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框架下的主动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以温州高职英语教育为例
2015-01-28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尤晓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尤晓洁
“校企联动”框架下的主动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以温州高职英语教育为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尤晓洁
摘 要:经历了一场大伤元气的民间信贷危机,温州经济的发展急需众多朝气蓬勃、创意无限的生力军。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生力军开始呈现出服务意识缺失的状态,如若引导不当,必然会对温州经济的复苏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温州本土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高职英语教育为研究载体,探讨造成毕业生服务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以此出发,总结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的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希望藉此让企业角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动”,从而提升温州区域储备人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主动服务意识 校企联动 高职英语教育 温州
1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对象已经过渡到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学生。相比80后学生,当前90后高职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开始接触专业知识、逐步形成专业发展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阶段[1]。然而,由于90后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普遍过高,缺乏对岗位素养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其服务意识(尤其是主动服务意识)的缺失。这一缺失不但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择业观,而且会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学习结构和深度的把握。
以温州为例,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温州一直面临着招工难的尴尬,特别是一些强调技术性的岗位。因此,许多周边的高职院校都在竭力培养技能娴熟、敢于创新、熟悉市场、了解行业的毕业生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不可否认,这些毕业生有效地缓解了温州地区的招工压力,然而纵观其培养过程,不难发现:由于学校大力强调技能的“高”与“职”,使得学生的人文教育被过度压缩,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职场问题,例如:频繁的跳槽、人际关系的无力感、负面工作情绪的滋生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甚至是一个行业的稳步发展。为何有些毕业生难以长久地服务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为何有些毕业生会经常因工作压力而不知所措、甚至心生怨念?为何有些毕业生会对如何融入新环境、新岗位、新群体出现抵触情绪?究其原因,除了学校人文培养环节的不全面以及个人性格的差异之外,毕业生主动服务意识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 温州高职院校毕业生主动服务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温州中小型企业招工过程中的“微笑+拳头”
温州的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这就决定着企业无法在组织结构上实现面面俱到,他们渴望能够招到一些可塑性较强、适用于不同岗位的员工。于是,许多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实行了“微笑+拳头”的策略。所谓“微笑”表示企业对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张开怀抱,大多企业的入职门槛较低;“拳头”则表示企业对新进员工会展开较为系统化的培训,同时不断鞭策他们成为可以胜任不同岗位的“通才”。这一策略最显著的后果就是:企业的低门槛让在校学生不惧“毕业即失业”,故而可能忽视“技能”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而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高密度和高强度培训会造成学生入职前后的心理落差,产生心理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工作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服务企业”的心理抵触,并最终导致跳槽。
2.2 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能”轻“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技能培养”从来都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基调。而近年来对“创新、创业”的高呼声也为高职教育增添了一抹明艳的色彩。然而,在“长技能、促创新”的培养主基调下,却掩藏着“忽视人文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学校压缩非技能类课程的课时,例如语文、英语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能”轻“文”导致了学生对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怠慢、甚至厌学情绪。以高职英语课程为例,许多学生并未将英语纳入到他们的“学习包”,认为英语对其择业、就业帮助不大。但是,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岗位素养教育的一支潜力股。如若学生能够掌握好这门语言,了解英语也能够以一种语言形式服务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那么这种“主动服务”的意识必将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成为其未来成功的推动力之一。
2.3 个人性格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感觉至上”
90后学生强调自我的个性与对岗位需求的理想化状态使得其对“服务意识”产生了理解上的歪曲。根据《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四成的大学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要求在6000~8000元。这一数据体现了学生自我评价的不客观性与对就业市场的缺乏了解,也暗示了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可能存在的问题——眼高手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这份工作体面不体面?”、“这份工作我喜欢不喜欢?”、“这份工作能否给我带来较高的收入”等,却往往忽视了“这份工作适不适合我?”、“这份工作能否为我的职业规划开一个好头?”这样的问题。过分讲求“感觉至上”可能会致使学生在经历找到工作的激动后逐渐产生一种工作枯燥感,从而滋生怠工情绪,更不用提“主动服务”了。
综上所述,学生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其根源不仅仅在于学生本身,还在于社会与学校的培养取向。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故而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立足服务,将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培养提上日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摆正自我,以健康积极的态度步入社会。
3 主动服务意识培养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温州以其轻工业制造闻名全国。尽管经历了信贷危机的磨砺,在浴火重生后,温州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形势也迅速步入复苏的轨道。在这一形势的鼓舞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异常火热。然而,许多学生出校后却无法得到企业重视,在职业上也无法得到长足发展,究其原因,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可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诱因之一。以英语为例,在许多企业里,如果毕业生在熟悉岗位技能的同时,也能拿起英语这门工具服务出口,那么这个毕业生就有机会成为企业老板眼中的“通才”,将会得到重视和培养。如果将服务的对象上升到温州区域经济的层面,这种主动服务意识是不是同样有意义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3.1 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能够为温州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活力是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业活力的培养除了依靠政策激励与管理层刺激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有其重要性。对一个出口型的温州企业来说,如果员工能够拿起语言工具,综合运用其所学技能、主动出击,那么不论成败,这种主动性都会产生积极作用。一方面,它的存在实现了员工服务企业的义务;另一方面,它能够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间的良性竞争,而这种竞争最终会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是企业的生存命脉,也是员工的前进动力。
3.2 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符合温州人“敢拼敢闯”的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因其“敢闯敢拼”的个性在各个领域都闯出了一片天地。温州人的脚步几乎遍布全世界。而温州的企业“物似其主”,也被赋予了这种特性。许多温州企业在经历了信贷危机后,浴火重生。秉持着“爱拼才会赢”的理念,他们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努力地寻找着生存发展的空间。进入这样的企业对于许多员工而言是意义不凡的,因为他们将伴随着企业一起成长,一起经历每个或珍贵、或遗憾的时刻。然而要想在这样的企业中有所作为,员工们就一定要了解市场的“脾气”、了解企业的“个性”,并由此出发,努力发挥自身主动服务意识的积极作用,让市场、企业、员工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良性互补关系。如果“员工能够主动服务企业、企业能够弹性迎合市场”,那么市场就可能给企业、给员工有价值的回馈。而这一良性循环的触发点就在于员工的主动服务意识。
3.3 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符合温州的经济特点
从温州经济发展的特征看,可以说,温州经济就是民本经济[2]。员工是温州企业的财富,同时他们也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企业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自发迎合市场、努力争取利益的堡垒,而守护这个堡垒不被市场法则无情颠覆的中流砥柱就是员工,更具体来说,应该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主动服务意识。这种服务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披上了坚实的保护甲,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4 以“校企联动、服务经济”为目的的主动服务意识培养策略
主动服务意识为企业带来了活力和竞争力,它的培养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和非凡的意义。然而,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却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作为培养企业对口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应该是这种主动服务意识培养的主战场。而培养的过程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撑、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将这种理念融入到高校每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身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如何通过教学开发学生服务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这都需要每位教师在了解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情况下,努力促进“校企联动”,仔细思考具体的培养策略。以英语为例,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企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互惠双赢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3]。
4.1 企业角色的介入为学生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岗位对象
企业是学生的最终服务对象之一。然而,由于时间、地域、课程特性等限制,企业与学生之间一直难以实现真正的亲密接触,这导致了企业对学生能力评估的误差,也导致了学生对企业岗位素养认知的偏差。相互了解的差异延长了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磨合期。更有甚者,会造成两者间的矛盾:企业不满学生的“学而不能致用”;学生不满企业的“能而无处可用”。如若任之激化,那么最终会扼杀学生服务企业的热情。由此可见,企业角色的课堂介入有其必要性。以高职英语为例,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趣,很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方向。如若将企业角色引入课堂,借企业之口将企业涉外岗位的职能要求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那么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与企业岗位的结合点,激发其服务岗位、服务企业的热情。可以说,企业角色的介入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主导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客观地展现了学生未来服务对象的真实面貌,让企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为学生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生动而逼真的岗位对象。
4.2 企业项目的引入为学生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载体
企业角色融入课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项目都适合课堂运作。企业和教师需要对这些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使其符合课程特色的同时契合企业目标。经过精心的课堂化设计,这些企业项目将人为地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架设一条可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企业将自己真实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而学生也能够借此了解自身能力与企业项目的适配性,从而评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在完成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了课程知识、熟悉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他们能够体会到一种出自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最终升腾出一股服务企业、服务行业的豪情壮志。以高职英语为例,温州拥有众多出口型的企业。这些企业涵盖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这些企业出口环节所涉及到的口头与文本任务进行适当地课堂化设计,然后合理分配给学生完成。借助企业项目这一载体,企业能够发挥优势,弥补高校的短板,协同育人[4]。同时学生也能够借此真正明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服务岗位、服务行业的方式,从而最终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赢。
4.3 企业导师的存在为学生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职业偶像
企业与课堂的衔接会衍生出一个重要的角色,即企业导师。他(她)将作为教师的教学副手,承担起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企业导师需要就企业项目同教师进行项目目标、环节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商,同时对项目的课堂化设计和操作给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需要参与到项目最终的考核和评价过程,针对学生的项目成果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修改方案。可以说,企业导师的影响力会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而言,企业导师的存在也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他(她)是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的窗口。另一方面,他(她)也为学生塑造了一个专业、资深的职业偶像,让学生有了努力和前进的目标。偶像的激励会激发学生学习和服务的热情,也会助其明确将来的奋斗目标。
5 结语
综上所述,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之一字。它不但代表着温州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也暗示着人才培养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温州地域特点、企业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模式与个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温州本土的“人才”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对职业前景的过度乐观等。这种自我定位的膨胀一旦面对真实岗位的残酷,很有可能会溃不成军,继而转变成“自我否定”,甚至失去服务企业的热情。如果任之发展,那么将是对温州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重大打击。要想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岗位的现实教育。让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阶段就能够了解今后服务岗位的特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呵护“服务意识”的萌芽和壮大。而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高校更应该承担起人才“能、识”教育的责任。除了大方向把控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外,高校也应该将服务意识的培养细化到课堂。方法之一就是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藉此,课堂得以实现企业角色的介入,一方面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让人才与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化,实现了“校企联动、服务经济”的目标。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企业项目如何合理课堂化的诸多难题,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模式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才自我认知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缓解了人才服务意识缺失的现状,激发了人才服务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和重建研究[J].职教论语,2011(34).
[2] 谢健.温州模式的民本经济特征[J].江苏商论,2005 (11).
[3] 崔西展.产教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 周竞学.校企合作工程师培养中的企业角色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c)-189-04
作者简介:尤晓洁(198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