thinker. He healer vision to observe, think about the world, but with a sharp writing style and a number of "sick" of the characters, to show people the Chinese chaotic social phenomenon through the "sick"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Key words Lu Xun; morbid character; tragic fate; social phenomenon
1 旧文化的中孔乙己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读书人只要参加科考,其社会地位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旧时代的主流意识,走上仕途成为封建文人的唯一出路。于是他们闭门读圣贤之道、习八股文章,有的文人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科举考试废除之后,旧式读书人除了读书又无谋生技能,他们没有了出路,彷徨无计,对生活失去信心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身份,因此造成了一部分人心理发生扭曲的病态现象。孔乙己无疑是这种文化现象的代表人物。
如果说鲁迅笔下的人物谁受封建考试制度的影响比较深,孔乙己无疑是代表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受到封建科举选官制度的影响,孔乙己的一生无疑是带有悲剧性色彩的,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作为文化符号,他的悲剧又是历史必然的。出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孔乙己是农村里读过书的人,虽然他“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封建社会读书人的读书、当官的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孔乙己的骨子里。孔乙己“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由于不事生产,生活没有办法维持下去。即便如此,但是为了维护作为读书人的尊严,每次去咸亨酒店时,他都要穿着他那又破又旧的长衫。于是孔乙己变成了酒店里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第一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在孔乙己的文化认知里,长衫是一个读书人的标志,身份地位的显现。只要他穿着长衫,自然就会将他与那些农人区别开来。可是在那些农民看来,孔乙己家徒四壁又没有功名在身,应该和自己是一类的人,甚至还不如农民。于是便拿孔乙己取笑:“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种取笑其实透露出来的正是封建社会体系下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认识中,读书人就应该做官,就应该高人一等。所以,“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而孔乙己的出现违背了当时社会的认知,这也揭示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孔乙己虽然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有了知识,却因为时代的原因不能像范进一般考取功名,因为科举已经被废止。面对社会的改变,在旧的教育中思想已经僵化了的孔乙己,又做不出什么改变,他只能顽固地坚守着自己所剩不多的自尊,所以孔乙己的命运结局便注定了是一场必然的人生悲剧。
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旧文化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同时鲁迅通过《孔乙己》也向我们讲述了一种文化现象即文化的殉葬。孔乙己由于守着旧文化制度下的那些思想不肯改变,所以在新的文化制度下难以为继又格格不入。当物质生活的贫寒与精神上彷徨交织在一起时,苦闷、惆怅便随之产生。如现实中的王国维先生一般,支撑自己生存的文化不在了,生存的意义也就自然的消失了。所以,这是个人的悲哀,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2 虚无下的狂人
尼采提出“虚无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虚无是价值和理想崩溃的必然结果。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它表现在惶惶不安的紧张,也可表现为无所用心的麻木。与此对应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价值的贬值,已经将国人推向了从未经历过的虚无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一系列冲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价值体系已经无法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并且随着这种危机的加深,旧的价值体系也不断受到了国人的怀疑与批判,最终引发了一场批判旧文化的运动。
但是客观地分析,这场文化运动虽然打破了旧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价值体系,否定了旧有的价值观,但国人却不知道何去何从,中国未来的出路何在?这使得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们迷茫了。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鲁迅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狂人日记》向我们展示当时中国这一社会现象。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成功地塑造了“狂人”这一病态人物的形象。作者首先明确了,狂人在家人的眼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疯子,“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虽然狂人是疯子,但是他对中国社会却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他否定旧的封建价值体系。在狂人看来,旧的社会价值体系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吃人”,从官绅到佃农无处不在吃人,无处不在被吃的现象。《狂人日记》里有一段佃农和“大哥”的对话,形象地描写出了吃人的现象:“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所以狂人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因此,他对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吃掉。他将别人对他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将给他把脉的郎中看成是刽子手:“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
狂人用他清醒的眼光看到了吃人是被人承认的一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这些吃人的现象却无法得到身边人的认同,因此狂人只能用他的疯话和疯子行为来向人们控诉旧社会秩序的不合理,同时也用他的行为去否定这个的社会的存在价值,是这个社会逼他疯掉。所以,狂人认为当时社会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管过去多长时间,社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发生丝毫改变,用他的话说就是“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狂人自己也陷入了迷茫当中,不知如何是好。
狂人虽然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是他却被动地承受着社会加诸给他的苦难。所以狂人的悲哀就在于他没有挑战,只有觉醒。这也是为什么狂人发狂病态的根本原因。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狂人”是悲剧的形象。他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般,行为乖张狷狂。用其特立独行的表现,来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但又不得不接受社会的现实。于是我们看到他猛烈地批判旧的价值体系,但却无法看到这个社会的出路。最后便不得不向这个社会妥协,成为这个社会“吃人”中的一分子,“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这就是狂人的悲哀,当他想向别人倾诉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运行秩序的不合理时,他绝望地发现,除了他自己还醒着,身边的人都是在麻木地生活。于是苦闷和压抑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癫狂,自然而然地别人把他的话当成了“荒唐之言”,而他自己最后也不得不选择了“清醒”。
3 麻木的阿Q与忧惧的祥林嫂
中国的农民长期受到了封建专制的奴役和毒害,人格上懦弱,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正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描绘成一个没有任何资产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由于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庄上的人瞧不起受尽压迫和屈辱,孔乙己说自己姓赵给赵家打长工的,赵太爷骂他“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因此挨了一嘴巴。同是农民出身的“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从而使阿Q有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现状,反而病态地自我安慰,以此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以求精神上的胜利,最终免不了以悲剧收场。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的自尊源起于他内心的自卑,由于他早已经习惯了地位低下,浑浑噩噩的生活,对一切施加在他身上的东西已经不抱任何的反抗,所以当他自卑的时候,他也只好用病态的“精神胜利”来安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了。
《祝福》中,与阿Q不同的是,祥林嫂长期自卑心理的影响不能排解,最后在苦闷中孤独的死去。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认为改嫁即被视为不洁之身。并因此产生了病态的自卑心理疾病。由于祥林嫂受到这种病态心理的影响,在回到鲁镇时,她希望能够得到镇上人的理解。嘴里念叨着“我真傻,真的,”可是这反而引起了镇上人们的讽刺:“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于是祥林嫂越来越自卑。当她听柳妈说在寺庙里捐门槛可以解除他的罪时祥林嫂的内心便又生起了希望。祝福那天,鲁四老爷不让他碰触祭品,她的内心再也承受不住这种压力而崩溃了。
所以,在《祝福》中,作为过年祭祀的桌子上摆着的并不是那一堆贡品,而是祥林嫂这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被封建社会和她自己病态的心理活活折磨死,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不论是阿Q还是祥林嫂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到了无情的剥削,但又无法得到统治阶级和同阶级的同情,这是何其不幸,同时这种默默地承受着剥削而不知反抗的行为,早已经从封建社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了全民族的沉淀物。在生存面前他们选择了妥协,这样的民族不由不使鲁迅感到愤怒。
综上,不论是狂人、孔乙己还是阿Q和祥林嫂,作为病态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鲁迅通过这些病态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并以人物病态的行为方式,来突破人的某些文化心理,从而产生强烈的冲击性。来唤醒国人对这种现象的反思。所以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只有撕破了,让人去痛了,人们才会去记住他。这就是病态人物的美,也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课题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现当代作家笔下的病态人物研究”(课题编号:XJCX-WS-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