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大校长的三通电话
2015-01-28徐瑞哲
徐瑞哲
纽约大学校长约翰·赛克斯顿最近再访上海纽约大学,他们通过美国纽大筹款平台为上海纽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到二千五百万美元的海外捐赠。在海外,校友或者在校生、新毕业生家长为学校捐资办学是惯常活动。而到了国内,就有人问这个美国校长,出钱人出于换取利益的目的,会不会因此得到学校的某种承诺或倾斜,尤其是在招生环节上?
为此,已在任十四年的赛克斯顿校长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1988年,他刚被任命为纽大法学院院长的第一年,就在一周之内打了三通“艰难的电话”。第一通电话打给了法学院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此人现在已是校级基金会理事长,赛克斯顿坦率地告诉他,他的一个家庭成员申请入学,已被法学院拒绝;第二通电话打给了老校长,告知他的儿子也被拒绝;第三通电话打给了自己的妻子:“亲爱的,你的弟弟还是被拒绝了。”
赛克斯顿的电话其实是奉告同僚、领导和亲人:招生与学生以外的其他事宜没有什么关系,不会因为钱权、情面乃至血缘而改变。如果一个学生符合入学标准、通过了入学考评,那么无论他贫贱富贵,他都有权享有这所学校的高等教育。从院长到校长,赛克斯顿把这条原则坚持了二十六年,“别的学校我不敢说,至少我是这样的校长”。
一校之长真对招生不加干预吗?其实,在教育发达的国家,校长管的最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找钱,二是找人。找钱就是动员各方募资兴教;找人就是普天之下寻觅最需要、最中意、最有价值的师资力量。至于招生,这是独立运行的招生委员会管的事情,校长没有什么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
人情世故是难以回避、难以谢绝的,唯有建章立制、依法合规,按照一套符合国情、科学可行的筹款与招生机制去办事,才可能出现赛克斯顿校长打出的这种“说不”的电话。当然,不用打电话则更好。
【原载2014年11月10日《解放日报·评论》】
插图 某些学校招生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