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动了孩子的专注力

2015-01-28黄绎霖

孩子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人动机家长

黄绎霖

“我家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买回来的新玩具最多第一天玩一玩,第二天就撂一边凉快去了。”

常常有家长为孩子做事不坚持苦恼,为孩子不听劝、不受教、不努力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希望孩子拥有持久的专注力。

可专注力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吗?绝对不是!事实上,从一开始,主宰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水平的,就是家长。

“三分钟热度”是正常的

我们喜欢用“三分钟热度”来形容孩子专注力差。殊不知“三分钟热度”正常得不得了,它本就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之一。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专注力水平不一样,越小的孩子专注的时间越短。2~3岁孩子,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真的就只有3分钟左右;4岁的孩子会长一些,大概10分钟,5~6岁的孩子则可达15分钟。

了解这一特点的家长比较少;了解并严格以这个水平来评价孩子的家长则更少。普遍来说,家长都习惯把自己预期的时间当成评价孩子的标准,比如,完成一幅画就表示坚持得好。他们不去考虑要完成这幅画需要15分钟,若是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能坚持画到三分之二就已经算很专注了!

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知识,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标签,必然会对孩子专注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动机转变的破坏

有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坚持做完,就会用交换条件来刺激孩子:“快!做好了妈妈给你买超人。”还有就是威胁:“你不做好,今天就不能下楼去玩!”原本是孩子自己要完成的事,被大人的“奖罚”一刺激,结果转换成了“为大人而做”。

别小看这一种转变,这其实就是内在动机转变成了外在动机。我们都知道,内在动机才能真正给孩子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他继续坚持下去;外在动机则会随着条件的减弱,导致孩子失去继续努力的兴趣。

另外,从孩子感受的角度来说,交换条件和威胁这两种做法,已经透露出大人对孩子的不信任,感觉孩子坚持不下去了,所以要外力来帮助。这种不良暗示会间接地影响孩子的信心。

缺乏保护和引导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专注,恰恰相反,不专注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不专注的家长或者打断孩子专注的家长。比如:

在孩子玩得正欢的时候,你大声地喊:“宝贝,看这边,笑一笑,妈妈给你拍照。”

在孩子专心拼图的时候,你强迫他停下来,因为到吃饭时间了。

在孩子尝试自己旋开盖子的时候,你好心地说:“妈妈来帮你。”

毅力和目标感其实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拥有的特质。婴儿饿了、想要人抱了,会一直哭到有人来喂、有人来抱为止。长大后,看到某个感兴趣的东西,就喜欢研究,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其中,直到找到答案为止。好像从一开始,孩子的内心就有一个信念:只要坚持,我的目标就能实现。

可见,孩子们的专注力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缺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缺少了保护的意识。所以,在抱怨和要求孩子前,我们应先反思自己:在孩子的专注力面前,我们保持安静了吗?

猜你喜欢

大人动机家长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假如我是大人
我心中的好家长
如果没有了大人
家长请吃药Ⅱ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