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固始县低碳城市建设中个人环保行为分析
2015-01-28汪洋李克炳
汪洋 李克炳
(河南省固始县环保局 河南信阳 465200)
1 概念界定
1.1 低碳城市
学术界对低碳城市的定义持不同的解释,但主要分为两大视角:一是从经济发展角度,以夏堃堡(2008)、谷永新(2008)为等主要代表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从而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二是从社会建设角度出发,刘志林(2009)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从而促进中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本文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主要依赖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等主导模式,城市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1.2 环境保护行为
环境保护行为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也称“环境友好行为”、“环境适宜行为”或“环境负责行为”。而本文所关注的环境保护行为是个人的环境保护行为,而且这种环境保护行为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即日常性环境保护行为或生活型环境保护行为。
2 固始县低碳城市建设中个人环保行为的特点
2.1 个人的环保态度比较积极,环保行为的参与度却相对较低。
通过对固始县低碳城市建设中个人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个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比较低。约80%的被访者“更觉得有钱也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个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却相对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一次性消费品使用行为普遍存在
固始县的城市居民,普遍认为一次性消费品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几乎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等等。调查中发现仅有59.1%的受访者使用一次性不环保物品。说明固始县市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行为比较普遍。
2.3 个人的环保行为是典型的利己型
施瓦茨(Schwartz)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自我保护型”,个人环保行为也具备这一特征,比如个人在进行环境保护的时候,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排斥他人的利益。以保护自己为出发点,而将他人排出在外。数据调查中,根据问题的程度进行附值,程度越高,分数越高,反之亦然。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避免购置多余衣服、不买质地不环保的衣服、多余的衣物会捐赠给他人”的平均得分为2.55,与亲戚朋友交换自己不用的多余物品”的平均得分为3.10。这两项行为皆属于利他行为且得分较高。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关于低碳环保宣传力度,将我国公众“自我保护型”的思维模式充分的利用起来,让每一个公众都了解低碳环保的意义,从而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重视起来。因此,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每一个公众都树立起建设低碳环保城市的目标,让低碳环保走入每一个公众的生活中去,慢慢的引导公众,将理性的、被动的参与低碳环保的方式转变成自主的、自觉的参与低碳环保。
同时,要想将这种参与方式转变过来,还必须将这种制约低碳城市建设的不可持续的社会结构从本质上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不仅仅指政治和经济系统,还包括社会和文化系统,要将其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逐步的变革。
3.2 重视对中小学生环境的教育
低碳环保的思想应融入到我国初级教育中去,将学校社会化这一重要阶段充分的利用起来。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将社会化作为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刚进入社会的成员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接受并消化现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根据调查发现,公众受教育程度对建设低碳环保城市的影响并不明显,说明还能更好的引导公众自主参与到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因此,应该重视教育在建设低碳环保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从小学就开始普及低碳知识,积极组织活动,加大重视力度,从小就树立公众的低碳理念。
3.3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公众自主自觉的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根据每个人参与低碳环保的行为特点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特点的人建立独特的激励措施,所以,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倡低碳消费、鼓励使用低碳交通工具等行为都是有利于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
[1]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33-35.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口[J].资源与环境,2008(3):14-23.
[3]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国情报告,2007:29.