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研究
2015-01-28王岳蕾冯程伟李伟娜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071051
王岳蕾 冯程伟 陈 倩 李伟娜(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071051)
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研究
王岳蕾 冯程伟 陈 倩 李伟娜(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071051)
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通过开展学术科技类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学风建设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学生搭建各种科研平台,服务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此外,高校应加强科技类社团管理机制的建设,使社团活动适应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科技创新能力社团管理体制
高校科技类学术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结合所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社会现实问题等进行研讨、交流并进行社会实践探索的学术型学生组织。当前,高校中各类学生科技社团大量涌现,其种类和数量迅速增长,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服务学生知识增长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积极作用
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组建主要是以参加各类科技类竞赛为目的。科技类竞赛对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社团成员往往先要投入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一些竞赛类课程,并在对理论掌握的基础上,把团队的想法和理论结合起来,制作参赛作品。成功的作品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调试的基础上的,这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高校更多的是重视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这与企业对毕业生理论基础牢靠、动手能力强的要求有很大距离。高校科技类社团恰好给大学生提供了解决这个供求矛盾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类社团活动质量不高
当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活动主要以定期开展科技类讲座为主。一些社团也会组织会员制作简单的科技类作品,但社团活动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缺乏社团特色活动,对学生没有真正的吸引力。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社团具体管理者的角度看。现实中,主要负责社团事务的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学生的理论功底浅、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等因素,导致社团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活动效果不明显,不能对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行有效引导,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从而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参与科技类社团的积极性。
2.从社团成员的角度看。大多加入社团的都是大一新生。新生都是凭一时的新鲜感加入,对于科技类社团活动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习主动性差,当真正进行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并不是想着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离开社团。由于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社团一些活动或工作任务很难持续进行,严重制约了科技社团的发展[2]。
(二)大学生科技类社团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科技社团重视不够
当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主管部门主要是高校团委。高校中隶属于团委的学生社团非常多,科技类社团只是其中的一类。科技类社团要想做出成绩,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资金投入。而其他社团在同样时间和资金投入下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因此在工作实际中,高校团委可能对于时间短、资金需求少、做出成绩多的社团更加重视,而对于科技类社团的重视程度、管理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经常要为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活动让路。各项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方案不过关、活动规模过小或过大而夭折,造成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质量不高,活动影响力不大,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长此以往,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没什么好参加的认识[3]。
2.科技类社团经费短缺问题严重。大学生科技社团经费来源稳定性差,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大学生科技社团面临的共同问题。科技类社团的资金花费主要是各种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上,大部分学校都是让学生先垫资购买,等到参赛作品获奖后再给予报销,对于不能获奖的项目不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科技社团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积极探索依托科技竞赛项目组建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新模式
新模式主要是依托不同竞赛项目组建不同科技类社团,各社团成员的选拔、内部机构设置、社团的管理、参赛组织等所有环节均由社团的学生负责,指导教师专注于业务指导。
这种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打造本社团的特色品牌活动。由于这种新模式着眼于各个竞赛项目,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有利于本社团品牌活动的形成。另一方面,社团的日常事务由社团学生自主管理,业务指导由专职教师负责,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如高年级社团成员有参赛经验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和参赛过程对低年级社团成员开展内部指导;社团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年级不同,自我导向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路径明确。
新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对于一年级的新生,主要是科技启蒙和竞赛引导,着重培养新成员的兴趣,让新生了解社团主要活动安排,提前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学习;对于二年级社团成员主要是基础科研训练,技能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三、四年级的社团成员主要是积极参与各种竞赛[4]。
(二)创新科技类社团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创立社团的品牌特色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力和知名度
1.要结合专业优势和特色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形成本社团的品牌活动。高校要注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立。比如,通过学院科技活动节或实验室开放日营造学生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科专业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召开社团与学生见面会来提高“传、帮、带”的效果。
2.鼓励社团成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研究,从选题、申报、研究到最后结题中全面锻炼社团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三)各高校领导层面要重视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建设
1.各高校领导层面要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建设工作,要为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各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高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技处、研究生院、财务处、人事处、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制定、修订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统一协调各院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组的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及设备支持,并检查落实情况[5]。
[1]包枫娇.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标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0(9):47.
[2]赵清.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8-91.
[3]夏拥军,罗远渊.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3):85-86.
[4]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课题组.科技类社团管理模式及创新发展案例分析报告之二[J].学会,2012(9):1-3.
[5]张凤民.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30-33.
(责编张翼翔)
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