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全国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5-01-28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

植物保护 2015年2期
关键词:麦区稻区黄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特约稿件
Invited Paper

2015年全国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综合分析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越冬基数、品种抗性布局和种植方式以及冬、春季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等因素,判断2015年全国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

小麦; 水稻; 玉米; 病虫害; 趋势预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冬前组织召开了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推广、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根据重大病虫冬前基数、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方式、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重于常年,维持重发和多发态势;小麦、水稻和玉米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9.4亿亩次(“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保留数字的完整性和方便读者阅读,本文暂时保留使用该单位,1亩=666.7m2,下同)、14.2亿亩次和12.0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穗期蚜虫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流行风险高;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二点委夜蛾存在重度流行和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

1 发生趋势

1.1 小麦病虫害

病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3亿亩次。赤霉病在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及其以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沿海麦区偏重流行,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新疆伊犁河谷中等流行,华北南部麦区偏轻发生;中等及以上程度流行面积约8 500万亩,应预防面积超过1亿亩。条锈病在四川西北部“三江一河”流域、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沿江川道、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偏重流行,西南大部、湖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甘肃大部、陕西关中、宁夏南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疆中度流行,安徽沿淮及其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和胶东半岛地区、河北南部麦区有偏轻发生可能;发生面积2 000万亩。纹枯病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北部高产麦区、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和淮北、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偏重发生,江淮以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4亿亩。白粉病在河南沿黄稻茬麦和中北部高产麦区、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和新疆北疆麦区中等发生,西北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8 500万亩。叶锈病、根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呈上升危害态势,叶枯病、孢囊线虫病、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5.1亿亩次。蚜虫在河北、山东大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四川、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北的宁夏等麦区偏重发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4亿亩次。吸浆虫在河北平原麦区偏重发生,河南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天津北部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其他麦区偏轻发生;西北麦区轻发生,发生面积3 000万亩。麦蜘蛛在河南西部、山东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的山地旱麦偏重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西北麦区中等发生,西南、江淮大部麦区偏轻至轻发生,发生面积1.0亿亩。以金针虫、蛴螬、蝼蛄为主的地下害虫在河南、山西、天津、甘肃、宁夏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和西北大部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一代黏虫、麦叶蜂、灰飞虱、麦茎蜂、土蝗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白眉野草螟、瓦矛夜蛾、苹毛丽金龟等新发害虫呈上升为害趋势。

1.2 水稻病虫害

病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1亿亩次,其中,稻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江淮、江南、西南和华南稻区偏重发生;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6亿亩。稻瘟病在黔东、渝北、川东、赣南及苏皖局部稻区有大流行的可能,东北大部稻区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发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7 000万亩次。江南、华南和西南部分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苏、皖、豫等省份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仍有在局部地区流行的风险;发生面积500万亩以上。稻曲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

虫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0.1亿亩次,其中,稻飞虱在西南南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尤以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2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区大发生,西南东部、华南和江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华南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水稻螟虫在西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总体偏重发生,湖北等早稻局部产区大发生,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大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上升态势明显;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灰飞虱、稻苞虫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次。

1.3 玉米病虫害

病害:全国发生面积3.3亿亩次。其中,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偏重发生,种植‘先玉335’等感病品种比例高的地区可达大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9 000万亩。小斑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大部和黄淮海的部分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全国发生面积4 500万亩。褐斑病常发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东北春玉米区部分品种发生上升态势明显,全国发生面积3 000万亩。弯孢叶斑病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 600万亩。瘤黑粉病、灰斑病、顶腐病、粗缩病和矮化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全国发生面积8.7亿亩次。其中,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亿亩次,一代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偏重发生,吉林、辽宁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6亿亩;二代在新疆南部和伊犁河谷地区偏重发生,东北、华北、西南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三代在河南东部等地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二、三代黏虫在黄淮、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西南和北方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发生面积6 000万亩次。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总体中等发生,山东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等地发生程度可达偏重,发生面积2 500万亩。蚜虫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大部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 500万亩。棉铃虫在黄淮海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 500万亩。蓟马在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 500万亩。双斑萤叶甲和叶螨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 500万亩。地下害虫在东北大部、西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5亿亩。土蝗、玉米耕葵粉蚧、草地螟、三点斑叶蝉等其他害虫在部分地区可造成一定危害。

2 预测依据

2.1 小麦病虫害

2.1.1 秋苗病害基数偏低,蚜虫、麦蜘蛛基数偏高

2014年秋季,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轻。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251万亩,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1]。其中,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山区、陕西关中发病程度多以单片病叶至小型发病中心为主,各地平均病田率为20%~40%,平均病叶率多在0.1%以下,仅平凉市庄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宁夏原州区、彭阳县部分田块发病较重。青海东部乐都、尖扎、化隆、贵德、循化5县查见零星病叶和较小发病中心,平均病叶率0.5%~2.0%,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新疆伊犁、阿克苏2州(地区)的2个县零星见病,发生面积300亩,病情是近5年发生最轻的一年。截至2015年1月15日,冬繁区四川、云南、湖北、陕西4省57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5.2万亩;冬繁病情重于2013年,接近偏轻发生的2011、2012、2014年,轻于偏重发生的2010年,远远轻于重发的2009年。白粉病秋苗总体病情轻于常年和2013年同期。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260万亩,平均病叶率0.5%;山西平均病叶率2.5%,比2013年和常年同期分别偏高67%、150%;山东东部、河南西部山区零星见病。纹枯病秋苗病情大部麦区轻于常年,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重于2013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平均病株率,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江苏分别为3.6%、2.9%、1.4%、1.2%、0.9%、0.5%,大部麦区低于常年,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南、安徽分别偏高7%、56%,河北、山西分别偏低37%、57%,山东持平,江苏2013年同期未见病。蚜虫秋苗虫量大部麦区接近常年、高于2013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1 550万亩;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河北、宁夏等省(区)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7.4、6.5、5.1、5.0、4.6、4.1、2.7、1.9头,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山西偏低53%、34%以外,其他大部麦区接近;与2013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偏低68%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均偏高50%~200%。麦蜘蛛秋苗螨量大部麦区高于常年和2013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1 100万亩;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宁夏等省(区)平均每尺单行虫量分别为63.5、19.0、17.0、10.0、7.2、4.0、1.8头,与常年和2013年同期相比,除宁夏偏低10%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偏高6%~92%。吸浆虫虫口密度大部麦区明显下降。天津、河北、陕西、北京、河南、宁夏、山西等省(区)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小方虫量分别为7.9、2.5、2.0、1.5、1.6、1.2、0.2头,与常年和2013年同期相比,大部麦区偏低30%~90%。但仍有部分地区局部田块虫口密度偏高,最高每小方虫量,陕西蒲城、华阴、河北滦县、河南安阳、鹤壁、南阳分别为237、86、182、108、96、78头。大部麦区地下害虫虫口密度较低。陕西、山西、河南、北京、河北等省(市)平均每方混合虫量分别为4.5、3.2、2.9、1.6、1.2头,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南、北京分别偏高12%、23%,其他地区均偏低。秋苗被害株率,黄淮、华北和西北大部麦区多为0.5%~2%,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北、山西分别偏高89%、5%,其他地区均偏低[2-5]。

2.1.2 小麦苗情和品种布局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冬小麦越冬期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基本实现了壮苗越冬,且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主产麦区有过量播种、群体偏大现象,近期个别田块旺长趋势明显,对多种病虫害发生有利。小麦品种对重大病虫害的抗性水平仍然较低。条锈病的抗性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和山东、江淮、黄淮、华北等主产麦区品种抗锈性较差,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条锈病菌贵农22新致病类群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速度[6];赤霉病没有高抗免疫品种,除长江中下游和江南麦区种植有一定比例的鄂麦、扬麦、宁麦系列耐病品种外,长江以北大部麦区主栽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另外,北方高产品种跨区引种到江淮麦区,加大了赤霉病流行的风险[7];除山东白粉病抗性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外,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

2.1.3 气象条件对主产麦区虫害和黄河以南麦区病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5年1-2月,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病虫害的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虫等虫害的冬季发生。2015年春季,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特别是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等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以及西南大部麦区气温显著偏高,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8];全国大部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降水偏多1~2成,且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偏多2~5成,对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如小麦抽穗扬花期遇2 d以上阴雨天气,会造成赤霉病暴发流行[9]。

2.2 水稻病虫害

2.2.1 主要病虫源地基数较高

越南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虫源地可为我国提供充足的虫源基数,据越南植物保护局提供的信息,2014年越南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和严重发生面积分别较2013年增加49%和102%;稻飞虱发生面积较2013年减少6%,但接近常年。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冬前基数高于2013年,在华南、西南和东北稻区略低于2013年。其中,江南、长江中游、东北南部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3 000~5 000头,西南、东北中北部稻区为1 000~2 500头,长江下游稻区为200~500头,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三化螟在广东、广西等华南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200~400头,其中华南东部较2013年减少近50%,华南西部与2013年接近。大螟在长江下游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50~400头,其中江苏较2013年增加22%。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真菌病害菌源在大部稻区广泛存在,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在局部稻区具备流行的菌源基础。

2.2.2 水稻种植制度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当前,我国湘、鄂、赣、浙等主区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不一、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较多,加之各地仍以种植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水稻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繁殖[10]。随着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残留稻桩高,对水稻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的越冬、发生和繁殖十分有利。此外,水稻品种抗病性呈下降趋势,其中西南常发区和东北北部稻区稻瘟病抗病品种种植比例仅占20%~40%,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稻曲病抗性普遍较低[11],有利于水稻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2.2.3 冬春季气候对南方稻区害虫越冬和发生较为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2015年冬春季,华南、西南稻区温度偏高1~2℃,降水偏少2成左右,温暖低湿对“两迁”害虫和螟虫越冬有利,对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无明显不利影响;黑、吉地区温度偏低1~2℃,降水偏多2成左右,不利于螟虫越冬;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温度接近常年,降水偏多,对螟虫越冬、存活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有利于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

2.3 玉米病虫害

2.3.1 玉米病虫基数总体维持较高水平

玉米螟:据各地冬前调查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吉林、新疆为44~75头,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为30~40头,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为10~20头,其中,吉林比前3年平均值、2013年值分别增加10.5%、23.8%,内蒙古比2013年增加43.6%,天津、湖北比近3年平均值分别增加17.7%、11.8%,其他大部省份数量低于近几年。二点委夜蛾:2014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8个省(市)35个市(区)发生,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6个省冬前查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59万亩,比2013年增加5.3%。平均每亩虫口数量,山东为60头,安徽为33.4头,河南、山西分别为20头,河北为13.3头,其中河北邯郸、山东东营、山西运城、安徽宿州、江苏徐州等地最高在453~1 334头。黏虫:2014年黏虫在黄淮、华北等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外,其他大部地区发生范围和程度明显小于或低于前两年[12]。夏末秋初高空测报灯监测,在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均诱到黏虫成虫。其中,辽宁彰武、内蒙古通辽、北京延庆、天津宝坻、河北栾城、山西万荣、山东莱州、上海奉贤、江西万安、福建霞浦、广东蕉岭累计诱虫量在400头以下;山东北隍城岛9月份诱虫量为1 987头,远远低于2013年2.85万头和2012年42.81万头,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四川安县9月份累计诱虫量达4.78万头。

病害:玉米叶部病害连年发生,程度重、范围广[13],各地秸秆还田面积比率高,造成田间菌源逐年积累,菌源范围广、数量大。

2.3.2 玉米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目前已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寄主条件。东北、华北和黄淮海主产区玉米连年种植,且多为大面积连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高肥水管理等措施,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和发生为害。东北、华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大部地区品种对玉米螟抗性差。但一些地区玉米秸秆粉碎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清理播种行可破坏二点委夜蛾生境,都是减轻为害程度的有效措施[14]。

2.3.3 气象条件对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2014年前冬,北方大部气温偏高,东北北部、华北和黄淮大部降水偏少[15],对玉米螟和二点委夜蛾越冬有利。2015年春季,除东北东部气温偏低、降水明显偏多,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不利影响外,东北、华北大部气温和降水正常,对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无不利影响;江淮和黄淮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一代黏虫和二点委夜蛾种群增长有利[16],放大了为害玉米的虫源基数。2015年夏季,如遇降水偏多天气,将有利于玉米螟、黏虫和大斑病等喜湿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17];如是偏旱年份,则对棉铃虫、双斑萤叶甲、叶螨、蚜虫等喜干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有利。

[1] 姜玉英,曾娟,张丽.全国小麦条锈病测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32-35.

[2] 曾娟,姜玉英.2010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M]∥姜玉英,刘万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曾娟.2011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M]∥姜玉英,刘万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曾娟.2012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M]∥曾娟,黄冲.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 曾娟.2013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M]∥黄冲,陆明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 黄瑾,贾秋珍,金社林,等.2010-201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J].植物保护,2014,40(3):101-105.

[7]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8] 曾娟,姜玉英,霍治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科技导报,2011,29(20):68-72.

[9] 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等.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J].气象科学,2009,29(4):552-556.

[10]喻大昭,曹雅忠,杨小军,等.农业结构调整与水稻病虫害的持续治理[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68-72.

[11]潘波,杨春晓,杨志富,等.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J].湖南农业科学,2012(9):71-73,76.

[12]曾娟,姜玉英,刘杰.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2):117-121.

[13]刘杰,姜玉英,曾娟.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13,39(6):86-90.

[14]刘杰,姜玉英,曾娟,等.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9):25-28.

[15]国家气候中心.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和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30日)[DB/OL].http://cmdp.ncc-cma.net/upload/upload2/qhjc/t9a160.gif,http://cmdp.ncc-cma.net/upload/upload2/qhjc/r90-a.gif.

[16]姜玉英.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0):34-37.

[17]张云慧,张智,姜玉英,等.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J].植物保护,2012,38(5):1-8.

Occurrence trend forecast of the majo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main crops in China in 2015

(NationalAgro-TechnicalExtensionandServiceCentre,Beijing100125,China)

The majo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wheat, rice, and corn would be continuously severe in China. This occurrence trend forecast has been made by comprehensive estimation according to pests’ overwintering base, varieties resistance distribu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of main crops in China,and countrywide climatic forecast of winter-to-spring in 2014-2015.

wheat; rice; cor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ccurrence trend forecast

2015-02-01

2015-02-03

S 431.2

B

10.3969/j.issn.0529-1542.2015.02.001

* 本文由姜玉英、曾娟、陆明红、刘杰整理。为保留数字的完整性和方便读者阅读,本文未将非法定计量单位“亩”换算为标准计量单位“m2”或“hm2”,文中1亩=666.7 m2。

猜你喜欢

麦区稻区黄淮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仰望星空》黄淮自律体新诗英译研究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当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
河南省同一适宜生态区小麦品种引种备案目录(第四批)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4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