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5-01-28张伟丽齐军山陈华杰张悦丽魏学文徐作珽

中国蔬菜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流胶病图版病株

张伟丽 齐军山 张 涛 陈华杰 张悦丽 魏学文 徐作珽*

(1济南伟丽种业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3山东省农垦科技发展中心,山东济南250013)

近几年,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危害严重,且发生普遍。生产试验表明,采取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等农艺措施,定植前药剂处理土壤,定植时灌根和定植后药剂喷雾,对防治该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是近年来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新病害,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植株伤口侵染传播(李宝聚 等,2015)。为研究该病的发生规律,控制病害蔓延,提高当地黄瓜产量。笔者于2013年秋冬至2015年冬春,采取定点系统调查法,分别在山东聊城东阿县姜楼乡、姚寨镇,济南济阳县曲堤镇、垛石镇,滨州邹平县焦桥镇,德州平县王杲铺镇、宁津县柴胡镇,临沂兰陵县向城镇鸿强专业合作社,潍坊昌乐县营丘镇,以及辽宁省凌源市牛营子乡、大河北乡、宋杖子镇等地,共对山东和辽宁2个省6个地区(市)8个县17个镇(乡)24个村黄瓜生产中细菌性流胶病病情进行了系统调查,了解该病的发生规律、发病症状和危害,并开展了防治试验,以期为菜农对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和实用技术。

1 发病症状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定植后7~10 d(天),地上部出现黄叶时,在地表茎基部(地膜下)即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彩色图版1)。地面湿度大时其子叶由边缘向内腐烂(彩色图版2)。病斑继续向上发展,可见近地面第1片子叶边缘出现1~2个水浸状凹陷病斑,后扩大向内发展,病斑处的叶脉呈深褐色(彩色图版3)。棚内湿度大时,茎基部出现流胶,病情继续向上扩展,叶背面的病斑溢出菌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状(彩色图版4)或穿孔状(彩色图版5)。成株期植株开花结果时,在郁闭高湿条件下,先在茎蔓的叶节易积水处流胶(彩色图版6),或在瓜条(彩色图版7)、叶柄(彩色图版8)、卷须上(彩色图版9)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有水珠,扩大后呈鼻涕状流胶(彩色图版10),严重时病株的叶片上黑褐色叶脉出现水渍状病斑,在植株顶部叶节处出现黑褐色萎蔫,枝条下垂、溃烂(彩色图版11),后呈褐色干枯。黄瓜植株感染细菌性流胶病后,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湿度大时也出现流胶,该特征也是与黄瓜其他细菌性病害的区别点。

2 发生规律

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病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试验,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原细菌也可通过人在走道上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杈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大棚黄瓜苗期或开花结果期遇雾霾天或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病原细菌适宜温度为25~27 ℃,但秋冬和早春棚内的低温时间越长,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两年调查均发现,棚内温度19~24 ℃维持10 d(天)以上,一旦升温,棚内的中午温度高,温差大,细菌性流胶病发生严重。

3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 通过农事操作等物理防治技术,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对黄瓜流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定植时少盖土,露出黄瓜幼苗的蛭石面(彩色图版12),有利于降低幼苗茎周围的湿度。二是苗期发病时,拉开植株周围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湿度的作用。三是对已发病的棚室成株期进行药剂喷雾前,先去掉植株下部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减少病残体,并做到边去叶边喷雾(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染)。该方法可快速减少植株下部的潮湿蒸汽上升,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长出无病的新叶。

3.2 药剂防治

3.2.1 定植期前后系统防治效果好 经过试验,定植前后采用3项措施对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的防效为100%,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为0。

3项防治措施主要包括:① 定植前撒施药土。每667 m2用77%硫酸铜钙(多宁)可湿性粉剂 1 000 g+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 g(主要防治由腐皮镰孢霉侵染引起的茎内韧皮部褐色病变)+干细土30 kg,拌匀撒施在定植黄瓜幼苗的畦垄上。② 定植时灌根。用77%硫酸铜钙(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灌根,每穴灌 0.1 kg,定植时先灌药后封埋土,隔 7~10 d(天)后再灌1次药,连灌2次。③ 定植后7~10 d(天)进行苗期药剂喷雾。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800倍液+ 33.5%喹啉铜可湿性粉剂750倍 液+ 40%沃加福(海藻酸生物发酵液)1 000倍液或因可瑞植物保护膜200倍液,每隔10 d(天)喷1次,共喷4次。采用以上3项防治措施,防效极为明显,受到当地菜农的称赞。

3.2.2 发病棚不同药剂和用药方式防治效果差异大

通过对3个菜农的秋冬重病棚拔园换茬定植后的用药方式对比试验,不同用药方式的防效具有明显差别。

① 拔园换茬定植前后未用药,后期见植株下部茎蔓流胶时用46%氢氧化铜(可杀得3000)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3次,每次间隔10~15 d(天),防效为64.99%,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56.04%和21.85。

② 前期未防治,当植株茎蔓开始发病时先去除植株下部的叶片,使植株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同时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 800倍液+ 33.5%喹啉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灌根和喷雾各3次,病情基本被控制。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5.71%和12.67,防效为79.70%。

③ 前期未用药,后期病株流胶多、病情重时使用33.5%喹啉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及代森锰锌等药剂喷雾1~2次,因管理放松,未能控制住病情,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8.69%和62.40。

从以上3种防治方式可以看出,第2种方式防治效果较好,即发病始期用药剂灌根和喷雾,而第3种即在病株流胶严重后用药防治则效果较差。

4 小结

①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发病期相对并不固定,但危害严重。调查发现,该病在2014年秋冬的9月20日始发,比2013年11月18日的始发期提前2个月。不仅发病早、范围广,而且发病严重的地块多,危害重。一般地块减产20%~30%,严重的地块减产40%~50%,个别地块病株率在80%以上的减产70%~80%。

②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可防可控,采用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等措施,定植前药剂处理土壤,定植时灌根和定植后喷雾,防效较好。

③ 定植前后均未用药时,可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黄瓜种植棚一旦发现植株下部茎蔓或叶片或瓜条开始流胶时,应立即去掉植株下部第1个瓜以下的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使植株下部通风透光,降湿增温。同时做到边去叶片边喷药,预防病菌从伤口侵染。在使用化学农药的同时结合使用生物制剂,如甲壳素、植物保护膜因可瑞、沃家富、海草基因等,诱导植株增强抗病能力,促进植株再生,恢复健康生长。

李宝聚,王莹莹,孟祥龙. 2015. 注意防治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 中国蔬菜,(4):74-76.

猜你喜欢

流胶病图版病株
浅析黄瓜流胶病害与细菌性流胶病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武汉地区不同桃品种流胶病情况调查与评价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产硫化氢大肠杆菌》图版
甜樱桃流胶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